奧爾沙會戰,波蘭“輕重灌”騎兵組合顯示出了巨大威力

奧爾沙會戰,波蘭“輕重灌”騎兵組合顯示出了巨大威力

《奧爾沙之戰》畫作中波蘭的全具裝板甲

直到公園1000年左右,相對於地中海地區、中亞、東方和西歐地區,東歐波蘭地區的軍事組織還是較為落後的。雖然封建軍事制度在波蘭開始較晚,但之後整個中世紀波蘭的軍事水平與風格基本與西歐大陸同步。在西歐重騎兵的鎖甲時代,波蘭重騎兵也使用相似的鎖甲。14世紀後半葉—15世紀,波蘭也與西方一樣開始增加重騎兵盔甲上的板甲部件比重。

大約在1425 年左右,類似西歐同一時期, “全身板甲”也從西方傳入波蘭。不過,標準的、完全發展成熟的哥特式德國全身板甲傳入波蘭在1475 年之後。此後,隨著16 世紀文藝復興早期新式板甲在歐洲的傳播,著名的新式哥特板甲馬克西米里安甲在這個時期也引入了波蘭。同西歐重騎兵的裝備情況類似,15 世紀波蘭重騎兵板甲馬鎧同樣不普遍,但到了16 世紀,一些波蘭重騎兵也擁有了全板甲馬鎧。這些高度重灌的精英騎兵在16 世紀初數次著名的交戰—特別是奧爾沙之戰中多次體現他們強大的威力。

儘管“十三年戰爭”( 1454-1466年,是普魯士聯盟與波蘭王國結盟共同對抗條頓騎士團國的戰爭)時期,波蘭軍隊的結構得到一定的調整,但本國的職業化步兵規模與西歐各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16 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波蘭軍隊,相較西歐,如法國、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等國,更依賴於他們的騎兵部隊。當時大行其道的“古波蘭軍陣”就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被稱為“前鋒”,由重騎兵或者驃騎兵組成,前鋒的側翼則是由騎射手或哥薩克人組成的輕旗隊。

第二部分則被稱為“中央”,由重型騎兵,或者由更輕一些的驃騎兵組成,他們在多數場合被集中使用,形成可怕的突擊力量,有的時候也會被單獨使用—當需要用到驃騎兵機動靈活的主要特點時。

第三部分則是步兵與炮兵,他們應當密切配合騎兵們作戰,見機行事。

這種偏重於騎兵的作戰方式至少在東歐地區被證明是有效的,特別是在面對東方的新興對手—羅斯人建立的不斷擴張的莫斯科大公國之時。

1512 年,莫斯科公國逐步強大,連續擴張吞併其他羅斯小公國,並且為奪取魯塞尼亞地區,即現在的烏克蘭地區,與波蘭—立陶宛聯盟發生了戰爭。當時的斯摩稜斯克(現在俄羅斯西部)是最重要的防禦東方莫斯科大公國的前哨堡壘,也曾擊退過幾次莫斯科人的進攻。但在1514 年7 月,莫斯科軍隊還是透過圍攻佔領了城堡。在這次成功的刺激下,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命令他的軍隊進入白俄羅斯,佔領了克里切夫、姆斯季斯拉夫爾等幾座城鎮。

波蘭國王希格斯蒙德集結了波蘭與東方立陶宛的軍隊35000 人來應對。他軍隊人數較莫斯科人少,優勢則是大部分都為訓練有素的騎兵。國王將這支軍隊交給大統帥康斯坦提·奧斯特洛斯基。這支軍隊包括16000名立陶宛騎兵、14000 名波蘭騎兵(包括重騎兵與輕騎兵)、3000 名波蘭僱傭步兵及2500 名波西米亞的志願軍。波蘭國王希格斯蒙德將4000—5000 兵力留在鮑裡索夫(現白俄羅斯中部城市),而使用30000 人的主力迎戰莫斯科公國。8 月底,兩軍的先頭部隊在貝爾齊納河、博布林河、德魯特河(白俄羅斯境內)河畔進行了小規模的衝突。雙方的損失都很小。

莫斯科軍隊避免了正面衝突,率先控制了克拉皮夫納河上奧爾沙和杜布羅夫諾兩處的橋樑,並且在那裡紮營。莫斯科軍隊的統帥是伊萬·切里亞德寧, 諾夫哥羅德的總督。他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波蘭軍隊想要渡河,就得利用第聶伯河上的兩座橋樑,於是分兵去保護這些通道。然而,波蘭統帥奧斯特洛斯基在更遠的北方利用兩座浮橋渡過了他的軍隊,破壞了原先莫斯科軍隊利用橋口優勢地形的計劃。到了9 月7 日晚,渡過河的波蘭—立陶宛主力軍隊準備與莫斯科軍隊展開決戰。

奧爾沙會戰,波蘭“輕重灌”騎兵組合顯示出了巨大威力

奧爾沙戰役前波蘭大軍成功渡河

奧斯特洛斯基將他手中來自立陶宛大公國的16000 名騎兵佈置在陣型中央,大多數波蘭步兵與輔助部隊佈置在側翼,波西米亞與西里西亞步兵被部署在側翼中心掩護主力騎兵部隊。在他們的前方則是由波蘭與立陶宛騎兵組成的先鋒部隊。

對於對手莫斯科公國的軍隊人數,雖然波蘭國王希格斯蒙德宣稱有8 萬人之眾,但現代波蘭歷史學家伯恩認為,這只是一種宣傳的誇大。他估計羅斯軍隊人數應為3—4 萬人左右。且從波蘭國王希格斯蒙德的信件中可以得知,他了解莫斯科人的優勢,但仍然將高達5000人的軍隊擱置,沒有將他們投入戰鬥。而現代的俄羅斯歷史學家,則認為俄軍的人數為12000 人,這個數字得到了不少支援。同時,一些歷史學家認為波蘭—立陶宛軍隊也為12000 人左右,兩軍數量旗鼓相當。

9 月8 日,天亮後不久,莫斯科公國統帥伊萬命令發動攻擊。莫斯科軍隊試圖透過一個鉗形攻勢來包抄波蘭與立陶宛軍的側翼,這裡佈置著波蘭與立陶宛的驃騎兵以及來自東方的韃靼人輕騎兵。伊凡自己親自統帥其中一個翼的攻擊,但他們的攻擊被波蘭與立陶宛的騎兵擊退,只得返回了攻擊初始位置。不過伊凡依然信心十足,繼續命令攻擊(從這裡筆者認為莫斯科公國的軍隊數量是佔據優勢的),但由於他過分專注於他的鉗型兩翼攻擊,因而忽視了各單位的協調以及應對波蘭軍隊可能發動的反擊。而波蘭擁有強大戰力的重騎兵與驃騎兵的反擊很可能是致命的。

波蘭驃騎兵、立陶宛騎兵及韃靼人的輕騎兵見莫斯科人因發動鉗型攻擊而戰線過長,立即發動突襲,企圖直接分割莫斯科軍隊的中央陣線。但輕騎兵的迅速突擊未取得預想戰果,波蘭與立陶宛騎兵開始動搖並撤退。

奧爾沙會戰,波蘭“輕重灌”騎兵組合顯示出了巨大威力

(上圖奧爾沙戰役中的波蘭軍隊。右為16世紀波蘭全具裝板甲重騎兵

伊凡調動了所有的羅斯騎兵轉而追擊波蘭—立陶宛輕騎兵。波蘭與立陶宛的輕騎兵,在被莫斯科騎兵追擊了約幾分鐘後,或許是他們本身就有一定的假撤退戰術,突然轉向了兩側。莫斯科騎兵發現自己遭到了隱藏在森林中波蘭軍隊大炮的轟擊,這或許沒有遭到太大損失,卻造成了一定的混亂。這時,波蘭—立陶宛軍隊的主力騎兵隊開始反過來,從兩側包抄衝擊莫斯科軍隊的騎兵。

莫斯科軍統帥伊凡企圖撤退他的軍隊,但明顯軍隊在波蘭騎兵的猛烈衝擊下已經無法做到有序,有些慌亂的莫斯科軍隊開始逃跑。立陶宛與波蘭騎兵一直追擊了5公里左右,殺死了13000—40000名敵人(後一個數字有可能是誇大的),至少俘虜了5000人。莫斯科軍少則140門,多則300門的大炮也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全部被波蘭—立陶宛軍繳獲。莫斯科軍方面的統帥伊凡也被俘虜。

這場大戰並非決定性戰役,而只是波蘭—立陶宛與莫斯科長期戰爭的一部分,因為反攻的波蘭—立陶宛軍隊也未成功奪取斯摩稜斯克。但這次會戰顯示了波蘭“輕重灌”騎兵組合—裝備了馬克西米利安—文藝復興板甲的重灌板甲騎兵與著名的驃騎兵,互相協同的巨大威力。在正面衝突中,莫斯科公國包括之後的沙皇俄國仍慣常使用的,有濃厚奧斯曼及蒙古風格,身披札甲、鎖甲或板鍊甲的東方式重騎兵,顯然無法與西式板甲重騎兵抗衡。優秀的巴爾幹地區驃騎兵也壓制著羅斯人軍中東方突厥或蒙古式騎射手曾具備的輕騎兵優勢。

本文摘

戰場決勝者007《重騎兵千年戰史(下)》

奧爾沙會戰,波蘭“輕重灌”騎兵組合顯示出了巨大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