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聽器與人工耳蝸該如何選擇?

大部分聽力障礙的患者,會對選擇佩戴助聽器還是植入人工耳蝸,究竟哪項更適合自己而產生很多疑問。尤其當一些新生兒確診雙耳重度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後,在不瞭解助聽器與人工耳蝸的區別的情況下,家長往往期待所謂的“一步到位”,急於選擇進行人工耳蝸的植入。這種做法究竟是否正確呢?首先要知道助聽器與人工耳蝸的相同之處和區別在哪裡,才能更好地進行選擇。

助聽器與人工耳蝸的相同之處就在於,兩者都可以稱作助聽裝置,並且都是透過特殊的電子線路,來改善聽力。但它們的工作原理不同,助聽器會先將聲能轉化為電訊號,放大後再轉換為聲能傳入聽力障礙者的耳道內,透過中耳,再傳入內耳聽覺感受器,從而使患者能夠聽到這種“放大”了的聲音。其目的是提高聲音強度,使患者充分利用殘餘聽力,進而改善聽力。人工耳蝸則是一個電子裝置,醫生透過手術將人工耳蝸電極植入到患者的耳蝸中。透過體外的聲音接收器,將聲音訊號透過編碼器轉化成電流訊號,再透過植入的電極來刺激耳蝸內的螺旋神經節,從而引起聽神經的興奮。將聲音的訊號轉換成電訊號,傳導到大腦的聽覺皮層產生“聽力”。再次,兩者的適用人群亦不相同,人工耳蝸適合於重度與極重度聽力障礙者,是目前重度與極重度耳聾患者重獲聽力的唯一有效途徑。助聽器適合聽力損失為中、重度聽力損失患者。最後,它們在聽力補償方面也各有利弊。人工耳蝸在高頻補償方面比助聽器更有優勢,助聽器則在低頻補償方面相較人工耳蝸更勝一籌。

另外,對於6個月前診斷為雙耳重度神經性耳聾的患兒,醫生建議家長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先行佩戴一段時間的助聽器。術前佩戴助聽器,可以對患者殘餘聽力進行評估,另外可以利用殘餘聽力幫助患者進行聲音的認知,建立初步的聆聽習慣,透過訓練也可以讓患者對聲音刺激做出相應的動作反應,為術後耳蝸開機,除錯程式的順利進行打下較為良好的基礎。同時為患者對聲音的理解,言語概念的重新建立等方面起到幫助作用。此外,人工耳蝸植入術前佩戴助聽器可以幫助患者瞭解和適應耳部所佩戴的裝置,為術後積極配合使用人工耳蝸裝置做好準備。患兒佩戴助聽器3-6個月後,對患兒的聽力和言語發展進行評估,如果助聽器無法較好的補償聽力,此時應該建議家長及時進行雙側人工耳蝸植入。

溫馨提示:預防聽力下降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不要過長時間使用耳機,要堅持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避免或減少噪聲刺激,防止噪聲對聽覺的損害。中老年人一旦發現聽力減退,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查明病因,確定病變性質,儘早採取康復手段,防止耳聾的加重。

科室簡介

聽覺植入科成立於2012年,是國內最早單獨設科的單位,也是全國建制最完善的聽覺植入科。科室擁有手術醫師、專職人工耳蝸調機師和語言治療師團隊,其中博士4名,碩士6名,聽力學專業本科1名。自2000年開展山東省首例多導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以來,科室已累計完成人工耳蝸植入手術5000餘例。2009年成為山東省首家人工耳蝸國家救助專案手術定點醫院,奠定了在山東省聽覺植入領域的龍頭地位。我科長期承擔人工耳蝸各項公益專案—中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七彩夢行動計劃”、啟聰行動、山東省殘疾兒童康復救助計劃等。每年完成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大約400餘例,手術質量高,術後效果好,多次受到原衛生部和中國殘聯的表揚。

聽覺植入科包括病房、人工耳蝸除錯中心和言語治療門診。人工耳蝸中心目前共有5名人工耳蝸調機師,均具有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人工耳蝸調機研修經歷。由羅建芬首席調機師帶領並監督開展精準人工耳蝸除錯工作,主要針對嚴重耳蝸畸形和蝸神經發育不良等患者,依據患者聽神經電生理功能測試,進行個性化人工耳蝸除錯,使這類患者術後聽力效果大幅度提高,許多外省、外院植入患者慕名而來,經過精細個性化除錯後均得到了滿意的效果,該工作得到國內、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另外,科室設有專門的語言治療門診,目前有語言治療師4名,專職負責兒童語言發展評估與言語矯治等工作。目前已治療語言發育遲緩、人工耳蝸術後及助聽器佩戴兒童百餘例,經過系統、規範的言語康復指導和訓練,患者言語康復效果良好,得到家長們的廣泛好評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