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氣象為農服務顯成效

為進一步提高氣象為農服務和防災減災能力,近年來,貴州氣象始終把“三農”服務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在氣象大資料雲平臺(“天擎”)儲存氣象觀測資料、土壤水分觀測資料等基礎上,挖掘氣象資訊“附加值”,推動服務產品“深加工”,不斷創新氣象支農惠農手段,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水平,加快推進智慧氣象為民服務效能,充分發揮氣象工作在鄉村振興中的趨利避害作用,也為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服務“三農”工作提供了有力氣象保障。

貴州:氣象為農服務顯成效

氣象專家在高粱基地調研。王都安攝

構建現代氣象服務體系

走進遵義市桐梓縣自然災害應急指揮中心,桐梓縣氣象局工作人員向記者演示防災減災救災決策支援平臺,在大螢幕上看到,桐梓縣的街道、河道、水庫、鄉村、農業產業園等觀測點清晰地顯示於螢幕上。

“這平臺除了可以看到各觀測點的溫度、降雨、風向之外,還直接接入‘天網工程’系統,能透過遠端影片,實時觀察到各個地質災害點及應急保障點的氣象動態,構成了全縣綜合防災減災‘一張圖’。”桐梓縣氣象局局長楊培遠介紹。

近年來,貴州氣象各部門積極探索,以氣象現代化建設為抓手發展智慧氣象服務,努力構建現代化氣象服務的體系,充分發揮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工作的“前哨站”、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同時,氣象基礎建設得到全面改善,氣象業務現代化水平不斷得到提高。

貴州省山地環境氣候研究所按照“建立具備基礎資料匯交、實時資料傳輸等功能的智慧農業氣象大資料平臺”總要求,開展貴州智慧農業氣象大資料建設,實現全省農情調查資料、APP社會化收集資料、農田實景及小氣候觀測資料的資料匯交和實時資料傳輸;實現歷史農業氣象觀測資料、產量資料、災情資料、農業氣象知識、指標、作物發育期等資料的儲存管理;實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基本資訊等服務物件資料儲存管理、農業氣象專業技術產品的儲存管理與共享及APP使用者使用需求後臺大資料分析等。

黔南州強化大資料、技術保障建設,將全州部分氣象站點最佳化調整到壩區和農業園區,新建生態氣象觀測站;在全州12個縣市國家級臺站增加智慧天氣現象儀和“三溫三雨”裝置建設;在惠水雅水村(FAST上游)新建1個雙偏振天氣雷達;將“氣象預警釋出”微信機器人在各級政府、部門官方“微信工作群”中推廣應用,利用廣播大喇叭適時傳播氣象資訊。

六盤水市氣象局積極開發了市級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警系統,充分發揮氣象現代化建設效益,在鄉鎮自動站、衛星雲圖、雷達回波等氣象實測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人為採礦活動等背景資訊,科學分析研判地質災害風險。

……

截至2021年7月底,貴州省氣象局透過12379手機簡訊平臺向各級應急責任人釋出預警簡訊80143條、服務1890。0753萬人次;利用各級黨委、政府的400多個微信工作群釋出預報預警資訊,服務13089。5052萬人次。在強降雨天氣到來前和過程中,各級氣象部門及時透過打電話開展“三個叫應”,叫應各級防災減災責任人82494人次。

貴州:氣象為農服務顯成效

指導農戶應用天氣預報。王都安攝

“氣象 ”服務融合多個領域

貴州省氣象局將“氣象 ”服務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鄉村振興、防災減災等結合起來,加強監測、預報、預警,積極融合到旅遊、交通、環境、健康、金融等領域,以實際行動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貴州省氣象服務中心建設旅遊氣象預報服務基礎支撐平臺和旅遊氣象服務網站,結合當前智慧手機的普遍性,基於位置和重要旅遊景區,開發可連結微信公眾號的手機微網頁。實現了全省117個4A和5A級景區、203個漂流、賞花、滑雪、露營等10類特色旅遊景區的實時監測和7d精細化天氣預報,完成以旅遊氣象適宜指數為核心的、9個市州為出發點的819條旅遊推薦線路。旅遊氣象預報服務基礎支撐平臺豐富了旅遊氣象服務產品,對拓展鄉村旅遊、延長遊客旅行時間提供了服務渠道,增強了遊客在貴州旅遊的粘性服務,為貴州全域旅遊服務提供了科學的參考性。

六盤水建立氣象資訊預報預警聯合會商制度,將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工作融入自然資源部門地質災害防治日常業務工作,該制度明確了部門職責,有效的強化了部門聯動能力,進一步發揮氣象資訊“指揮棒”作用。

氣象災害是農業保險理賠的主要災害成因,農業保險對氣象資料、氣象服務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於是貴州省在“氣象 保險”融合式發展領域開展了探索實踐,搭建貴州省氣象指數保險支撐平臺,開展茶葉、辣椒氣象指數保險試點。

當前,遵義、黔南等氣象部門聯合當地農業農村局、保險公司進行氣象指數保險合作,參與災情評估,為保險理賠提供氣象依據。透過開展合作,將共同創新保險氣象服務機制,打造“氣象 保險”的創新模式,實現氣象與保險的深度融合發展,不斷提升氣象災害風險管理保障水平,達到氣象防災防損、保險減損增效的目的,共築防災減損安全防線,全面提升抵禦氣象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和民生保障能力。

貴州:氣象為農服務顯成效

遵義氣象臺。王都安攝

智慧氣象助農穩產增收

“蔬菜害怕洪澇,辣椒害怕乾旱,百香果害怕低溫……針對不同的天氣,結合不同農作物的生長週期,我們會給農戶相應的農業生產建議。”黔南州生態與農業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高紅梅說,根據不同氣候型別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需在關鍵農事生產節點上門為農民進行“一對一”“面對面”指導服務,同時還送政策、送服務、送技術,並收集農戶對農業生產的氣象服務需求和生產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將農業氣象服務資料送到農戶家。

為推進氣象服務做精做細做專,黔南州氣象局與州農業農村局制定了會商機制,在農業與氣象資訊共享、農情調查、農業氣象災害預報預警等多方面進行合作。2021年,針對糧食和生豬、茶葉、蔬菜、水果、刺梨、中藥材等“1 6”農業產業開展農業氣象服務,由農業產業專班建立了“鏈長制”,透過政府、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科研機構及院校協同推進,打造農業產業全鏈條集約化發展,為各地開展氣象服務提供組織保障和技術支撐。

“在水稻收穫季節,遇到連陰天會影響農戶收割。此時,我們會重點關注未來幾天的降雨情況,一旦預測到出現晴天,便通知農戶提前做好水稻搶收準備。”黔南州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黃笞說,這些資訊透過國家突發預警資訊釋出系統服務、公共氣象服務平臺、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平臺、微信、簡訊、APP、QQ等“直通式”氣象服務渠道,及時通知到駐村第一書記、村支兩委人員、村小組長、網格員等,再通知到農戶。

修訂關鍵農事季節農用天氣預報模型,完成基於智慧網格天氣預報的關鍵農事季節農用天氣預報模組研發,實現了貴州省農用天氣預報從站點到格點的全新變革,有效提升農業氣象保障服務成效。針對不同服務物件的需求,採用差異化的服務方式,並透過不同終端進行資訊釋出共享,及時向農業經營主體提供關鍵農事季節氣象服務,讓氣象科技在保障糧食安全中發揮更加重要作用。

這樣一個農業生產活動,需要更為精準的氣象服務體系。不少農戶的感受:農業氣象服務產品無處不在,越來越精細。尤其是現階段的農業生產,更依賴氣象部門提供的中長期精準預報。

“種植刺梨最怕就遇上冰雹。2013年遇到冰雹後,那年的刺梨減產三分之一。”龍里縣谷腳鎮茶香村的刺梨種植戶燕啟富說,“這些年來我都很關注氣象部門的資訊,比如雨水怎麼樣,氣候怎麼樣,因為有些作物還要根據適應氣候來選擇種植。”

龍里縣是中國刺梨之鄉,刺梨種植和深加工產業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之一。

“龍里縣冰雹災害多發於每年的4、5月,這個時期恰好是刺梨的花期,冰雹把花打壞,就會影響產量。於此,我們會把種植刺梨的地區作為重點關注區域,如果預測到冰雹天氣,就根據不同的天氣情況進行人工防雹作業,保障刺梨生長。”黔南州龍里縣氣象臺臺長孫永順介紹,目前,全縣共有16個區域自動氣象站,其中有一個就在茶村刺梨種植基地,2021年,龍里縣氣象局共進行人工防雹20餘次。

智慧氣象深入田間、直通服務一站送達,“靠天吃飯”的傳統農作方式正在向“看天管理”方向改變。

高粱是遵義市轄區內酒業生產的主要原料,如何減少氣象災害對高粱產業的影響,進一步提升高粱種植產量和品質,助力遵義白酒產業發展,是農戶、企業、政府一直關注的問題。

近年來,遵義市氣象局圍繞花椒、酒用高粱、食用菌、黑木耳、獼猴桃、鐵皮石斛等農業產業,積極開展了農業氣候適應性分析和氣候區劃,為農業產業規劃佈局提供科學參考。

“氣象對高粱實際生產影響很大。”遵義匯倉紅糧油儲備有限公司負責人塗昭偉表示,為確保高粱種植達到酒業品質標準,公司除了按照要求開展種植,更需要氣象服務為有機高粱的增產增收保駕護航。2020年以來,遵義市氣象局定期組織農氣人員深入到田間地頭走訪調研,瞭解有機高粱生產各個環節服務需求,從有機高粱的播種期、育苗期、移栽期到大田生長期進行全方位的跟蹤氣象服務。

“我們密切監視並不斷分析過去和未來的天氣氣候對農業生產可能造成的影響,並在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天氣來臨前,及時釋出氣象預報預警資訊和防範應對對策建議。”敖芹說,如遇重大災害性天氣,將及時透過手機簡訊、微信群等方式釋出各類氣象預報、預警資訊,確保讓種植戶第一時間知曉天氣情況,做好預防措施,提高氣象災害防禦能力,助力農民保產增收。(王都安、黃曉雲、林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