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一統天下 沒有比巴蜀更容易拿下的地盤了

許多人總喜歡說,姜維多牛,蜀軍抵抗意志多強烈,後方還有多少座城池,沒有投降魏軍。

問題是,說出個天花亂墜來。

自古一統天下 沒有比巴蜀更容易拿下的地盤了

自古一統天下 沒有比巴蜀更容易拿下的地盤了

01

也無法改變一個事實,那就是魏軍已突破秦嶺、巴山天險,深入到川中平原了。事實上,在後主投降前,姜維已棄守劍閣,鍾會大軍都已駐軍到了涪縣;而且還派軍繼續追擊姜維了。

翻開歷史書,中原王朝統一天下,沒有比征服蜀地困難的地區了,因為秦嶺、巴山天險,人力太難越過了。

但是翻開歷史書,中原王朝統一天下,也沒有比征服蜀更容易的地區,因為只要中原王朝主力深入川中,川中不戰而降,那幾乎就是傳統習慣。

基於蜀中的力量,無力與越過秦嶺、巴山天險的中原主力部隊決戰;

基於巴蜀的利益,也不會與越過秦嶺、巴山天險的中原主力部隊決戰。

川中利益集團的邏輯非常簡單。

我們力量很強大,怎麼依託幾百裡的秦嶺、巴山之險,都無法把敵人堵在境外?

如果我們前方的將士抵抗決心很強大,怎麼依託幾百裡的秦嶺、巴山天險,還要一路轉進、轉進、再轉進,以至讓敵軍主力深入川中平原呢?

事到這般田地,還奢談抵抗前方將士抵抗意志多強大,那不是自欺欺人嗎?

當時不只是鄧艾深入蜀中腹地了;

鍾會大軍也深入蜀中腹地了。

在後主投降前,鍾會已駐紮在涪縣了,隨便拿一份地理地形圖就可以知道,當時的鍾會,也是標準的深入蜀中腹地了。

02

鄧艾深入蜀境前,姜維已退到劍閣了。

姜維退到劍閣,是一個概念呢?

就是魏軍已佔據了漢中。

自古一統天下 沒有比巴蜀更容易拿下的地盤了

不論我們怎麼強調劍閣天險,有一個事實也無法抹去,那就是姜維已把漢中丟失了。

蜀漢失去漢中,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在劉備、曹操爭奪漢中時,人們普遍也認為,沒有漢中,蜀國沒有任何安全感。

在姜維退守劍閣的背景下,就算劉備諸葛亮在世,恐怕也會感覺,蜀漢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

有人因為,漢中還有兩座地池控制在蜀軍手中,所以漢中並沒有失守。

問題是,蜀軍主力已被逼得退到川中平原,魏軍主力也跟入川中平原。在這種背景下,咬文嚼字的說,漢中並沒有失守。

這就好像星爺影片中的臺詞了。

男角說,當時你一絲不掛的站在我面前。

女角說,你胡說,我當時還穿著絲襪。

從邏輯上,女角說的非常有道理。

問題是,誰聽到了,也會覺得它太搞笑了。

自古一統天下 沒有比巴蜀更容易拿下的地盤了

03

在後主投降前。

鄧艾在江柚迫使馬邈投降;

在涪縣大敗諸葛瞻(斬了諸葛亮的兒子)。

然後長驅直入,隨時可能兵臨成都城下。

鍾會在漢中迫使蔣舒投降,斬殺傅僉。

然後趁姜維放棄劍閣回防之機,率軍殺入川中平原地區。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在這種背景下,就是劉備諸葛亮在世,恐怕也只會想到,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的。

因為蜀漢已喪失所有天險,並且遭受了一系列失敗。

說到後勤保障云云,魏軍兵力佔絕對優勢,已深入了廣闊的、普遍城池、村鎮沒有駐軍的川中腹地,還愁後勤問題?

當時發愁後勤的,應該是蜀軍,因為他們已被壓縮到幾個孤立的據點之內,其它地區都是不設防的狀態,魏軍依靠兵力的優勢,就可以隨便收割這些地區了;

而蜀軍堅守幾座孤城,能支撐多久呢?

自古一統天下 沒有比巴蜀更容易拿下的地盤了

04

所以,蜀漢中央政府當時分為五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東下投奔吳國。

第二種意見,南下到荒蠻之地,憑藉南部的天險,與魏軍繼續對抗。

第三種意見,就是做無望的抵抗;總而言之,寧死不降。

第四種意見,就是下定決心,打敗魏軍的侵略。

第五種意見,就是投降。

從相關的內容可以看出來。

當時蜀國敗局已定,是大家的共識;

因為大家當時思考的問題,是應該往哪裡逃?

是選擇投降呢?

還是選擇做無望的抵抗?

真正認為可以堅守成都的人,那是少之又少。

05

許多人總強調,鄧艾沒有多少軍隊。

且不說鄧艾的軍隊,本身就不會如傳說所言的那樣少。

因為鄧艾率軍深入蜀境,是想滅亡蜀國的,並不是想來送死的;

而且鄧艾也不可能把勝利的希望,寄託在諸葛瞻是二傻子,劉禪是大傻子之上;

如果諸葛瞻措施得當鄧艾就會全軍覆滅;

劉禪不投降鄧艾就會全軍覆滅,那隻能證明,鄧艾命太好了。

更主要的是,當時並不是只有鄧艾的軍隊深入蜀中腹地;

鍾會的大軍,也深入蜀中腹地了;

因為在後主投降前,姜維已棄守劍閣了,而鍾會大軍也越過劍閣了。

在這種背景下,就是劉備諸葛亮活著,面對此情此景,恐怕也會有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的感覺。

自古一統天下 沒有比巴蜀更容易拿下的地盤了

06

只是當時,反對走為上計的代表人物譙周認為。

我們投奔東吳,等東吳讓曹魏滅亡後,我們等於先投降東吳一次,再投降曹魏一次,這不是沒事多找一次屈辱受嗎?所以,東下奔吳,還不如直接投降曹魏,因為大國滅小國那是常態。

至於南下到少數民族地區,依靠南方險要對抗魏軍,那就是自投死地。因為我們中央政府遷到南方蠻荒之地,玩持久戰,必然會增加當地的負擔;

而我們對那裡的控制,一直都是非常有限的;

我們跑到那裡,那裡背叛幾乎是必然的。

從相關歷史,我們可以看出來,蜀國滅亡,幾乎已是沒有懸念了,因為當時朝堂之上,主要討論的問題,並不是如何抵抗魏軍,而是應該往哪裡逃?

逃到哪裡比較好?

從某種意義上,這已不是單純意義上的主戰、主降之爭了。

自古一統天下 沒有比巴蜀更容易拿下的地盤了

07

許多人也許會說,劉備當年一敗再敗,一再深陷絕境,但是都支撐過來了。

問題是,劉備的一生,就是四處逃跑的一生,總而言之,處境不利,劉備從來不認為逃跑有什麼丟人的。

更主要的是,劉備當時處於亂世,四處逃跑,總能看到翻盤的機會。

最簡單而言,傳說中的隆中對也說,曹操不能爭鋒,東吳不能招惹,我們應該先搶劉表、劉璋的地盤。

鍾會、鄧艾大軍入蜀時,劉禪選擇逃跑,又能從哪看到希望呢?

至少,有多少人願意跟著劉禪大舉轉進呢?

也許許多人會說,當年面對劉備的進攻,劉璋堅持了多長時間。

問題是,劉備的大後方有多大?

劉備當時的兵力有多少?

當時的劉璋,從整體實力上,比劉備強多了。

如果當時的劉備也擁有十個州的地盤,率主力進入川中平原,我估計劉璋,也會分分鐘鍾投降的。

這就不是劉璋願不願意投降的問題,而是劉璋想抵抗,大家得支援他啊?

08

許多人總認為,劉阿斗有的是機會?

問題是,不是劉阿斗認為沒有什麼機會了,而是蜀中朝堂之上的人,都認為沒有什麼機會了。

所以他們當時討論的問題核心,是東奔,南逃,戰死、投降。

譙周反駁的主要是東奔、南逃,根本沒有反駁過堅守,這本身就證明,朝堂之上的人,都認為堅守沒有什麼機會了。

坐在鍵盤前,相信所有人的都容易豪氣大發。

但是,真的把自己放到當時的利害關係中,恐怕就是另一回事了。

這就也就是,鍵盤之上多大俠,現實之中多路人。

所以蜀中朝堂之上坐的人,都認為堅守沒有希望,當時只有東奔、南逃、戰死、投降幾種觀點在爭論。

而後世坐在鍵盤前的人,大約都認為,打敗魏軍太容易了。

換而言之,蜀中朝堂之上的人,怎麼都一個人跟腦殘低能一樣,如果讓我們處於他們的位置上,肯定能大敗魏軍的。

我無意說,劉阿斗多了不起。

我只是想說,如果漢末的軍政首腦、成員,大都是曹爽、劉阿斗之類的人,那東漢天下大亂,就不會弄得那樣血腥、殘酷了。

東漢大亂到天下統一,有多血腥殘酷?

只要看一下東漢滅亡時的人口有多少,再看看三國穩定時人口有多少就可以知道了。

那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人口減半,因為實在是傳說中的,十室九空。

問題是,各地的軍政首腦、成員,大約都是劉備、孫權之類的人,總而言之,贏了我就成佛成祖,輸了全家慘死;

再總而言之,只要有一線勝利的希望,死上幾十萬、幾百萬人,那也非常值得。

既然大家都報著這種態度,你想讓人口減少一半,就結束大亂,也想得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