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兩大壯舉可笑傲歷史,作為創始人的朱元璋功不可沒

公元1368年,吳王朱元璋登基稱帝,擬國號為大明,萬里江山終於重歸漢人懷抱,漢人再也不用苟延殘喘般在他人異樣眼光中生活。中國曆代王朝,漢唐是公認武功最盛的兩個,大漢蕩平草原匈奴,大唐威服四方蠻夷,這都是軍力強大的表現。大明,清代編纂的《明史》形容明成祖朱棣治下的明朝是“遠邁漢唐”,清聖祖康熙帝英雄惜英雄,評明太祖朱元璋是“治隆唐宋”。這樣說來,什麼好評價好事都讓明朝給佔了。只能說一半一半,這樣誇讚明朝,一方面是明朝真的挺厲害的,一方面是告誡懷有異心者,明朝這麼厲害都給我清朝滅了,其他人都安分點。

明朝有兩大壯舉可笑傲歷史,作為創始人的朱元璋功不可沒

朱元璋統一全國時,經歷了三個其他王朝開國未經歷過的最為強大的對手:善守得人心的私鹽販子張士誠,陰險狡詐的江河船王陳友諒,橫掃亞歐大陸鮮有敵手的蒙古鐵騎。蒙古鐵騎是當時正統王朝的官軍,要是碰到一般的義軍人物說鎮壓也就鎮壓了,繼續進行它的全國統治。但那時候它碰到的是棘手的敵人,還是三個。

四方角逐,每一方放在其他時代都能成就霸業,統一全國,在元朝末年卻不行。四者身份都不同,帶領的軍隊性質不同,代表的利益階層也不同。元朝的正規軍——蒙古鐵騎就不用多介紹了,戰鬥力之強是有目共睹,無須多說的;張士誠佔據南方最富庶的一大塊地方,有錢有糧有人有裝備,販私鹽出身的張士誠部已經算不上農民起義軍了,可以說是地主義軍了;陳友諒手握南方大地優勢最大的水軍,並且軍隊人數和佔有地盤也是最多。

明朝有兩大壯舉可笑傲歷史,作為創始人的朱元璋功不可沒

可偏偏是乞丐出身朱元璋,領著一群實打實的農民起義軍,擊敗強敵,成就大一統王朝。明朝有兩大壯舉笑傲歷史,一是第二個農民起義軍完成改朝換代任務的建國軍隊,秦朝是秦國官軍建立,東漢是劉秀帶著豪強私兵為主體的軍隊打下的,晉朝是官軍,隋朝是官軍,唐朝是門閥私軍,宋朝是官軍,元朝是官軍,清朝是官軍。唯獨西漢和明朝不是,是絕對的、不攙多少水的農民起義軍建立的。二是中國軍事史的空前壯舉,第一次由南向北統一天下,多船多江河的南方義軍北伐成功,多馬多山川平原的蒙古騎兵。這兩件事怎麼看,怎麼不可思議。

朱元璋的精彩事蹟絕對可以在歷代開國君主中排上前三,脫離最早投奔的郭子興紅巾軍,帶著自己精挑細選的二十四個人(徐達,常遇春,郭英等名將皆在此列)去其他地方招兵買馬,短短時間內就攻下南京有了爭霸天下的本錢,之後奉行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朱元璋佔有的地方北有元朝大軍,東南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可謂是夾縫中發展生存。

明朝有兩大壯舉可笑傲歷史,作為創始人的朱元璋功不可沒

朱元璋部的軍事實力逐漸攀升,問題卻也逐漸來了,部隊紀律不行,引發一系列表面和暗地的惡劣影響。這事非常讓朱元璋頭疼,當然了,任何一個農民起義軍的領袖都曾遇到過這樣的問題,煩惱過厭惡過。明末闖王李自成的覆滅,不正是和軍隊紀律鬆散息息相關嗎?

當年聲勢浩大、席捲元朝全境的紅巾軍(農民軍),氣勢如虹地進行北伐,與認真起來的蒙古騎兵交手幾次就潰敗下來,重回南方求溫暖要庇護。如果軍紀鬆弛的問題沒得到很好解決,就算命好成功幹掉南方兩位強敵,也將很容易在北伐途中敗下陣來,這不僅有軍紀問題,還有蒙古人騎兵眾多的原因。

明朝有兩大壯舉可笑傲歷史,作為創始人的朱元璋功不可沒

朱元璋不愧是朱元璋,他進行壯士斷腕般的鐵血改造,進行針對性的軍事改革,完備森嚴的軍法軍規軍制軍紀自然而然地產生,將大明軍隊從“流寇賊匪”轉變為“正規軍”,明軍有了脫胎換骨的改變。這才為大明農民義軍統一全國埋下伏筆,更弄出兩大壯舉笑傲歷史。

明朝有兩大壯舉可笑傲歷史,作為創始人的朱元璋功不可沒

明朝能戰勝一個個的強敵統一全國,很大一部分的功勞是屬於鐵血明軍的。

後話:因為對軍紀的不重視,農民軍一直是烏合之眾的代名詞,難成大器。朱元璋卻能在軍紀不嚴的作風形成已久的情況,將這一局面徹底扭轉,無愧為一朝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