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頭痛十多年,竟是心上有個“洞”?這一新發現或將破解多年頑疾!

反覆頭痛十多年,竟是心上有個“洞”?這一新發現或將破解多年頑疾!

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丨

季媛媛

編輯丨

李欣夷

圖片來源丨

圖蟲創意

卵圓孔未閉(PFO),是常見的心臟結構異常,約27。3%的成人存在這一問題。卵圓孔是人類心臟心房間隔裡的一個小通道,正常情況下出生後會自行閉合,如該房間隔先天性開口或卵圓孔持續開放,即為PFO。

近日,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的閆朝武教授和北京同仁醫院李華博士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研究,初步分析了卒中與非卒中患者的PFO內原位血栓。

“我平時主要從事結構心臟病診療工作,診治過的心臟病患者很多,我就遇到過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最小的腦卒中患者只有12歲,但全身檢查發現毫無症狀顯示她患有腦卒中。當時我就想,該患者的腦卒中是否會與其他疾病相關。”閆朝武教授在接受21新健康記者採訪時表示,最終他發現,用矛盾栓塞無法解釋的現象,可能出在卵圓孔未閉的孔內這一問題上。也就是說,

血栓有可能是從孔內形成,然後逐漸長大,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血栓一旦脫落,就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小栓子可能會造成偏頭痛,或者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如果栓塞大了就可能造成腦卒中這種極端的情況。”閆朝武教授解釋道。

透過多方研究,最終也證明

卵圓孔未閉與卒中、血栓的關係密切相關

,這對腦卒中及偏頭痛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卒中、偏頭痛皆與卵圓孔未閉相關

此次的最新發現及技術革新來源於一次普通的日常門診。

17歲,本該是在校園裡嬉戲打鬧、努力拼搏的年紀,來自河北的小明同學(化名)卻因兒時起就如影隨形的偏頭痛毛病,不得不休學在家。父母多次帶他在當地醫院就診尋醫卻未果,因而一家踏上了進京求醫之路。但他們尋遍了國內頂尖的神經科醫院,依然查不出病因,幾經輾轉後來到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終於在這裡找到了答案。

偏頭痛的發病率不低,在人類常見疾病中位居第三位。嚴重的頭痛、偏頭痛應該看什麼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神經內科或耳鼻喉科,但如果這兩個科室都束手無策,又該去什麼科、檢查重點又是什麼呢?

為小明一家揭曉答案的就是閆朝武教授,他在結構性心臟病診斷及介入治療領域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透過經顱多普勒超聲發泡試驗檢查,閆教授證實

小明的心臟存在“卵圓孔未閉”。

卵圓孔是位於左心房與右心房之間的一個開口,在胎兒時期,這個開口允許血液繞過肺部,直接從右心房流向左心房。在正常發育的情況下,出生後第一年卵圓孔就會發生功能性關閉。如果3歲以後仍留有裂隙,則稱為卵圓孔未閉。

卵圓孔未閉是常見的心臟結構異常,正常人群中約每4人即可檢出1例。大部分情況下,卵圓孔未閉是“無關緊要”的,只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偏頭痛、腦卒中等。傳統醫學觀點認為,在卵圓孔開放的情況下,如果靜脈系統中存在血栓,血栓又順著迴心血流到右心房,此時進行咳嗽或屏息鼓氣等動作,會使卵圓孔的門從右向左被頂開,血栓由此衝入左心房,順著動脈血流到大腦內,進而可能造成栓塞引起偏頭痛,在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引發腦卒中,威脅患者生命。

“最近十幾年來,國際國內對卵圓孔未閉關注度越來越高。以前我們認為卵圓孔未閉會導致心臟出現縫隙,就像窗簾掩蓋在窗戶上一樣,正常情況下它是不開放的,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會開放,從而造成心臟裡的左心房、右心房血液流動,相當於短路。”閆朝武教授在接受21新健康記者採訪時介紹,心臟的血液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右心的靜脈系統的血液,另一個部分是左心的動脈系統血液,可以將此理解為左心繫統的血像家裡的自來水系統,右心的血像家裡的汙水系統。

傳統觀點認為,人體的雙肺實際上相當於汙水處理廠。如果人體內出現汙水,會產生各種各樣的代產物,甚至帶有各種小栓子,需要把這些汙水透過肺部進行過濾,並透過氧化將汙水轉變成自來水。然而,

如果患者卵圓孔未閉,汙水就有可能透過縫隙跑到自來水系統中去,從而造成偏頭痛、腦卒中等疾病。

根據目前國際上權威研究結果顯示,國內外患者中,

腦卒中及偏頭痛等疾病皆與卵圓孔未閉有一定關係。

因此,有必要透過一定的手段對此疾病進行檢測,對其危險性進行評估,爭取實現早發現、早治療的目標,避免或預防更大的危害發生,對臨床價值也具有重要意義。

新發現使腦卒中及偏頭痛防治迎新突破

事實上,就是在檢查中,閆朝武教授未在小明的靜脈和動脈系統中發現血栓,他才提出大膽假設:有沒有可能是在未閉的卵圓孔內部形成的血栓,血栓不斷脫落造成偏頭痛?

這一假設很快就得到了證實,藉助光學干涉斷層成像(OCT)技術,閆朝武教授在小明未閉合的卵圓孔內發現了堆積的血栓,當即“對症下藥”,進行卵圓孔未閉封堵術。術後,小明終於告別了長期困擾他的頭痛,並重返校園。

這是OCT技術在全球範圍內首次應用於卵圓孔未閉內部微結構的評估,也是我們人類第一次證實了自身卵圓孔未閉記憶體在原位血栓。

OCT的解析度可高達10-20微米,比CT清晰20倍,比造影清晰10倍,號稱“活體組織顯微鏡”,能夠在近似於組織學水平上診斷和評價卵圓孔未閉的細微結構。

此後,閆朝武教授先後為18位卵圓孔未閉患者進行了OCT檢查。這些患者年齡普遍在40歲以下,靜脈和動脈系統檢查中均未發現血栓。其中,發生過腦卒中的11名患者均在卵圓孔未閉內發現了血栓,其餘7名未發生過腦卒中的患者中,只有1位偏頭痛患者在檢查中發現了血栓。

這一重大發現顛覆了醫學界的傳統觀念:即靜脈血栓透過“矛盾栓塞”引起卵圓孔未閉相關的偏頭痛和腦卒中。今年5月,閆朝武教授和北京同仁醫院的李華博士將基於這18位患者的研究成果發表於全球醫學界權威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引起了熱烈反響,有望為推動偏頭痛和腦卒中的預防與治療發展帶來長遠影響。

“偏頭痛是人類的常見疾病,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可導致腦白質病變、認知功能下降、後迴圈無症狀性腦梗死等。另外,中國腦卒中的發病率也一直居高不下,其中

卵圓孔未閉導致的腦卒中佔到所有腦卒中的5%,青壯年腦卒中的10%

,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卵圓孔未閉的潛在危害。”閆朝武教授介紹道。

對於50歲以下的嚴重偏頭痛患者及腦卒中患者,在排除了腦血管病變及相關危險因素後,不妨前往心臟內科進行心臟超聲檢查和經顱多普勒超聲發泡試驗,明確是否存在卵圓孔未閉。一經證實,建議透過OCT技術探查未閉的卵圓孔內有無血栓,進而判斷是否需要介入封堵治療。這能夠解除血栓造成的偏頭疼,避免腦卒中的發生,大大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醫療費用的支出。

“截至目前,我們對卵圓孔未閉瞭解尚且存在一定的侷限性,臨床上的治療實際上是以二級預防為主。換言之,我們現在對卵圓孔未閉的治療是等出現問題後再亡羊補牢,在發生腦梗、或一年以上的栓塞後,再採取措施防止腦卒中再次發生。此次,我們的研究發現也有望為以後的一級預防提供較好的參考,把高危患者篩選出來進行干預。”閆朝武教授說道。

被忽視的卵圓孔未閉亟待普及認知

實際上,目前,多重原因正導致醫學界對於卵圓孔未閉的提及次數較少。

一方面,大部分卵圓孔未閉的人群終身顯示無症狀,只有1/4甚至更少人群會出現偏頭痛或腦卒中等症狀,因此,醫學界很多人對它的關注度不夠。

另一方面,超聲等許多傳統檢測方法,都很難發現卵圓孔未閉的存在。截至目前,臨床評估卵圓孔未閉的方法以經食道超聲做發泡試驗為主,該方法既可以判斷是否存在卵圓孔未閉,也可以為介入治療法提供解剖結構等很多有價值的資訊。但是,由於食道超聲檢查很痛苦,患者很少有人願意做,從而使得卵圓孔未閉檢測率較低。

此外,大多數的臨床醫生對卵圓孔未閉的危害認知不夠,也導致該疾病的檢出率較低。

“卵圓孔未閉可以認為是心腦相連線的疾病,問題出在心臟上,但它帶來的危害更多在腦袋上。它是處於心臟科和腦血管科交界處的病變,也正是因此,心臟科和神經科醫生都認為,該疾病帶來的危害是對方領域的。這也說明該疾病的診療規範亟待統一。”閆朝武教授說道。

早在140多年以前,醫學界就已經發現了卵圓孔未閉的危害,但是真正開始關注它是在1988年。當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連續釋出了兩篇研究論文,發現腦卒中患者中卵圓孔未閉的檢出率非常高,這說明兩者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關聯性。

也是自1988年以後,國際上陸續出現幾大型研究機構,開始證實卵圓孔未閉在腦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後,腦卒中、偏頭痛、減壓症等一系列跟卵圓孔未閉有關係的病變相繼得到證實。

“卵圓孔未閉可不只是心臟上的一個小裂縫,現在,我們看到該疾病的危害僅僅是冰山一角,還有大量潛在的危害亟待發現。例如,卵圓孔未閉和腦白質病變以及老年痴呆的相關性也正在研究中。”閆朝武教授介紹。

此次,閆朝武教授將卵圓孔未閉與OTC技術相關聯是醫學界的一大突破,也充滿了挑戰。

“卵圓孔未閉比較特殊,它是裂縫狀結構,我們需要進行一系列技術改進,如整個卵圓孔未閉OCT的造影技術,就是我們經過多年摸索率先提出的。也是在去年下半年,我們解決了技術問題後,才可以看清卵圓孔未閉內的結構,這也是人類第一次看清自身卵圓孔未閉裡的結構。”閆朝武教授說。

過去,醫學界如果想評估心臟、腦血管等部位病變,需要把這些部位的組織取出來做病理,而有了這一技術後,醫生就不再需要進行病理活檢這一流程。OCT技術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解析度又接近於組織學水平,也帶來了醫學界技術的革新。

閆朝武教授表示:“此後,隨著對OCT技術進行適當的改進,其帶來的革新將是巨大的。雖然卵圓孔未閉人群比較多,影響比較大,但是現在卵圓孔未閉只是我研究的專案之一。後續,我們還有一系列專案不斷推進,將把OCT轉化到其他診療方面的應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