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算命?長壽基因檢測能否預測壽命?

科學算命?長壽基因檢測能否預測壽命?

科學算命?長壽基因檢測能否預測壽命?

長壽基因,顧名思義,是一類有益於長壽的變異基因。科學家們最早注意到它的存在,源自對人群中

長壽家族

的觀察,長壽家族的孩子們,女性和男性活到100歲的機率分別是普通人的

8倍

17倍

[1]。

長壽老人後代患癌症、冠心病等衰老相關疾病的風險也比常人要低

[2],相較於普通人在晚年疾病纏身,很多百歲老人直至90歲高齡還能夠生活自理,提示我們是否存在著某些

抵抗疾病、促進延壽

的基因在這些長壽家族中代代相傳?

基於此,世界各地

關於百歲老人的基因研究逐步開展

,包括德國長壽人群、日本長壽人群、義大利長壽人群和中國長壽人群等。目前得到廣泛驗證的長壽基因有兩個,分別是

FOXO3A

APOE

[3]

此外,在早衰症患者身上,研究人員也找到了一些和壽命相關基因,包括編碼核膜蛋白的

LMNA基因

以及參與DNA修復的

WRN基因

隨著抗衰老研究逐步深入,科學家還致力於從調控衰老的通路和關鍵分子,如Insulin/IGF、mTORC、AMPK、SIRT挖掘出潛在的長壽基因[4]。

科學算命?長壽基因檢測能否預測壽命?

圖注:2012年美國波士頓大學研究團隊對801名百歲老人進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得到的和壽命關聯比較大的幾個單核苷酸多型性位點

儘管對長壽基因的瞭解還不完全,近幾年基因檢測技術的不斷髮展和消費者對健康保健意識的不斷提高,市面上許多千元以內的基因檢測產品問世,其中部分產品還能預測你我是否有成為百歲老人的可能性。

對於廣大消費者群體,購買這類長壽基因檢測服務有必要嗎?

長壽基因與壽命的關係

目前還沒有單一一個基因能夠預測一個人能否活到100歲

,即使是在與長壽群體息息相關的FOXO3A和APOE[5, 6]。

與其說是長壽基因,不如說是

長壽基因組

,在一組與長壽相關的單核苷酸多型性位點,長壽突變位點越多,活到100歲的可能性越大,上百個基因共同往好的方向突變,才成就了長壽人生。

科學算命?長壽基因檢測能否預測壽命?

圖注:3位百歲老人與75歲對照組長壽相關單核苷酸多型性位點突變數目

其次,

生活方式決定你能不能活到80歲,基因決定你能不能多活20-30年

,長壽基因預測你活到100歲的準確率達

61%

,預測你活到102歲以上的準確率達

71%

,預測你能活到105歲以上的準確率則高達

85%

,說明

年齡越大,先天基因優勢越明顯

科學算命?長壽基因檢測能否預測壽命?

圖注:預測準確性隨預測年齡增加而增加

最後,儘管新英格蘭百歲研究顯示有

15%

的人攜帶有利於長壽的基因,然而百歲老人在人群中的機率僅有

1/6000

這些帶有長壽基因的普通人,也許是攜帶的位點不夠多,不足以產生延長壽命的效應,或是這些未來的百歲老人還沒等到基因發揮作用,就由於疾病感染、意外,不幸早夭。

如果普通人攜帶15%的長壽基因的結論成立

,隨著醫療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將順利活到晚年,享受長壽基因福利,正如2009年柳葉刀雜誌釋出的一篇文章提到,“在人均壽命排名前列的國家,

2000年後出生的孩子們,很有可能在未來迎來他們的100歲生日

。[7]”

科學算命?長壽基因檢測能否預測壽命?

總而言之,

寥寥幾個“長壽基因”,是無法幫我們預測自己是否有成為百歲老人的潛力的

。但其實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判斷自己有沒有潛力活到一百歲——如果家裡有

兩位以上

的百歲老人,基於長壽的遺傳性,作為百歲老人後代的你,很有可能繼承這一份在80歲以後發揮作用的寶貴財富。(更多關於長壽基因的研究,可檢視時光派歷史推文——揭秘“生存大師”:百歲老人長壽的原因和啟示)

科學算命?長壽基因檢測能否預測壽命?

長壽基因檢測,

普通人有必要做嗎?

基因檢測技術的成熟,使得面向消費者的基因檢測產品價格降至一個普通人能承受的範圍,千元以下的基因檢測試劑盒比比皆是,檢測內容涵蓋

疾病風險、遺傳病篩查、祖源、營養需求、生理與心理特質等

,有些試劑盒甚至提供長壽基因預測。

基於我們上一節的討論,目前大部分市面上提供的產品,是否能預測長壽還存在疑問,然而這些產品就是純純的智商稅了嗎?

不一定,其實很多宣稱

能夠預測壽命的基因都和衰老相關疾病相關

,比如冠心病、阿爾茲海默症、腫瘤。

科學算命?長壽基因檢測能否預測壽命?

圖注:波士頓大學長壽預測模型130個基因中與阿爾茲海默症、冠心病相關基因

以APOE來說,APOE作為脂質運輸載體,參與體內膽固醇代謝,與阿爾茲海默症及冠心病發病都有關係[8]。人群中有3個主要的APOE等位基因位點,包括ε2、ε3、ε4。

ε3

是最常見的,人群中出現機率為

77.9%

其次為

ε4

,出現機率為

13.7%

是最強的阿爾茲海默症的風險因子

,攜帶ε4純合子人群有

91%

的機率在

68歲

前患AD,攜帶ε4雜合子人群有

47%

的機率在

76歲

患AD,而非攜帶者在

84歲

患AD的機率僅有

20%

[9]。因此,

攜帶ε4的人大機率不會長壽

最後是

ε2

,出現機率為

8.4%

長壽人群普遍攜帶ε2

,和ε4相反,ε2對認知功能衰退起到保護作用。

科學算命?長壽基因檢測能否預測壽命?

圖注:APOE4在阿爾茲海默症發病中的作用

測量如APOE這類的“長壽基因”,

不足以預測我們長壽的可能性,卻能夠提示我們患衰老相關疾病的風險

,本著

未雨綢繆的心態

,越來越多人希望能夠預知自己在未來歲月是否會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老年痴呆及癌症等,使得健康基因檢測潛在的市場規模和消費者基數不斷增長。

做不做這類基因檢測,只能說,有需要或感興趣的人可以一試。

基因檢測可能帶來的後果

基因檢測幫助我們更瞭解自身的遺傳背景,並可能產生如下影響:

#No。1

緩解或消除了一些不確定性的疑慮;

#No。2

可以儘早預防干預疾病的發展,如選擇合適的生活習慣,進行定期篩查和指導;

#No。3

為其他家庭成員提供風險資訊,知道所檢測的突變會不會影響下一代;

科學算命?長壽基因檢測能否預測壽命?

另一方面,

如果基因檢測結果不理想,作為被檢測者的我們,應該消極應對嗎?

壽命的長度的決定,七分靠打拼,三分天註定,80歲前的壽命掌握在自己手中,80歲以後,隨著科技進步,我們還能夠依靠醫療技術治療相關疾病,再加上抗衰領域的興起,不少人已經走在前列,提早對衰老進行藥物干預,試圖延緩衰老速度,焉知未來我們不能夠超越基因的力量,跨過100歲,甚至再大膽一點,達到永生。

科學算命?長壽基因檢測能否預測壽命?

基因密碼揭示“我從何處來,我將到何處去”,也許有一天基因檢測成為常態化,科技已經發展到我們能夠改寫自身基因的水平,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飛速進步,在基因水平實現長壽,相信那一天不會遠。

—— TIMEPIE ——

不想錯過延壽前沿精彩內容?

那就點進時光派主頁

關注+星標

吧!

參考文獻

[1]Westendorp, R。G。, et al。, Nonagenarian siblings and their offspring display lower risk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than sporadic nonagenarians: The Leiden Longevity Study。 J Am Geriatr Soc, 2009。 57(9): p。 1634-7。

[2]Terry, D。F。, et al。, Lower all-cause, cardiovascular, and cancer mortality in centenarians‘ offspring。 J Am Geriatr Soc, 2004。 52(12): p。 2074-6。

[3]Gurinovich, A。, et al。, Effect of longevity genetic variants on the molecular aging rate。 Geroscience, 2021。 43(3): p。 1237-1251。

[4]Kenyon, C。J。, The genetics of ageing。 Nature, 2010。 464(7288): p。 504-12。

[5]Willcox, B。J。, et al。, FOXO3A genotype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human longevity。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8。 105(37): p。 13987-92。

[6]Sebastiani, P。, et al。, Genetic signatures of exceptional longevity in humans。 PLoS One, 2012。 7(1): p。 e29848。

[7]Christensen, K。, et al。, Ageing populations: the challenges ahead。 The Lancet, 2009。 374(9696): p。 1196-1208。

[8]Sebastiani, P。, et al。, APOE Alleles and Extreme Human Longevity。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19。 74(1): p。 44-51。

[9]Liu, C。C。, et al。, Apolipoprotein E and Alzheimer disease: risk, mechanisms and therapy。 Nat Rev Neurol, 2013。 9(2): p。 1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