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臨床試驗比較冠脈重建與單純藥物治療的效果

美國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瞭解到,一項對隨機臨床試驗(rct)的嚴格薈萃分析於2021年5月18日在EuroPCR上發表,該隨機臨床試驗比較了單純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加血運重建對穩定型缺血性心臟病(SIHD)患者的影響。

該研究得出結論,增加血運重建與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心血管死亡減少相關,與具有統計學意義的自發性心肌梗死(MI)減少相關,為觀察到的益處提供了生物學上合理的解釋。

一組國際研究人員對1979年至2020年間進行的rct進行了薈萃分析。建立了嚴格的輸入標準,以確保分析僅限於涉及選擇性、可推遲的SIHD患者治療的研究。

隨機臨床試驗比較冠脈重建與單純藥物治療的效果

這產生了納入19,806名患者的25項隨機對照試驗。研究了最新報告時間點的事件發生率。分析發現,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或冠狀動脈搭橋術(CABG)的血運重建與晚期心血管死亡降低21%具有重要的統計學意義。此外,受益的程度似乎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

嚴格的統計評估得出結論,有創治療的初始策略優於保守治療的初始策略,並且隨著隨訪時間的延長,這種益處變得更加明顯。事實上,元迴歸技術表明,之前的研究可能漏掉了這一發現,主要原因是隨訪時間不夠長。

研究團隊進行了多項敏感性分析,以確定某些條件如何影響薈萃分析的結果,如在最近的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背景下的治療,納入需要治療慢性全閉塞的患者,或在>30%的患者接受CABG的研究。

此外,一些研究被判定有明顯的偏倚風險。排除這些研究並沒有改變初始侵入性策略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的意義。

meta分析還發現,與圍手術期MI相比,初始侵入性MI降低24%,對生存率的影響更大;事實上,薈萃分析發現rct中的圍手術期心肌梗死並不影響已報道的心臟死亡率。

此外,薈萃分析將生存優勢與較低的自發性心肌梗死發生率聯絡起來,尤其是在廣泛疾病患者中。

這項綜合分析清楚地定義了穩定型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冠狀動脈重建術後心血管死亡率的風險降低,該風險降低與隨訪時間和自發性心肌梗死風險降低的幅度直接相關。透過多重敏感性分析,血管重建術的這種看似合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Dean Kereiakes,醫學博士,FSCAI,研究合著者和醫學主任,位於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基督醫院研究所

該報告中一個特別重要的觀察結果來自一項元迴歸分析,該分析發現較長的隨訪時間與侵入性治療的觀察收益增加相關,而rct之間結論的差異很大程度上可以用隨訪時間的差異來解釋。

雖然短期內不同治療策略的心肌梗死發生率可能沒有差異,但血管重建術透過更有效地降低自發性心肌梗死的風險,在較長時間內有助於心肌梗死的發生;如果隨訪時間相對較短,這一觀察結果可能會被與血管重建術相關的圍手術期心肌梗死的影響所淹沒。亞歷山德拉·蘭斯基(Alexandra Lansky)醫學博士說,FSCAI是耶魯大學心血管臨床研究專案和心血管研究中心的主任,也是這項研究的合著者。

“對於我們正在接受藥物治療的穩定型冠狀動脈疾病患者,這意味著五分之一的患者將在血運重建術後實現約5。5年的生存獲益,四分之一的患者將避免自發性心臟病發作。兩者是相關的,血運重建的生存收益隨時間增加而增加。對於我們的研究來說,這意味著我們需要長期跟蹤關注心源性死亡,以瞭解血運重建的好處,”Lansky博士繼續說。

這項薈萃分析表明,與最初的保守治療相比,PCI或CABG冠狀動脈重建術透過降低自發性心肌梗死的發生率,為穩定型缺血性心臟病患者提供了長期心血管生存優勢,這是一個與包括PCI在內的冠狀動脈重建術相關的令人興奮的新發現。先前的研究可能忽略了這種關係,主要是因為患者隨訪時間不夠長,沒有看到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