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至,以平為期,艾灸這個穴養肺又驅寒!平衡陰陽秋冬少生病!

秋分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

也就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

秋分至,以平為期,艾灸這個穴養肺又驅寒!平衡陰陽秋冬少生病!

一年四季變換,寒暑交替,是因為天地間有著陰陽二氣。《黃帝內經》言: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

而秋分這一天,正是陰陽交接,分割寒暑的日子

。據說,從秋分開始,天地改由太陰星君月神掌管,所以秋分之夜,民間還要祭月。《太常記》上說:秋分祭夜明於夕月壇。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說:秋分以前,地面上的熱多,地面下的熱少。到秋氣下降,暑氣入地,地面上有了露時,地面上的熱,與地面下的熱,上下平分。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剛剛結束,涼風習習,碧空萬里,丹桂飄香,蟹肥菊黃,正是美好宜人的時節。

而今年的秋分,剛好遇上中秋小長假。這時能和家人安坐一起,聞著桂花香,飲一壺菊花茶,品蟹食餅,

倒有幾分涼秋裡特別的暖意。

一、秋分養生·平衡陰陽

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黃帝內經》載:“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秋分時節,陰陽平衡,晝夜相等。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秋季養生也應以

“養收”

為主,保持身體“陰陽平衡”。早臥順應陰精收藏,以養收氣;早起順應陽氣舒長,使肺氣舒展。在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相輔相成,協調統一。

二、秋分養生·艾灸不可缺

(一)為什麼秋分要艾灸

其實艾灸在任何季節都可以進行

,而且操作簡便,隨時都可以進行艾灸。那麼在秋分時節艾灸有什麼好處呢?

① 進入秋天后,氣溫逐日下降,寒涼漸重,陰氣上升抑制了春夏溫熱之氣,許多陰寒症有了抬頭趨勢,比如咳嗽、胃痛、腹瀉、四肢怕冷等寒症,同時也是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道慢性疾病的高發期。

② 中醫講究“天人合一”。在秋分時節,根據節氣的陰陽變化,施以“溫熱”的灸法,艾灸的溫熱可以消除秋天的寒氣,讓身體溫暖,同時促進血液的迴圈,抵禦即將到來的冬季的寒氣。

同時,艾灸可以扶助陽氣,提高機體免疫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反覆呼吸道感染、咳嗽、慢性支氣管炎等患者艾灸更為有效。

(二)秋分艾灸的幾個穴位

秋分艾灸正值陰陽消長的轉折期、陰陽平衡時,此時施以節氣灸

取穴以

大椎、肺俞、腎俞、關元、神闕、天樞、足三里、湧泉穴為主。

可起到預防秋燥,滋陰潤肺,益腎固本的作用。

1、灸足三里

適合於脾胃虛寒的患者,包括免疫功能低下、虛寒性胃腸病等,灸法一般以溫補脾胃為主,兼溫腎陽、助肺氣。先點燃兩根艾條,在兩側足三里灸,保持與面板的距離不超過2釐米,但又不會燙,如此持續3至5分鐘。每天灸1次,可以增強體質,預防秋冬脾胃虛寒性疾病的發作。

秋分至,以平為期,艾灸這個穴養肺又驅寒!平衡陰陽秋冬少生病!

2、灸膻中

適合於肺虛的患者,包括寒性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寒性哮喘、過敏性鼻炎,還有反覆呼吸道感染,灸法一般是疏通經氣、溫肺。操作時,選取胸口的膻中、脖子後面的大椎作為施灸的部位。用艾條先灸膻中,後灸大椎,方法同上。此法在睡前進行比較好,時間可稍長,灸上10至15分鐘後,能暖和身體、幫助睡眠、預防秋冬呼吸道疾病的發作。

秋分至,以平為期,艾灸這個穴養肺又驅寒!平衡陰陽秋冬少生病!

3、灸湧泉

適合於腎內積寒證者,包括虛寒性腰腿痛、肩周炎、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還有凍瘡等。均是由於腎陽虧虛、寒溼內侵,致使筋骨、肌肉受累,一般灸兩腳底湧泉穴。晚上熱水洗完腳後,擦乾,點燃艾條,懸在兩腳心前1/3處湧泉穴,來回移動艾條,使腳心有熱感但不覺得燙。每隻腳灸3至4分鐘。

秋分至,以平為期,艾灸這個穴養肺又驅寒!平衡陰陽秋冬少生病!

另外,秋分時節灸足三里、中脘,能強壯脾胃,促進消化道的運動,使胃腸功能得到改善,預防和治療消化系統疾病。

三、秋分養生·滋陰潤燥

中醫認為,秋季陽消陰長、空氣乾燥,常會出現面板和口角乾裂、皺紋增多、口乾咽燥、聲音嘶啞、毛髮脫落、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燥症,俗稱“秋燥症”,需補水防秋燥。

金氣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

秋燥不易於養肺,肺為嬌髒,屬金,喜潤惡燥

,秋分後應收斂補肺,宜收不宜散,飲食養生上應少吃辛辣苦躁之品,如蔥、姜、蒜、辣椒;多吃滋陰潤燥的甘涼之品。如人參、蓮藕、雪梨、銀耳等。

其中鮮人參性溫味甘,能補氣生津、寧神益智,是秋季養肺佳品。長期食用能起到補氣壯陽、健脾、調節血液迴圈、增強智力、防衰老延年益壽等作用。

秋分物候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

雷始收聲

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蟄蟲坯戶

“坯”字是細土的意思,就是說由於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穴中,並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

水始涸

《禮記》注曰:水本氣之所為,春夏氣至故長,秋冬氣返故涸也。

由於天氣乾燥,水氣蒸發快,降雨量也開始減少,湖泊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窪處便處於乾涸之中,便是詩人愛說的“秋水消瘦”、“秋水清瘦”。

秋分至,以平為期,艾灸這個穴養肺又驅寒!平衡陰陽秋冬少生病!

秋分民俗

祭月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

春祭日,秋祭月

”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

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裡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秋分至,以平為期,艾灸這個穴養肺又驅寒!平衡陰陽秋冬少生病!

吃秋菜

“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

有順口溜道:“

秋湯灌髒,洗滌肝腸。

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一年自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秋分至,以平為期,艾灸這個穴養肺又驅寒!平衡陰陽秋冬少生病!

粘雀子嘴

秋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湯圓多以糯米為主原料和其他一些配料製成,糯米性溫,味甘,

在涼秋季節少量食用有助於補充身體能量,補虛調血、昇陽健脾。

秋分至,以平為期,艾灸這個穴養肺又驅寒!平衡陰陽秋冬少生病!

放風箏

秋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秋分當天,甚至大人們也參與。

放風箏是全身性的運動,既能舒緩情志,預防悲秋,又能鍛鍊身體,特別能夠防治頸椎類疾病。

秋分至,以平為期,艾灸這個穴養肺又驅寒!平衡陰陽秋冬少生病!

秋分養生

陰平陽秘

秋分節氣已經真正進入到秋季,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在養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按照《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

“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陰陽所在不可出現偏頗。

要想保持機體的陰陽平衡,

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氣的侵襲。

秋季天氣乾燥,主要外邪為燥邪。秋分之前有暑熱的餘氣,故多見於溫燥;秋分之後,陣陣秋風襲來,使氣溫逐漸下降,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燥。

秋分至,以平為期,艾灸這個穴養肺又驅寒!平衡陰陽秋冬少生病!

早起早睡,收養肺氣

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閉藏,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

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

子時是全天陽氣最弱、陰氣最盛之時,此時睡覺,最能養陰,睡眠質量也最佳,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養生效果。

另外,頭是“諸陽之首”,梳頭是腦部運動最理想的方式

。每天晩上睡前梳一次,能夠按摩穴道睡得更安穩。

清潤相合,不宜滋膩

秋季天氣乾燥,主要外邪為燥邪。所以,秋分后辛辣食物不宜多吃,

可適當多食辛味、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食物

,如秋梨、白蘿蔔、胡蘿蔔、藕、荸薺、甘蔗、柑橘、山楂、百合、銀耳、淮山、柿子等等。

另外,胃弱者應多喝粥

,如紅棗糯米粥、百合粥、蓮子粥、芝麻粳米粥、梨粥等。

同時,注意調節生活節奏和生活環境,防止過度疲勞和無節制的夜生活;居室要保持一定的溼度,頭髮少吹少燙,也有助避免“秋燥”的發生。

古來有秋季進補的習俗,但是現在這個社會平時營養攝入量早已嚴重超出日常需求,所以現在的秋分飲食不宜滋膩,

從前的秋季貼膘之法,已經不適宜現在。

適當鍛鍊

秋天氣候宜人,是進行鍛鍊的最好時機,這時因為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因此運動也要順應這一原則。

也就是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記得不要一起床就穿著單衣到戶外去活動,而要給身體一個適應的時間。出去鍛鍊時應該多穿件寬鬆、舒適的外套,等準備活動做完或鍛鍊一會兒身體發熱後,再脫下外衣。

對於運動者來說,

每次鍛鍊後可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

,如梨、芝麻、蜂蜜、銀耳等。

防止“悲秋”

肺屬金,與秋氣相應,

肺主氣司呼吸,在志為憂。

肺氣虛者對秋天氣候的變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風冷雨、花木凋零、萬物蕭條的深秋景況,常在心中引起悲秋、淒涼、垂暮之感,易產生抑鬱情緒。

所以這時的精神調理很有必要。《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

精神調養最主要的是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避肅殺之氣,收斂神氣,適應秋天平容之氣。

可以多外出運動,登高遠眺、放風箏,多看一些讓人心情愉悅的事物,都能讓你遠離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