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精讀 | 14個小細節,輕鬆解決膝關節鏡術後併發症!

膝關節鏡微創手術 術後常見問題答疑

1、發燒

術後體溫會因應激反應或出血吸收而輕度升高,即吸收熱,屬機體正常反應,一般體溫不超過 38。5℃,持續時間不超過4 天。 如果體溫超過38。5℃ 或體溫持續升高時間大於4天,要警惕排除術後感染或呼吸道感染等,需儘快就醫。極少數患者對介面釘等固定韌帶物較為敏感,可出現發熱、膝蓋腫脹等免疫排斥反應,需予以鑑別。

二、大腿後方疼痛

多見於取自體膕繩肌腱重建韌帶的患者,一般為取腱時取腱器造成皮下組織、深筋膜等損傷引起, 表現為大腿後方、內側或者膝關節後方疼痛,個別會出現皮下淤血。此類疼痛一般持續至術後 1周左右,可自愈。 如沒有明顯腫脹,都屬正常現象。

三、關節腫脹

術後膝關節腫脹一般為積液引起,與滑膜增生,軟骨、半月板損傷的程度相關。 較輕的患者術後4-6 周就會好轉,一般在術後 3個月內消腫;個別較重的患者可持續至術後6-8個月。 輕度腫脹,可在關節康復訓練後加強冰敷(詳見後述),同時合用口服或外用的非甾體類抗炎藥如扶他林、戴芬等。如 3個月以上關節持續腫脹,建議及時複查就醫,由醫生根據情況決定是否採取穿刺抽液及加壓包紮等處理。

四、面板麻木

一般見於取肌腱切口處的前下外側或者小腿內側,多見於術中取膕繩肌腱時隱神經受損或手術切口周圍表層皮神經受損。此類 麻木不會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影響,大部分在術後3-6 個月可自行恢復,個別可能延長至術後 1年左右。恢復初期可有面板區域性蟲咬感或者發癢的感覺,均數正常情況,不必擔心。

五、腿抬不起來

部分患者會出現術後 2-3天患肢仍然無法抬起,即無法完成直腿抬高動作。一般是因為術後疼痛導致腿部肌肉尤其是股四頭肌肌肉運動記憶短時遺忘造成的,只要堅持訓練,均能逐步恢復。 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的有效方法是術前即學會並開始進行股四頭肌直腿抬高功能鍛鍊。

六、關節裡有響聲

在術後膝關節屈膝或行走練習時,部分患者會感覺關節裡面有響聲,甚至明顯的彈響。造成這一現象最常見的原因包括:術中處理的組織,特別是髕下脂肪墊出現早期瘢痕化;術中半月板、滑膜皺襞等處理後關節內軟組織平衡發生了變化;股四頭肌肌肉萎縮,使髕骨軌跡發生變化等。 這些透過肌肉力量和屈膝練習都可以得到糾正,大部分患者在術後 3-6個月左右就會逐步消失。

七、腿伸不直

一般多見於以下幾種情況:

(1)術後膝關節伸直受限。

術後早期有些患者過於注重屈膝而忘記了伸膝練習,使得膝蓋不能完全伸直,往往差3-5°,這樣會造成行走時兩條腿不等長,出現一瘸一拐的現象。出現這種情況應該加強伸膝練習,透過家屬幫助或壓沙袋儘早恢復活動度。如效果不理想,應找手術醫生複診,排除其它導致膝關節伸直受限的原因。

(2)膝關節屈伸時靈活度不夠。

這種情形一般在術後2個月左右膝關節活動度完全恢復後表現尤其明顯,與患者此時的期望值較高有關。此時只需進一步堅持功能鍛鍊,一般在術後5個月膝關節的靈活度會完全恢復正常。

(3)患膝關節周圍肌肉萎縮。

解決方法是加強股四頭肌等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練習。

(4)

合併軟骨修復、半月板縫合等手術

,負重行走較一般重建手術延後,解決方法是循序漸進,適當增加行走練習。

八、大腿變細

膝關節術後因為疼痛和活動受限,大腿的肌肉特別是股四頭肌會很快發生萎縮,主要的表現是大腿變細了。有文獻報道,如不加干預,每天肌肉的萎縮量約為3%。因此術後應謹遵醫囑, 每天按時進行股四頭肌功能鍛鍊,以促進組織癒合,逐步增強膝關節穩定性,為今後恢復正常生活和運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九、面板傷口護理

關節鏡微創手術的面板切口很小,一般10-14天即可癒合。 出院後需要每3天就近在附近醫院或診所換藥。換藥時應仔細觀察手術切口,前兩次換藥可能會有血色關節液滲出,屬正常情況,可不必擔心,隨著面板切口的癒合會自行消失。如持續出現紅腫熱痛等現象應警惕有無感染。傷口癒合前切忌保持乾燥,待面板結痂退去後方可洗澡。

康復時的常見問題及注意事項

一、正確佩帶支具

支具的主要作用是維持膝關節穩定,保護重建韌帶,避免其受到過度牽拉或外傷。支具的使用一般需嚴格按照康復要求進行。

(1)佩戴時間:

第一個月內需要24小時佩帶,第二個月晚上睡覺時可拆下,第三個月只需在下地行走時佩帶,第四個月起如無特殊情況可不再使用。

(2)屈曲角度調節:

支具並不是一直保持在完全伸直位,每週應根據康復方案調整屈膝範圍。術後第三週(第15天)調節支具的活動範圍到0-30度,之後每週增加30度左右,至第6周達到0-110度活動

(3)防止支具"下墜":

解決的方法是用一毛巾摺疊後,包繞在踝關節上方,然後佩戴支具。首先將最下方卡扣在毛巾上裹緊,隨後依次往上繫緊每個卡扣。

(4)避免關節僵硬:

支具佩戴期間應每天早、中、晚三次從上、下、左、右四個方向推拿髕骨。一般在佩戴的第三週開始,每天可以摘去支具,腳底緊貼床面,進行一次充分的由伸膝到最大屈膝角度的練習。

小貼士:

支具並非佩戴時間越長越好,保護過度會造成膝關節周圍肌肉萎縮。因此,應嚴格按照康復計劃,適時去除支具。

二、正確屈膝練習

屈膝練習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早期練習以閉鏈為主,即保持腳底緊貼床面,首先完全伸直,隨後腿緩慢屈膝,當屈到目標角度後,保持位置,停留10分鐘,隨後慢慢伸直。伸直後,可用手揉捏膝關節周圍肌肉和髕骨進行按摩放鬆。此外還可透過抱腿屈膝、床邊屈膝、下蹲等方法進行屈膝練習。

練習的要點和注意事項包括:

(1)每天只需比前一天有所進步即可,不可過於激進;

(2)練習次數不需過多,只需每天充分有效地屈伸3-5次即可;

(3)腿部要充分放鬆,這樣肌肉不僵硬,疼痛感弱,練習會更順利;

(4)每次練習後要及時冰敷,防止關節腫脹。

(5)屈膝和跑跳動作的練習切忌操之過急,過度的大幅度屈膝和跑跳容易造成重建韌帶的鬆弛。 尤其是術後6周左右,此時韌帶最脆弱,需格外小心保護 ;

(6)對於同時行半月板縫合、側副韌帶修復手術的患者,屈膝練習會適當推遲,開始練習時會有一些困難,疼痛的程度也會稍重,需要有耐心。

三、正確冰敷

屈膝、負重等功能鍛鍊後均應及時冰敷。具體方法為:

(1)冰袋準備:

如無專用冰袋,可用大塑膠袋,內裝600-800ml水,置入冰塊,冰塊與水的比例約1:1,上述冰水混合物的量可根據膝關節大小自行調整。排除口袋內空氣,紮緊袋口,使冰袋易貼服膝蓋。

(2)冰敷部位:

膝關節前方、內外側。屈膝等功能練習時疼痛的部位一定要納入冰敷範圍。

(3)冰敷時間:

每次20分鐘左右,第一次冰敷可延長到25-30分鐘,使整個關節內部都“涼透”;兩次冰敷間隔1-2小時,每次屈膝練習後冰敷3-4次;如面板出現因冰敷導致的疼痛,堅持5分鐘後要及時停止,以防凍傷;

小貼士:

冰袋與面板之間用一層毛巾相隔。術後早期傷口有敷料覆蓋的患者可不用毛巾相隔,紗布與冰袋之間可放置一層保鮮膜用於防水。

四、正確靜蹲練習

靜蹲對練習膝關節、腰椎、頸椎等等都有好處,但 有膝前疼痛等髕股關節症狀的患者應慎用。靜蹲練習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一般推薦先練習直腿抬高,待患膝肌肉力量達到正常側的80%以上再進行靜蹲練習。

(2)全身除腿部和膝關節外,身體其餘部位的肌肉均充分放鬆。

(3)靜蹲時腰部挺直,後背接觸但不能完全靠在牆上,否則會分擔重力,練習效果大打折扣。

(4)膝關節屈曲角度不要太大,一般不要超過60°。

(5)練習後,膝關節前方和內側肌肉痠痛說明姿勢正確,練習達到了效果。

(6)練習要循序漸進,一開始量不宜過大。靜蹲持續的時間必須每週都有所提高,這樣才能達到增強肌力力量的作用。

小貼士:

如靜蹲後膝關節裡面(不是周圍的肌肉)疼痛加重,說明練習可能加重了髕股關節軟骨病變,對膝關節造成了損傷,應及時調整屈膝角度,如仍然疼痛,應果斷放棄這種練習方式。

五、正確使用柺杖

術後前6周患側不能負重 ,下地時需扶雙柺,保證患側的腳不著地。從術後第7周開始部分負重 ,即腳尖點地,隨後逐步轉為完全負重,即棄拐行走。若術中行半月板縫合或較大部分軟骨修整,負重時間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關節在人體活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手術後不僅要傷口能長好,還要能活動自如,因此術後康復尤為重要。老話常說關節手術 “三分靠手術,七分靠康復”。而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廣大患友一定要謹遵醫囑,充分重視,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遇到困難要及時、有效地與醫生溝通。 只有相互信任,勤加練習,才能最終獲得滿意的 效果,達到正常生活,重返運動的目的。

內容轉載自關節鏡學會!

下載德醫學院APP,購買手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