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檸溪副教授組稿 | 喬宇:癌症患者的藝術治療(下)

主編按語·楊檸溪副教授

癌症之於患者,不僅是需要承受疾病和治療過程中軀體痛苦的“身體事件”,患者更需要承受心理、社會適應等多重考驗。儘管技術不斷髮展,臨床診療也越來越重視對患者的關懷,然而在漫長的病程和診療過程中,患者的疾苦體驗的研究仍然是不充分的,因為患者病中的主體體驗是客體觀察(硬指標,金標準)之外(常常被冠以“一般情況”而不予重視)的不確定性(漂移的)指徵,容涵了身-心-社-靈四個維度的病理表達及其複合交疊效應,構成了疾病的人文病理徵象,這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在西方文化背景中,諾亞方舟是災難之中的避難之地,是絕望中的希望。健康領域的社會工作就像是方舟之帆,在人文病理角度剖析患者的病因並對症干預,為苦難中的患者帶來愛、溫暖、希望、信心與支援。社會工作者與醫務人員一起,以陪伴、撫慰、見證者的身份走進患者的生命裡,助力於提升患者的全人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質量。本期稿件對癌症社會工作進行初步的介紹,總結患者的心理社會問題並提出對策,介紹小組社會工作在癌症患者中的應用以及藝術治療,並對未來癌症社會工作拓展的方向進行探討。

本期執行主編

楊檸溪副教授組稿 | 喬宇:癌症患者的藝術治療(下)

楊檸溪

副教授

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專業碩士、武漢大學社會醫學博士

長期從事醫學人文、臨床心理行為與健康、健康社會工作的研究

擔任多家SCI、SSCI雜誌審稿人

主持省級課題2項,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多篇中英文論文

撰寫專著1部、編寫教材1部

在《健康報》等媒體累計發表100餘萬字作品

第五期

楊檸溪副教授力薦:《

癌症患者的藝術治療(下)

本文作者:

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喬宇  楊檸溪

楊檸溪副教授組稿 | 喬宇:癌症患者的藝術治療(下)

喬宇

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正文如下

上一期除了介紹的音樂療法,文學治療與戲劇治療也是社工服務中常用的心理療法。下面一一作簡要介紹。

文學治療和戲劇治療概述

1.文學治療

文學治療作為藝術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以文學創作、欣賞、交流的各種形式為治療方法,使被治療者透過此類文學實踐活動,排解心理壓力,緩和內心不良情緒,學習正確的行為方式,與內在自我對話,尋求自身困境的解決,使被治療者的心理系統達到平衡的狀態[1]。文學的治療功能是文學最初始、最基本的功能之一,而過去文學的社會性功能往往被放大,其心理學層面的治療功能處於被忽視的狀[2]。近年來,許多學者逐漸關注到了文學的治療功能,而文學治療也逐漸成為一種獨特的心理學治療方法。隨著社會科技、經濟水平的不斷髮展,文學治療不僅限於紙質書籍,也可藉助多媒體技術,以更多元化的方式,使受治療者透過電子媒介瞭解到文學作品,治療形式更加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

2.戲劇治療

戲劇治療是指被治療者以觀看、學習、演出戲劇等一系列藝術方式,感受戲劇中人物的情緒與行為觀念,不斷加強自身、戲劇角色、人際關係間的認知與理解,使被治療者在戲劇中達到移情、投射、模仿與替代性學習的作用[3]。同時從戲劇作品中實現觀念的改變,掌握解決自己所面臨的困境的方法,重新審視自己的處境與問題,以更成熟的心態面對生活,實現自我心理狀態的轉化。

學治療和戲劇治療的原理

1.文學治療的原理

文學治療的精神分析原理:精神分析理論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具有意識、前意識、潛意識三個層次,而潛意識是個體精神活動中最原始的部分,而文學的治療功能也與個體潛意識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當被治療者進行文學創作、文學作品閱讀、欣賞、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會受到自身潛意識的推動和影響,無論是被治療者創作出的文學作品,還是其在欣賞文學作品時所產生的感受,都反映出被治療者內心深處被壓抑的慾望、忽視的感受與深藏的回憶,這些本能的衝動與慾望如果被一味壓制,會造成心理上的疾病,因此文學治療的方式使被治療者壓抑的情緒得到釋放,與內心對話,實現個體慾望的替代性滿足,使其心理狀態達到良好的平衡,這有助於被治療者的心理健康。

根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文學治療可以從個體的本我、自我、超我三個層面分別達到排解負面情緒、適應社會環境、提升個人審美的要求。弗洛伊德認為,透過文學創作的過程,個體將內心深處的潛意識植入文學作品,創作者的本能慾望得到替代性滿足[4]。文學治療的人本主義原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關注物件是個體的價值與潛能,注重人的創造性與尊嚴,促進個體的自我實現[5]。文學治療的方法也折射出對人性的關懷和個體生存環境的思考,被治療者藉助文學的形式,用語言或文字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這是一種為壓抑情緒找到宣洩口的方式,也是個體進行自我心理療愈的過程。

2.戲劇治療原理

人類具有喜愛模仿的天性,個體從幼年期開始,便嘗試模仿他人的行為與言語,模仿的過程是個體成長與學習的過程,也是個體適應社會環境、調適自我的方法之一。被治療者在演出戲劇的過程中需要對戲劇角色進行模仿,在這一過程中,被治療者透過感受戲劇角色的處境與心態,實現替代性學習。被治療者在戲劇演出的過程中,扮演著“非我”的角色,這會使被治療者暫時忘記現實生活的境遇,感受虛擬世界中角色的經驗,這是一種類似於“面具”的情感體驗,被治療者在面具之後,可以尋求並嘗試解決困境的方法,從而為新生活做準備[6]。在被治療者觀看戲劇的過程中,其情感將會投射於戲劇角色之中,這一過程是虛擬戲劇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過程,被治療者的幻想與期待得以投射於戲劇演出之中。這會使被治療者心中壓抑的不良情緒得以釋放,美好的期待得以滿足,這是戲劇的治療作用的體現。

文學治療和戲劇治療在癌症患者中的應用路徑

將文學治療與戲劇治療與社會工作專業方法相結合,社會工作的服務物件既可以是個人,也包括群體乃至整個社群,將社會工作模式融入文學治療與戲劇治療的方法中,可以對個體進行治療,也可以組織有類似經歷的癌症患者,開展文學治療小組、戲劇治療小組等活動,使患者們在群體互動中感知他人經驗,獲得群體支援,共同發現文學與戲劇的療愈性作用。

使用寫作療法,鼓勵癌症患者進行命題寫作。寫作模式主要包括:日記寫作、信件寫作、自傳寫作。寫作療法屬於文學治療的方法之一,透過寫作的方式,被治療者可以傾聽自己內心的感受,並在寫作的過程中對自己過往經驗進行建構性的整理與回顧[7]。

例:成立癌症患者開展文學治療小組:小組成員:大齡癌症患者(如平均年齡在60週歲以上的癌症患者),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可以進行基本的閱讀與寫作活動。小組簡介:以文學寫作的方式,幫助這些癌症患者進行生命回顧。如:寫生平自傳、對人生中最難忘的一個人寫一封信。

舉辦讀書或觀影交流會。這類活動應選取有意向與能力閱讀書籍的癌症患者,將其召集在一起共同閱讀該書籍,該小組模式類似於社會工作中的治療性小組活動,社會工作者在該活動中應注重對服務物件的引導,幫助其感受活動氛圍,抒發內心感受。觀影會與此同理。

例:組織癌症患者閱讀史鐵生《我與地壇》,這部作品是作家史鐵生在經歷雙腿殘疾的重大打擊後,寫下的關於生命、親情的種種思考,作者在人生的艱難時刻,依然保持著淡定、豁達的心態,他的經歷對於身患癌症的患者來說,更能引發他們的共鳴。

在戲劇治療方面,可組織患者賞析一些戲劇,或者親自參與一些戲劇活動,從中得到啟示和心靈慰藉,或豐富其文化生活,激發面對疾病的能動性。

例:徵集少年兒童癌症患者進行戲劇演出,治療者策劃劇本,為每位患者分配角色,進行戲劇編排與演出。劇情設計應考慮到癌症患者的生理特點,儘量避免設定活動量過大的情節。

學治療與戲劇治療的應用領域

文學治療與戲劇治療可根據癌症患者所面臨的心理、社會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介入,具體可應用於以下幾個領域:

癌症患者的心理調適:癌症患者往往面臨著社會角色的變化,也許一些患者曾經是能力卓越的社會人士,但因疾病不得不脫離自己原有的社會角色而接受治療,許多患者會出現巨大的心理落差,同時他們也要承受著對疾病發展的恐懼以及生理層面的痛苦,這些因素都會對其心理造成極大的壓力,許多癌症患者的病情加速惡化,往往是由於心情長期抑鬱低沉,從而對病情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因此文學治療與戲劇治療方法可以暫時轉移疾病的痛苦,幫助患者排解心理壓力,並透過一系列相關活動學習正確的心理調適方法,保證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擁有平和、積極的心理狀態。

癌症患者的環境適應問題:身患癌症意味著患者要改變原有的生活環境,在陌生的醫院接受治療,許多患者確診癌症後,由於身體的限制不得不辭去工作在家中或醫院修養,許多患者會出現對生活環境轉變的不適應,其原有的社會支援網路也會受到破壞。透過文學治療與戲劇治療的方式,癌症患者可以接觸到許多擁有共同愛好、相似經歷的病友,並在於治療者、同伴互動的過程中逐漸適應新的生活狀態,獲得群體支援,這一過程對患者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與社會支援網路的恢復有著積極助益。

終末期癌症患者的臨終關懷服務:一些晚期的癌症患者不得不面對死亡這一沉重議題,如何讓這些患者坦然接受死亡、儘可能減少他們生理與心理的雙重痛苦、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也是文學治療與戲劇治療可以介入的路徑。透過文學治療與戲劇治療方法,可以使患者透過藝術性的活動感受人類對於死亡的種種思考,從而探索人生的價值,回顧自己的人生歷程,發現生命中充滿價值與美好的時刻,使患者逐漸接受身患癌症的事實,以積極的心態接受治療,並坦然面對死亡。

參考文獻:

1。唐秋燕。文學治療原理分析[D]。湖北民族學院,2013年。

2。曾宏偉。文學治療研究十年:回顧與反思[J]。學術界,2009,(1):278-285。

3。黃海燕,孟雨菲,李勝強。儺戲的藝術治療功能研究——以安順屯堡地戲為例[J]。安順學院學報,2020, 22(4):54-57。

4。武淑蓮。 現代作家苦悶期創作特點及文學治療的途徑[J]。寧夏社會科學,2004, (6):112-115。

5。黃靜。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人格觀及教育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8, (7):149-150。

6。周顯寶,趙倩。 從面具到真實——戲劇治療理論與實踐探究[J]。戲劇藝術,2013,(5):18-25。

7。 葉舒憲。文學治療的原理及實踐[J]。文藝研究,1998,(6):78-85。

未完待續

楊檸溪副教授組稿 | 喬宇:癌症患者的藝術治療(下)

敬請期待 · 第六期

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