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激素不存在濫用 聽聽專家怎麼說

生長激素不存在濫用 聽聽專家怎麼說

“9歲之後就沒長過了,醫生我想長高!”西部某省的男孩小果(化名)今年15歲身高僅有1米45,由於骨骺線閉合,錯過了使用生長激素治療的“視窗期”,而終生要承受著“無法容忍的矮小”……

“醫生,我覺得兒子太矮,看怎麼讓他長高10cm!”北京的王女士(化名)帶著身高1米75的兒子到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懇求醫生給孩子打生長激素……

兩種境遇,兩種憂愁,都折射出目前中國兒童生長髮育領域的現狀。8月12日,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舉辦“兒童生長髮育規範診療專家媒體座談會”,邀請羅小平、傅君芬、朱岷、羅飛宏、鞏純秀、潘慧等國內多位權威生長髮育領域專家,一起探討社會焦點問題,為家長與患者答惑解疑。

生長激素不存在濫用 聽聽專家怎麼說

該治的沒治:760萬孩子屬於矮身材

“身材矮小的人群,約佔全國0-14歲以下兒童總體的3%。”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兒科學系主任,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和內分泌遺傳代謝學組名譽組長羅小平教授介紹,根據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最新資料推算,在中國14歲以下的2。5338億人中,760萬人屬於身材矮小的人群。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將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從2013年的8。1%,降低到2030年的小於5%。羅小平說,兒童身高如果低於標準身高中位數一到兩個標準差,就屬於生長遲緩。也就是說,青春期前兒童如果每年身高增長低於5cm,即為生長速率緩慢,家長應該予以重視。

身高是反映個體健康與疾病狀況的重要指標,屬於兒童生長髮育領域研究範疇。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常務副院長,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內分泌遺傳代謝學組組長傅君芬教授認為:兒童體格發育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具有獨特的動態性、持續性、階段性、規律性特徵。各國兒童青少年體格發育長期變化趨勢,隨社會經濟發展呈現相似的發展模式。

近40年來,中國兒童青少年體格發育水平顯著提高,城鄉差距已明顯縮小,生長遲緩率顯著下降。2015年第5次全國7歲以下兒童體格發育調查資料顯示,中國營養良好兒童的線性生長已達到相對穩定階段,生長潛力已得到較充分發揮。但由於中國人口基數龐大,3%的矮小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這方面的治療還很不充分。但同時一些家長對子女身高的期望值在不斷增加,也出現了“身高焦慮”的情況。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內分泌遺傳代謝學組副組長、重慶醫科大學兒童醫院內分泌遺傳代謝科主任朱岷教授說,兒童期的生長以生長激素軸調控為主,正常情況下兒童時期身高每年增長5~7 cm。青春期的生長調控轉為生長激素和性激素的協同作用,體格生長進入生長的第二個高峰期,整個青春期女生大約長高25cm,男生大約長高30cm左右。

孩子青春期結束後不久,長骨骨骺融合,身高基本定格。

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內分泌遺傳代謝科主任、中國醫師協會青春期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羅飛宏教授展示了一組針對6~18歲7萬多名上海兒童的調查資料:“矮小患病率為3。26%。其中城區患病率2。57%,郊區患病率3。75%。不同地域、不同經濟水平、不同人群特點等都會影響矮小症發病率。”

其實,身材矮小隻是個相對的概念。羅小平說,老百姓說到的身高,一般是包括基礎身高、平均身高、理想身高三個層面。“目前而言,國人成年男性1。6米,女性1。5米是基礎身高(正態分佈下限);平均身高每個年齡段不一樣,都有它的均數,最新的數字是成年男性1。72米,女性1。60米;理想身高就沒有定論了。而如果低於基礎身高值,就屬於身材矮小。”

羅小平指出,按照歐洲兒科內分泌學會、美國兒科內分泌學會、中國兒科內分泌學會等釋出的共識和指南建議,“身材矮小的兒童都需要密切隨訪觀察和積極干預指導,明確生長落後的原因,根據具體情況考慮進行針對性治療。而實際情況是,身材矮小兒童得到規範化診治的比例不到5%。”

生長激素不存在濫用 聽聽專家怎麼說

“海拔”執念:身高焦慮成了社會問題

“潘大夫,我沒病,我媽有病!”那個身高1米75,被媽媽拉來要打生長激素的孩子這樣對潘慧說。

作為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主任醫師、中國生長髮育行為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潘慧說,門診中遇到的,越是身材不高的父母,對孩子的身高越焦慮。

“雖然,美國國家生長協作研究(NCGS)資料庫中也有約5%的人,並沒有達到生長落後的標準而使用了生長激素治療以改善身高,也沒有發生特別的不良事件。”但在中國,羅小平表示,對於單純為了追求理想身高的情況,醫生不推薦、不主張、不支援進行生長激素治療,而且也沒有臨床依據來評價這種干預的實際效果。

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內分泌遺傳代謝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內分泌遺傳代謝科主任鞏純秀介紹,有的患者不符合生長激素治療指南,不具備治療的指徵,她沒給患者開藥,患者家屬不理解,聲稱要去醫政處投訴她。

諸如此類的問題,羅小平教授也遇到過不少。“有的職業具有明確身高門檻,比如模特、運動員、舞蹈演員等。”羅小平教授介紹,孩子確實是有天賦的好苗,個子不矮,但長高几釐米,對他的職業生涯有很大的幫助,甚至決定他的未來發展方向。家長苦苦哀求,孩子痛哭流涕的也不少。這個時候打還是不打?醫生非常難辦。

確實,在臨床上,醫生治療身高要“雪中送炭”,不能“錦上添花”。

那有沒有可能把追求理想身高的這部分歸類到醫美領域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常務副院長,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內分泌遺傳代謝學組組長傅君芬教授認為現在還不具備條件:“身高問題背後交織著複雜的醫學問題和社會問題。生長激素屬於肽類激素類處方藥,國家對於生長激素的銷售有《藥品管理法》《反興奮劑條例》等嚴格的法律法規要求,必須在正規醫療機構裡銷售,還要定期監測、追蹤、調控,目前醫美機構各方面都達不到要求。”

身高焦慮的社會病,還是要靠全社會合力才能解決,不能把壓力全給了生長髮育的專家,醫療資源要面向真正需要治療的身材矮小人群。羅小平教授認為,社會要提倡反對身高歧視來維護公正公平,它關涉人的健康發展和家庭幸福,是全社會的事情。而針對確實有顯著生長落後的兒童群體,家長和社會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關愛,幫助他們找到病因,及時給予規範的干預治療,實現健康成長。

規範診療:學科建設壯大專科醫生隊伍

如何讓該治療的矮身材患者得到及時科學治療,同時讓不需治療的不“越線”呢?

傅君芬教授認為,一方面,需要教育引導家長正確認識兒童體格發育規律,避免透過非專業渠道獲得碎片化片面資訊引發焦慮,就奔著那一針去。更為重要的是需在兒科培訓體系內,透過推行系統化、同質化和標準化的診療培訓,規範兒童體格發育相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高兒科醫生整體評估和管理水平。

然而,多位專家坦言現狀:由於學科建設不完善,小兒內分泌專科人才稀缺。

傅君芬教授稱,兒科本身就是缺乏專業醫生,全國缺20萬兒科醫生,而兒童內分泌中生長髮育領域是三級學科,所以其專科隊伍的情況真的是令人堪憂。在臨床中,看生長髮育的有兒童內分泌醫生,也有綜合兒科醫生、兒保科醫生。

傅君芬教授曾牽頭開展過一次涉及2871位生長髮育領域從業人員的調研。資料顯示,兒童內分泌專科醫生人均數量少,從業25年以上資深專家少僅佔4%。82%的人開過生長激素等藥物處方,但僅有19。34%的從業人員參加過兒科內分泌專科培訓。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內分泌遺傳代謝學組(CSPEM)於2017年建立了CSPEM生長髮育研究資料庫,對國內使用生長激素的病例進行監測。從5年來的監測資料可以看出,生長激素整體是很安全的。藥物本身沒問題,但如果開藥的人專業水平不夠,可能會存在不規範應用的情況。”

傅君芬直言,全國有多少生長髮育領域的從業人員,尚無統一資料。“雖然我們是兒科學分會內分泌遺傳代謝學組,但大規模的調研,我們做起來非常困難,希望能在國家以及地方各級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支援下做調研工作,摸清家底,為規範行業提供依據。”

傅君芬說,可以透過廣泛的、規範化的培訓,來解決日益增長的需求和兒科醫生資源匱乏、基層醫生診療經驗有限的問題。

傅君芬建議成立兒童生長髮育質控中心,透過制定標準、規範培訓、檢查落實、同質管理,對各地兒童生長髮育專科醫療質量進行評價與管理,對專科醫生進行統一培訓來更好的滿足臨床需要。未來可探索利用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技術建立高效的專科能力培訓和評估體系。這一點浙江省已經在先行。

諸多專家一致認為,家長應該尋求合理的長高之法,如營養科學搭配,保證孩子睡眠,引導孩子多運動,及時關注並監測孩子的生長髮育情況等。而對於哪些夢想達到的理想身高而一味寄託“增高針”的人建議擺正心態,別隻關注身高這一物理高度,應該著眼於幫助孩子實現更廣闊的人生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