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白皮書|何鮮桂教授解讀近視真正的危險因素,這些常見觀念可能都是誤區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目前,近視已經成為一項全球公共健康問題,在東亞和東南亞的年輕一代中尤為普遍。根據近視流行病學的趨勢分析,部分專家預測,

到2050年,全球將有近50%的人口成為近視患者,其中大約有10%將受高度近視困擾。

近視流行形勢嚴峻,迫切需要進一步有效的近視防控方法。

近期,國際權威眼科學期刊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Visual Science推出了特刊《國際近視研究學會白皮書》(International MyopiaInstitute[IMI] White Papers II),七篇報告內容覆蓋近視領域最新的研究證據和共識建議,共有超過134位全球頂尖專家參與編寫。

在《IMI近視危險因素》

(IMI Risk Factors for Myopia)

報告中,全面回顧了常見的

7大類共25個危險因素

的研究證據,確立了近視相關危險因素的全球專家共識。

研究指出,

戶外時間少和教育程度高是近視主要因素,而電子裝置使用與近視的關係並不明確。

多項其他先天因素、個人因素、家庭特徵、環境特徵,以及

部分常見觀念

如在昏暗環境下閱讀、讀寫姿勢、字型大小等,對近視影響的證據等級則普遍不高。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特邀該篇章中國參與編寫的學者之一,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的

何鮮桂教授

對白皮書涉及的近視眼危險因素相關內容進行介紹及解讀。

全球白皮書|何鮮桂教授解讀近視真正的危險因素,這些常見觀念可能都是誤區

何鮮桂

博士,副主任醫師,上海交通大學碩導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臨床研究中心主任

上海市視覺健康中心(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治技術中心)辦公室主任

國家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管理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中華預防醫學會眼公共衛生學會青年委員

中國女醫師協會眼科分會青年委員

主持國自然基金、市公共衛生優秀學科帶頭人等,以第一/通訊發表論文53餘篇(SCI 31篇),授權發明專利2項。

獲上海市衛健系統銀蛇獎

何鮮桂教授解讀

Q1:確定近視發生和發展的風險因素,形成真正有效的預防性干預措施,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在歸納整理這些風險因素時,您有哪些體會?

何鮮桂教授:

近視發生發展的風險因素很多,主要是遺傳與環境互動作用,構成的病因網路很複雜,因此

注重將危險因素進行分門別類

;而且,

目前多數傳統認知的危險因素循證依據仍然不足

,因此,在歸納整理時,注重根據循證證據等級情況,對關聯性進行強、中、弱的定義,使在具體開展防控實踐時,能夠引導大家

重點關注那些可以被幹預而且證據明確的風險因素

,這會指導我們在臨床和公共衛生實踐中針對這些風險因素設計干預方案。

Q2:白皮書本次報告的分析結果有哪些新發現?中國近視的流行病學特徵與全球是否存在差異?

何鮮桂教授:

(1)本次白皮書主要是系統闡述了當前近視發生發展的風險因素,根據已報道研究的證據等級和風險因素類別進行劃分,為相關研究人員和近視防控實踐人員提供了可靠的參考。

尤其是重點闡釋了兩個重要的有高等級證據的風險因素

教育

戶外活動

的論證過程,

為論證其他風險因素提供了思路,提示今後的流行病學研究需要重視運用因果推斷分析技術。

(2)中國近視流行病學特徵整體上與東亞其他國家(新加坡等)相似,近四十年快速攀升,

聚集於學齡段兒童青少年,學業壓力越大的地區近視患病率越高。

雖然歐美國家近幾十年近視率也有所上升,但是中小學生近視率水平依然遠遠低於東亞國家。

Q3:提高對近視防控的重視程度將有助於改善當前預防現狀,您對未來中國近視防控工作的開展有何期望?您的團隊未來將會在這方面開展哪些工作?

何鮮桂教授:

總體來說,

我對中國近視防控前景充滿信心,

若能高質量落實當前的近視防控措施,我們是有可能實現2030年近視防控目標的。我們團隊前期做了預測分析,成果已經發表在《中華眼科雜誌》,發現我們的干預措施可相對降低當前近視發生率至少50%,那麼我們可以在2030年實現所有學段學生的近視防控目標。

在本次白皮書中,我們突出了兩個有高等級證據的風險因素,分別是教育和戶外活動,都是可以干預的,是我們近視防控需要重點關注的要素。

2018年中國國家防控檔案下發至今,在宣傳和各類措施落實上逐漸從量向質進發,一些具體主管工作人員和學校校長對近視防控的認識和理念得到很大提升,意識到近視防控勢在必行,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全面發展的“牛鼻子”。目前教育部已經推出了“五項管理”(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和“雙減”(全面減輕學生作業總量和時長)措施,將會非常有利推動減少教育壓力和增加戶外活動兩項措施的落地執行。所以在科學證據的支援和當前干預策略的引導下,我對近視防控前景充滿信心。

我們團隊將會努力發揮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以及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國家眼部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預防、臨床和科研一體化融合優勢,

注重針對近視全週期開展科學研究和防控實踐,

尤其是透過持續地研究或論證適宜干預技術/產品、制訂有關干預技術方案和規範標準,完善近視綜合防控“上海模式”並進行推廣,使更多兒童青少年獲益,支援中國完成近視防控戰略目標。

研究論文介紹

:25個危險因素與近視的關聯

目前,在東亞和東南亞完成12到13年學業的年輕一代中,近視的患病率甚至可高達70%至90%。不僅如此,

超過600度的高度近視和潛在的病理性近視的發病率也已經達到約10%至20%

。因此,確定近視的危險因素,採取干預措施預防或延緩近視的發生、進展顯得意義重大。此外,目前對於近視的認知,社會公眾仍存在諸多誤區,IMI針對風險因素的分析為制定近視的干預措施提供了重要循證證據基礎。

全球白皮書|何鮮桂教授解讀近視真正的危險因素,這些常見觀念可能都是誤區

截圖來源:NCBI, IOVS

近視主要因素:戶外時間少和教育程度高

既往專家共識認為,近視一般認為是遺傳、種族和環境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近視可能與眼球發育、年齡、家族史、種族、視覺環境、教育活動以及雙眼視等因素相關。《IMI近視的危險因素》一文明確指出,

當前大量一致的證據顯示,所有因素中僅戶外活動時間和學校教育程度是與近視存在強關聯,且有因果效應。

更高的教育程度以及更少的戶外活動為何會帶來更高的近視風險,其中具體機制目前尚不清楚,不過這可能與更多的近距離用眼工作有關。考慮到這兩項近視相關的主要風險因素,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減少近距離用眼工作以及透過更加明亮的光線刺激視網膜多巴胺的釋放,將有助於減少父母近視的遺傳影響,同時預防和控制近視。在校內開展的干預試驗表明,

每天戶外活動時間增加40分鐘-80分鐘,可以顯著降低近視發生率。

電子裝置使用與近視的關係並不明確

隨著電腦、手機等電子裝置的普及,近年來過度接觸電子裝置螢幕是否會增加近視風險也受到諸多關注。文章提醒,電子裝置使用與近視的關聯證據尚未明確。

近視的流行要早於電子裝置的普遍使用,儘管電子裝置的使用造成了近距離用眼工作,但是目前沒有證據表明,耗費相似時間的情況下,使用電子裝置比傳統閱讀更危險,對此還需要開展更多研究。大量使用電子裝置對學齡兒童近視發展的影響,可能也伴隨著明顯缺乏戶外時間的問題。如果過度強調電子裝置而忽視其他的重要風險因素,反而可能會產生負面後果。

父母的近視情況與近視存在強關聯

既往認為,近視是可遺傳的,種族背景在近視易感性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當前文章指出,在基本先天因素中,

父母的近視情況與近視存在強關聯,但尚未發現明確的因果效應。

需要注意的是,

這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也有可能與父母的教育程度普遍更高帶來的生活影響有關。

就基本先天因素而言,除父母近視情況外,

性別、出生順序、出生季節等與近視的關聯性均較弱,

而不同種族人群近視水平的差異可能與其生活習慣(如戶外時間)以及教育影響差異有關。

全球白皮書|何鮮桂教授解讀近視真正的危險因素,這些常見觀念可能都是誤區

▲近視相關風險因素分析彙總:戶外時間少和學校教育程度高與近視存在強關聯,且有因果效應(來源:參考資料[1])

研究也探討了其他幾大類因素,包括其他基本個人因素、家庭特徵、居住環境以及相關疾病(如過敏性結膜炎、花粉熱、川崎病、發熱性疾病或生育性治療)等對近視的影響,分析結果認為,

智商、體育運動、社會經濟情況、居住在農村抑或城市與近視存在中度的關聯性,其餘則均與近視存在較弱關聯或無關。

此外,傳統觀點認為在昏暗的燈光下、被子裡或交通工具中看書,讀寫持筆姿勢不正確以及書中字型過小可能與近視有關,而分析結果認為這些因素均與近視存在較弱的關聯性。

結語

確定近視發生和發展的風險因素,形成真正有效的預防性干預措施,對預防近視發生,減緩其進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針對近視的強關聯因素(戶外時間少、教育程度高),我們可以從規範生活習慣入手,透過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減少近距離工作學習時間、調整合適的作息時間等,降低生活因素導致的近視發病風險,有效預防和緩解近視的發生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