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展|超三千萬人薈萃分析:量化探討肥胖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參考

過高的體重指數 (BMI))與多種疾病因素引發的死亡風險增加相關。其中心血管疾病(CVD)佔到其中2/3。並且在中低收入國家,BMI依然呈現上升趨勢。

近幾十年來,探討肥胖和CVD之間相關性的觀察性研究和孟德爾隨機化研究層出不窮,但是迄今為止的研究證據均集中於單一臨床終點。而

肥胖與多種心血管結局(卒中、心力衰竭、房顫等)之間相關性目前觀點並不一致

近期,歐洲心臟雜誌發表一項整合超過500個佇列和3000萬參與者的薈萃分析。系統概括了肥胖指標與不同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流行病學證據。量化探討了肥胖與心血管病風險之間的關係。

研究設計

研究方法

研究者在Google Scholar、PubMed、Embase和Cochrane資料庫中檢索了建庫以來,包括BMI、腰圍(WC)和腰臀比(WHR)在內的肥胖相關指數與各心血管疾病結局之間的相關性研究。並按照BMI類別、性別、地區等因素進行亞組分析。

研究結果

本次分析最終納入501項觀察性研究和12項孟德爾隨機化研究。納入分析的PECO(人群、暴露、比較和結局)定義為:肥胖(E)與正常體重(C)對正常人群(P)心血管病結局風險(O)的影響。

觀察性研究的薈萃分析

隨著體重上漲,BMI每增加5kg/m2,發生心血管病的風險增幅從出血性卒中的10%(RR: 1。10;95%CI: 1。01-1。21)至高血壓的49%(RR: 1。49;95%CI: 1。40-1。60)不等。相比BMI值正常組人群,超重人群(BMI=25-30 kg/m2)的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從冠心病的14%至心源性猝死的18%不等。肥胖人群(BMI=30-35 kg/m2)的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如下:全因卒中風險增加1。16倍,冠心病風險增加1。39倍,房顫風險增加1。53倍,心源性猝死風險增加1。51倍,靜脈栓塞風險增加1。61倍,心衰風險增加1。62倍,主動脈瓣狹窄風險增加1。81倍,肺栓塞風險增加2。24倍。

進展|超三千萬人薈萃分析:量化探討肥胖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

死亡風險方面,BMI每增加5個單位,全因死亡風險增加1。05倍,全因卒中死亡風險增加1。42倍,冠脈源性死亡風險增加1。42倍,心血管源性死亡風險增加1。49倍。

孟德爾隨機化研究的薈萃分析

研究共納入12項孟德爾隨機化研究,其中除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和冠心病外,其餘臨床終點均符合孟德爾隨機化因果推斷的假設條件。BMI每增加1kg/m2,肺栓塞風險增加1。06倍、冠心病風險增加1。07倍、外周動脈疾病風險增加1。07倍、房顫風險增加1。08倍、高血壓風險增加1。10倍、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增加1。10倍、心力衰竭風險增加1。12倍、主動脈瓣狹窄風險增加1。13倍。

進展|超三千萬人薈萃分析:量化探討肥胖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

BMI每增加5 kg/m2,冠心病、外周動脈疾病、高血壓和心力衰竭的風險分別增加1。19倍、1。23倍、1。64倍、1。92倍。

BMI每增加1 kg/m2,心血管病和冠心病的死亡風險分別增加1。10倍和1。12倍。

進一步設定亞組進行分析,

各類心血管病風險隨BMI類別從正常到超重到肥胖的逐步增加而增加,呈現為劑量-效應關係。

且不同肥胖指標(包括BMI、WC和WHR)與心血管病風險的關係相似。肥胖男性患者的心血管病風險整體高於肥胖女性患者。尤其在全因死亡終點事件方面較為顯著。

地區亞組分析結果顯示,

BMI每增加5個單位,相比北美人群,歐洲和亞洲人群心血管死亡風險更高。

研究啟示

本研究透過超3000萬研究納入人群的回顧,系統概括了現有的肥胖與心血管病之因果關係的流行病學證據。並對涉及501個佇列和3000萬參與者在內的12篇系統綜述與53項薈萃分析進行了量化分析和質量評估。

由於納入的觀察性研究只能提示相關性,無法明確兩者之間因果關係,因此納入了以遺傳因素作為工具變數的孟德爾隨機化研究以確定因果關係。並將觀察性研究和孟德爾隨機化研究的結果進行平行展示。這項工作為如何整合迄今為止積累的觀察性研究和遺傳學驅動研究的流行病學證據提供了範例指導。

在觀察性研究中顯示,

隨著人群中BMI增加,冠心病、心力衰竭、房顫、全因卒中、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高血壓、主動脈瓣狹窄、肺栓塞和靜脈血栓栓塞的風險隨之增加。除了卒中外,這一結果在孟德爾隨機化研究結果中均得到因果關係驗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觀察性分析中,全因死亡率隨著BMI的升高而顯著增加,但是在孟德爾隨機化分析中這種相關性並不顯著,這種不一致性可能是因為觀察性研究無法完全排除生活混雜因素的內在侷限性導致。

孟德爾隨機化分析有三個假設,其中一個是作為工具變數的遺傳位點必須透過暴露因素影響結果。如果可以不透過暴露因素直接影響結果,那麼就認為檢驗結果存在水平多效性。研究者檢查了每項MR研究的假設,並證實除TIA和冠心病外,所有研究均透過水平多效性檢驗。因此對於TIA和冠心病與肥胖的因果關係尚需要進一步研究。

脂肪組織釋放的大量介質可能在肥胖與心血管病的聯絡中起關鍵作用。脂肪組織釋放生物活性介質,影響凝血纖溶系統和誘發炎症反應,最終導致內皮功能障礙和動脈粥樣硬化。而動脈粥樣硬化被認為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起源,透過與高血壓協同作用相互促進心血管系統的負擔加重。在本研究中也發現,高血壓是最容易受BMI影響的心血管疾病;BMI每增加5個單位,發生高血壓的風險升高1。49倍。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的風險增加可能是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隨肥胖增加的內在機制。

肥胖症患者體內脂肪堆積過多或分佈異常,體重增加,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為一種多因素的慢性代謝性疾病,並可以由遺傳和生活方式相互作用所致。已有研究顯示肥胖的遺傳度約為40%,其餘60%可透過生活方式因素解釋,這提示我們:

肥胖是一種可改變可干預的風險因素。因而肥胖幾乎與所有心血管疾病存在因果關聯並增加其風險的這一結論,也為心血管病預防工作提供了一條富有前景的思路。透過改變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減少肥胖所致心血管風險並降低衛生經濟負擔。

Association between adiposity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n umbrell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an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ies。 Eur Heart J。 2021 Aug 1:ehab454。 doi: 10。1093/eurheartj/ehab454。 Epub ahead of print。

作者:李玉昆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