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相情感障礙:如何避免誤診?“臨床必備”

儘管DSM-5對重度抑鬱發作的診斷標準與單相和雙相情感障礙相同,但這些發作在其既往病史(即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會有離散的輕躁或狂躁發作)、發病年齡、自殺風險、相關共病和生物學相關性方面有所不同。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們在有效的治療藥物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因此,正確診斷是至關重要的。

要做到這一點,臨床醫生必須記錄輕躁或躁狂病史,因為這是經常發生誤診的地方。

首先告訴患者正確的診斷對有效治療的重要性,錯誤的診斷可能導致錯誤的治療——此時最好的結果是無效的,最壞的情況是非常有害的(例如,抗抑鬱藥可導致雙相情感障礙的快速迴圈和難以治療的情況)。這種對患者的警告可有利於克服他們不願透露躁狂症狀的可能性。

躁狂發作

首先要描述躁狂或輕躁狂的發作。

患者醒來時常常會無緣無故地感到精力異常充沛,思緒萬千,想完成數百萬件事情。他們想開始新的專案,打掃和整理房子,增加他們的財產,聯絡平時不聯絡的朋友。他們晝夜不停地工作,感覺對睡眠的需求減少了,或者可能一整晚都不睡覺。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花錢進行投資或增加愛好、衣服或財產。通常情況下,他們已經購買了很多東西,後來才意識到這些購買是不必要的。

躁狂期間,他們說話的速度會加快,數量和音量也會增加。這往往會被其他人注意到,人們會建議他們“慢點”,這樣他們說的話才能被理解。朋友和家人可能會認為他們的計劃不切實際,不現實,或有風險,但處於躁狂狀態的患者會忽略這種反饋,並經常大發雷霆,變得易怒和防禦性增強。在工作中,如果與領導有分歧,可能會吵得不可開交,躁狂患者可能會衝動辭職或被解僱,事後又後悔莫及。

他們不受控制的言論還包括令人尷尬的自我揭露,對他人的批評,或不恰當的性內容。當躁狂期結束時,他們對這些活動失去了興趣。

要讓患者清楚地知道,這種發作至少會持續幾天幾夜,通常會更長。

表 需要將診斷從單相MDD轉變為雙相障礙的因素

雙相家族史

更早的發作年齡

恐慌和/或焦慮

有自殺傾向的家族史

過去對抗抑鬱藥反應不佳,即使有1次抗抑鬱藥的充分試驗失敗,就有理由暫停,懷疑是否忽略了雙相情感障礙的診斷;不要等到有5-10次試驗失敗後才考慮。

治療史-使用抗抑鬱藥後出現的易怒、激動或自殺傾向

精神病症狀

產後抑鬱症或精神病

接下來要看看患者是否認識到這些行為模式。如果不清楚,提出一些額外的症狀:社交過度、危險的駕駛模式、一反常態地開始與陌生人交談、常見的性關注和過度活躍。

通常情況下,最好把有關性行為的問題留到以後再問,因為這可能會讓他們感到尷尬,但當你提出這個相關問題時,對方可能會非常堅決地回答“是的!”

診斷和治療

如果患者報告這些事件確實發生了,要詳細瞭解這些事件持續的時間,發生的頻率,以及它們是否會對社會或工作關係造成重大損害,是否會產生法律後果,或導致經濟困難。這將決定患者是否符合雙相I型或II型,以及快速迴圈還是非快速迴圈的標準。

如果患者沒有報告符合標準的躁狂發作,那麼他們有可能患有軟雙相,並可能在未來出現輕度躁狂或躁狂發作。老年患者在經歷了幾十年的抑鬱後,會出現最初的躁狂症。

許多因素可以預測單相重性抑鬱症診斷何時會轉變為雙相情感障礙(見上表)。如果存在足夠的預測因素,包括之前的抗抑鬱藥物試驗失敗,請考慮將抑鬱症視為雙相抑鬱症,並在此過程中逐漸減少任何抗抑鬱藥物的使用。

參考文獻

1。 Post RM。 Preventing the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bipolar disorder。 JAMA。 2018;319(12):1197-1198。

2。 El-Mallakh RS, Ghaemi SN, Sagduyu K, et al; STEP-BD Investigators。 Antidepressant-associated chronic irritable dysphoria (ACID) in STEP-BD patients。 J Affect Disord。 2008;111(2-3):372-377。

3。 El-Mallakh RS, V hringer PA, Ostacher MM, et al。 Antidepressants worsen rapid-cycling course in bipolar depression: a STEP-B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 Affect Disord。 2015;184:318-321。

4。 Faedda GL, Baldessarini RJ, Marangoni C, et al。 An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polar Disorders task force report: precursors and prodromes of bipolar disorder。 Bipolar Disord。 2019;21(8):72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