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動物而言,長途遷徙越來越“不值得”

遷徙對於動物而言越來越“無利可圖”。

對動物而言,長途遷徙越來越“不值得”

在俄羅斯繁殖地的勺嘴鷸雄鳥

對動物而言,長途遷徙越來越“不值得”

陸上的北極熊增加了候鳥所面臨的捕食壓力

一項刊發於《生態學與進化趨勢》的新研究稱,由於持續的氣候變化以及不斷增加的來自人類的壓力,向北遷徙的動物正面臨危機——他們失去了早期遷徙的優勢,數量不斷下降,處境比那些同域分佈的留鳥要糟很多。

包括哺乳類、鳥類和昆蟲在內的許多動物,都會長途遷徙到北方進行繁殖,這樣不僅能充分利用豐富的季節性食物,還能遠離寄生蟲和疾病,躲避獵食者。然而,包括巴斯大學科學家在內的國際研究小組發現,氣候變化和人類壓力正在削弱這些優勢,遷徙對於這些動物而言越來越“無利可圖”。在許多情況下,遷徙物種的繁殖成功率大大降低,死亡率也增加了。

本次研究覆蓋了包括馴鹿、水鳥和黑脈金斑蝶在內的多種陸生動物,這些動物在夏季會向北遷徙1000多公里到北溫帶或北極圈內繁殖。

論文第一作者、巴斯大學米爾納進化中心的前訪問研究員Vojtěch Kubelka博士說:“這些發現令人擔憂,我們以前一直認為北方的繁殖地是這些遷徙動物的安全港灣。現在卻恰恰相反,現在許多北部地區可能是水鳥、馴鹿和蝴蝶等動物的生態陷阱。由於氣候變化,北邊食物的物候可能與遷徙動物的繁殖時期不匹配,進而導致其子代死亡率增加。”

此外,新的寄生蟲和病原體正從北極甦醒,這又對遷徙動物形成了新的生存壓力。不僅如此,越來越多的頂級捕食者將在遷徙動物的子代羽翼未豐時,對它們進行捕食。Kubelka博士說:“旅鼠和田鼠曾是北極狐等掠食者的主要食物來源,但可供捕食的旅鼠和田鼠越來越少,北極狐只能把目光轉向候鳥的雛鳥和鳥蛋。我們發現在過去的70年裡,北極候鳥的巢捕食機率增加了兩倍,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氣候變化引起的。”

作者認為,除了候鳥遷徙停歇地和越冬地問題之外,在北極和北溫帶的繁殖地也需要引起關注。除了具體的保護措施外,作者還提出了一個用於描述遷徙動物壓力來源的框架。利用這個框架能夠量化生態陷阱或退化環境到底削弱了多少遷徙優勢。

巴斯大學的Tamás Székely教授警告道:“隨著遷徙行為的收益以及後代數量的不斷減少,這種負面趨勢將持續下去,返回北方的個體將越來越少。地球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遷徙能力的變化會影響遷徙動物的數量,從而引起物種群落、食物網甚至整個生態系統功能的改變,我們必須重視。”

科界原創

編譯:攀汗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生態學與進化趨勢》

期刊編號:1872-8383

原文連結:

https://phys。org/news/2021-10-climate-human-pressure-migration-longer。html

版權宣告: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