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老解少陰病(下)

導讀

少陰病為在表之陰證,既為表證,應用汗法而解。然少陰病者亦可見嘔吐、下利、不大便、咽痛等症,其中奧義為何?本期內容繼續分享經方大家胡希恕先生解析少陰病的授課手稿內容,供諸位同道參考學習。

胡老授課手稿

少陰病嘔吐下利探討

表證邪淺而病輕,裡證邪深而病重。陽病常有餘易治,陰病常不足難療。少陰為虛為陰,不同於太陽能久持於表,故僅二三日即傳於裡。尤其表氣虛於外者常見髒氣虛於裡,故

少陰病傳經入裡更易發為太陰病

少陰篇有關嘔吐下利諸論,大都屬於內傳太陰之證

。故《傷寒論》第277條曰:“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試觀少陰篇治下利諸方:如白通湯、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等均屬四逆輩。證同太陰,治亦同太陰是也,太陰病提綱有吐、利證候而少陰病提綱則無,為何?

蓋太陰病者,邪至深而陰至極,生氣欲盡多在此時,少陰傳太陰既易且速,治之即可微汗而已,誤則病危。故於少陰篇中,多詳論太陰危篤證候。

少陰並病的探討

少陰並病是指少陰病未罷,又合併其他病者。少陰易傳太陰,當然亦有少陰與太陰並病。《傷寒論》第304條曰:“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這是說,少陰病得之一二日時,病當在表,然

口中和是已有太陰髒寒不渴之機,而背惡寒正是裡寒外見之候,此即少陰與太陰並病。法當溫裡,以附子湯主之

又第305條曰:“少陰病,身體疼,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大意是說,少陰為病在表,故身體疼,骨節痛而脈沉,原宜麻黃附子湯微發汗,但其

手足寒為陰寒內盛逆厥之象,是少陰已並太陰之徵,故以附於湯主之

綜上,

表裡並病,若裡實熱者,須先解表而後攻裡,若裡虛寒者,須先救裡而後解表,此即仲景論治之定法

。以上兩條均主以附子湯,即先救裡而後解表之意,這是少陰太陰並病的治療原則。

少陰病急下的探討

大承氣湯原屬陽明裡實證的攻下猛劑,而少陰病卻用其急下,確實費解。但此正足以說明少陰病是屬於在表之病,因表病傳裡,是可以轉變為太陰病或轉變為陽明病的。

而少陰易傳太陰而少傳陽明,此和太陽易傳陽明而少傳太陰恰成對比

。在太陽病,裡髒實(髒氣不虛)而多溼者,則太陽易傳太陰;在少陰病,裡髒虛而多滿者,則少陰亦有傳陽明之虛中夾實證。

《傷寒論》第322條所示“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明是陽明裡實的證候而出自少陰篇,只不過說明它是由少陰傳變而來。唯此三條三急下所論,既無潮熱,又無澹語,是否有燥屎也不能確診,何得以用大承氣湯急下呢?

須知少陰病之作,血氣已虛,病雖在表,亦宜微汗

(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細辛湯中的麻黃用量均不過古制二兩)。

若少陰之邪傳至陽明,虛燥相搏,虛將因燥而竭,燥將因虛而結。正虛病實,將難措手,只有乘其初萌,急下可已。若循常規待其燥屎已成而後攻之,勢必病危不治

。試觀《傷寒論》第320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二三日為始可傳裡之時,而

口燥咽乾亦不過胃有不和之象,竟宜大承氣湯猛攻,病機刻不容緩,是示人“始得之” “二三日”爭取解表

如其裡傳太陰則須慮其陰極而亡陽,必須急溫;如其裡傳陽明須慮其陽亢而亡陰,必須急下

。察微知漸,方稱良工。

少陰病咽痛的探討

咽痛一證雖表裡俱有,然多見於陽而甚少見於陰。今咽痛又出於少陰篇,令人迷惑。

其實,亦為少陰內傳少陽之病變,所示甘草桔梗諸方,大都屬於和法,則可知已轉屬少陽

。少陰之邪傳至少陽,熱循孔道上炎則咽痛,素體精血枯少者,勢必致為咽傷爛赤。

小結

少陰與太陽同是病邪在表之證,而其屬性則為陰、虛、寒(即少陰病為陰、虛、寒之表證),同樣有轉變之虞

。依據病人體質,傳至太陰則嘔吐下利;傳至陽明則腹脹不大便;傳至少陽則咽痛。同樣有並病之成,即少陰與太陽並病。本病不但有其固定的特徵,而且有傳變的規律。醫者須詳察之,觀其脈證,隨證治之。對少陰病的討論,勢必涉及其他五經病以及六經辨證基礎等問題的討論。由於篇幅所限,以後詳談。

編者按

少陰病為在表之陰證,多髒氣虛於裡,其邪不能久持於表,故少陰極易發生傳變,胡老認為依據個人體質不同,傳至太陰則嘔吐下利,傳至陽明則腹脹不大便,傳至少陽則咽痛;臨證應謹遵仲景“觀其脈證,隨證治之”法,察微知漸,方為良醫。

摘自:陳雁黎。《胡希恕傷寒論方證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