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種型別的高血壓,這麼用藥有良效,防止復發

導讀:

高血壓病太常見了,作者將兩種常見的病機——肝陽上亢和腎陰不足列舉出來,並將其組方思路和用藥經驗呈現出來,供大家參考。

高血壓用藥

高血壓的發生,其變動在肝,而根源在腎。肝腎互為影響,產生其它變化。如頭暈、頭痛、易怒、脈弦等、就屬於肝的病變。本病大致分為肝陽上亢、腎陰不足二型。

肝陽上亢用藥:

本型主要表現為眩暈,頭痛,性情暴躁,面紅,口苦,睡眠不寧,脈弦而勁等。如肝陽化火,風陽妄動,可致突然昏倒、驚厥、抽搐。

天麻

甘,微溫。入肝經。止頭暈頭痛,息風鎮痙。《本草正義》:“蓋天麻之質,厚重堅實,而明淨光潤,富於脂液。故能平靜鎮定,養液以息內風。古有定風草之名,能治虛風,豈同誑語?今恆以治血虛眩暈及兒童熱痰風驚,皆有捷效。”

平肝止暈:天麻鉤藤飲為治肝陽眩暈常用方劑。我認為肝陽其所以上亢,不僅因於陰虛,亦常伴有痰火,故變通其方:天麻、鉤藤(後煎)地龍、半夏各8g。石決明、珍珠母各18g(均先煎),白芍、桑椹子各12g,黃芩6g,懷牛膝10g,水煎服。天麻、鉤藤平肝,舒緩筋急;無痰不成眩,地龍、半夏寒溫相濟,止暈除痰;石決明、珍珠母介類潛陽;白芍、桑椹滋陰涵肝;黃芩清上浮之火;牛膝降上炎之火。

祛痰止痙:天麻既能息風、定驚、治癇,也能化痰,擅長治療風痰上擾所致的顏面神經痙攣。眼瞼、口角陣發跳動或喁斜。此證用藥不宜重鎮,重鎮易致“面癱”;亦不宜活血,活血每增跳動。須祛痰息風以緩經脈攣急。我用天麻30g,白芍60g,甘草、川貝母各20g。研細,和勻,過80目篩,瓶收,每次6g,米湯或開水調服。1日3次。此為1周藥量,服後。當初見成效。效則續服2〜3周。

治指麻:高血壓患者,如覺大指、次指麻木。即為中風預兆。我於平肝潛陽益陰方中,必用天麻、地龍各9g。化痰通絡,再針刺麻指指縫略出血珠,指頭麻,只刺近端一縫;全麻則遍刺。約3〜5日,病情改善,指麻亦消除。

按:古謂天麻辛溫,有人稱其能主治風溼痺痛,肢體麻痺,我曾試用不應。羅天益雲:“眼黑頭眩。虛風內作,非天麻不能治”。非常符合臨證實情。故應該明確:“天麻只治內風。”

鉤藤

甘,微寒。入肝、心包經。清熱,平肝,止痙,除眩暈。《本草綱目》:“大人頭旋目眩,平肝風,除心熱,小兒內釣腹痛。發斑疹。”

研末服,靖風火。前賢稱:“純用嫩勾,其功十倍。”鉤藤藥力在對生於梗上之雙鉤。故處方用名鉤藤鉤、淨雙鉤。現在市售鉤藤。藤梗多而鉤少或無鉤,故煎劑每次用至15g,也難顯其藥效。所以每遇肝風、心火相煽之眩暈、頭痛,我必揀雙鉤者,每次10g以上。還須後煎,方能確保療效。鑑於眩暈一症。每因情志變化、飲食不宜而復發。乃用純鉤藤鉤10g,白芍30g,丹皮20g,合研細末。和勻,瓶收。每次5g,上下午各服1次,開水調下。其中鉤藤鉤輕清而涼,能洩火定風,白芍、丹皮清洩肝膽之陽亢。不但用之方便,且可防止復發。

治急驚風:小兒由於外感六淫,或暴受驚恐,或痰積食滯。皆可導致高熱、目赤、昏迷抽搐、角弓反張等症,名曰“急驚風”與陳治《幼幼近編》所列的“天釣”基本相同。《本草綱目》謂鉤藤主“小兒內釣、腹痛”。“內釣”多緣於寒。腰背屈曲而痛,非鉤藤所主。淺見以為當治“天釣”。我治急驚風。先針刺合谷、四縫。使搐捏稍定,急灌小兒回春丹,然後煎服鉤藤鉤(後下)、羚羊角(先煎)、滁菊花、生白芍、川貝母、益元散、石菖蒲、竹茹。待驚平搐止,再治其所因。

腎陰不足用藥

本型主要表現為頭腦空虛而痛,眩暈,耳鳴,失眠或心悸,腰膝無力,舌紅苔薄,甚或紅光無苔,脈弦細,或沉細無力等。

龜板

鹹、甘。微寒。入腎、心、肝經。滋陰潛陽,益腎健骨。《本草綱目》:“龜首常藏向腹,能通任脈,故取其甲以補心、補腎、補血,皆以養陰也。”陽虛及外感邪氣未解者忌用。

滋陰除眩:石決明稟水中陰氣而生,可潛陽益陰,但以潛陽為主,肝陽上亢者宜之;龜板味鹹微甘,性涼,以滋陰為主。肝腎陰虛不能涵陽,陽浮於上者宜之。因腎陰不足,出現頭暈頭痛,目眩,耳鳴,面龐烘熱,煩躁易怒。舌絳,脈弦細等證候,必須滋陰以潛陽,一味潛鎮不行,應重用龜板,輔以生地、白芍、女貞子、玄參、石決明、牡蠣、牛膝等滋肝腎之陰以潛降陽熱。龜板一次用量15~30g。需先煎。

治骨蒸勞熱:肺癆及腎,陰虛潮熱。每兼盜汗、顴紅而形成骨蒸勞熱。龜板為龜之腹部甲殼、不僅滋陰,並能清營補血;鱉甲為鱉之背部甲殼,滋陰潛陽,軟堅除蒸。上下甲殼合用能使金水相生,肺腎得治。我常用此二味加於應證方中,骨蒸癆熱可較快清除。亦治營分熱擾,以致吐血及崩漏。

桑椹

甘,寒。入心、肝、腎經。滋陰補血。生津潤燥。《本草經疏》:“桑椹者,桑之精華所結也。其味甘,其氣寒,其色初丹後紫,味厚於氣。合而論之,甘寒益血而除熱。其為涼血、補血、益陰之藥無疑矣。”脾虛便溏及腎虛無熱者不宜用之。

治陽亢眩暈:桑椹,為桑樹的成熟果實。乃滋陰補血之品,治肝陰不足之陽亢眩暈、陰虛津少、口乾舌燥等症。黃精甘平,能滋陰養血。有降壓和降低血糖作用。我以此兩味為主,各用12〜15g,輔以烏豆衣、山藥、龍眼肉各9g。荷葉蒂5枚,文火煎湯,日服1劑。用於肝腎陰虛陽亢之高血壓,作用較好而持久。此方甘美無異味。便於常服。如陽亢過甚,可酌加介類藥。

止渴烏髮:桑椹等於水果,能生津液,止消渴,亦能烏須黑髮,鮮而紫黑熟透者,功效益佳。我用鮮桑椹30g,制首烏15g,煎湯。或用幹桑椹200g、制首烏150g共研細過篩。每次10g,日2~3次,開水調服,治療青少年鬚髮早白,作用明顯。臨證比較,此法用於男性“少年白”效小,女性“少年白”則桑椹、蝌蚪等量。瓶盛封口,懸掛3個月。即盡化黑稀泥,取泥染白髮,可變黑並有光澤。老少皆宜。

枸杞子

甘,平。入肝、腎經。滋補肝腎,益精明目、《本草綱目》:“枸杞甘平而潤,性滋而補,不能退熱,能補腎潤肺,生精益氣。此乃平補之藥,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外邪實熱,脾虛溼滯及腸滑者均忌用。

補水制火:枸杞子純甘,性平不熱,有補水制火之功。可使陰從陽長,水充風熄,故補陰壯水滋木息風是其主要功能。伍以熟地黃、桑椹子、沙苑子、杭菊花、懷牛膝、白芍、女貞子。長於治療腎陰不足之眩暈,耳鳴。腰膝痠軟,以及腦鳴、頭痛等症。“王道無近功”,須服至4劑以上始見效驗。風陽較甚者,加珍珠母、生牡蠣。

益精明目:枸杞子滋養肝腎,桑椹滋陰補血,肝開竅於目,目得血而能視,二味合用。治精血虧虛。不能上注於目致兩眼昏花,視物模糊之症甚善。伍以山萸肉、乾地黃、淮山藥、菟絲子、石斛、馬蹄決明子各等分,蜜水為丸。每服日2~3次,滋陰明目功用,實在杞菊地黃丸之上。

臨證組方用藥

高血壓病屬於中醫眩暈、頭痛等病症範疇。一般表現為肝陽上亢與腎陰不足見證,陰陽兩虛者則相對為少。眩暈尚有氣虛、血虛、痰濁及痰熱等因的見證。故高血壓可見眩暈,而眩暈不盡為高血壓。

加減建瓴湯:懷牛膝、白芍、柏子仁各10g,代赭石、龍骨、牡蠣各15g(均先煎)、天麻9g,雙鉤藤12g(後下)。

建瓴湯取“高屋建瓴”之意,瓴是瓦溝,高屋建瓴,喻水流之易下也,亦可喻血壓之易降。高血壓早期,病機多為肝陽上亢,陰未太虛。故減湯中地黃、山藥,取白芍、柏子仁平肝柔肝;以牛膝引血下行,折其上亢之風陽;代赭石重鎮降逆,平衝;龍骨、牡蠣潛陽息風;加天麻、鉤藤息風鎮痙,除暈定痛。

實即建瓴湯合天麻鉤藤飲斟酌而成,臨證用之較多。

茺蔚子,辛、微寒,功用以活血為主,並有降壓作用,高血壓動脈硬化者,加6~9g;夏枯草,苦、辛,寒。清肝散結,補養厥陰血脈,高血壓頭目眩暈疼痛者,加8~12g。餘如珍珠母、紫貝齒之介類潛陽。槐米、白菊花之類涼血平肝,均可隨證加入,既有效又安全。

桑椹地黃湯(自擬):桑椹子、乾地黃、女貞子各12g,山藥、枸杞子、菟絲子、牛膝各10g。牡蠣、石決明、醋龜板各20g(均先煎)。用於肝腎陰虛陽亢所致的頭暈耳鳴,目澀口乾,腰膝痠軟,心煩,失眠,盜汗,舌紅。脈弦細數者。

高血壓中、後期多為肝腎陰虛,陰不涵陽則陽愈亢,是陰虛為本,陽亢為標。

桑椹、地黃、女貞子,峻補肝腎陰液,冀其涵陽;山藥、枸杞、菟絲子,味甘性平補肝腎,益陰精,並能固陽,預防陰陽兩虛;牛膝益肝腎、導亢陽下降;牡蠣、決明子、龜板沉降,滋陰潛陽。如兼見肢涼喜暖、尿頻、心慌、氣短等陽虛證候者。加仙茅、淫羊藿溫陽降壓。各用9〜12g,炙黃芪補氣降壓,每用20〜30g,疔效明顯。

通腑洩熱挫亢陽案:

王X,男,51歲,1995年9月2日診。

高血壓多年,降壓片從未停服。體偏肥,素嗜睡,性急易怒,1月前。覺唇邊瞤動。口角流涎,對鏡見口向右斜,眼瞼閉合不能隨意。測血壓:29/16kPa。視其行走搖晃,面紅油光。口、眼及舌均向右傾。

自訴:大指、次指麻木。飲水每淌口外,頭暈,頭痛,目眩,心煩,失眠,便秘,脈弦勁,舌質紅,苔黃膩。證屬肝陽上亢。內風入絡,陽明熾熱。思地道不通,陽熱自然有升無降,若執常法平肝潛陽,勢難見功。

首宜通腑洩熱:生大黃8g(後下),決明子15g,龍膽草、丹皮各6g,夏枯草、雙鉤藤(後下)各12g,懷牛膝、白蒺藜各10g,2劑。囑一晝夜服盡。

二診(9月4日):大便暢解3次,面紅、心煩稍減。苔漸退,脈仍弦,似不太強直,餘症同前。既已腑通熱洩,則宜平肝潛陽,搜風通絡容後再議。代赭石、生牡蠣、石決明各20g(均先煎),龜板13g(先煎),決明子、白芍、牛膝各10g,女貞子、桑椹各12g,荷葉蒂7枚,4劑,每曰1劑。

三診(9月9日):頭痛眩暈已輕,心靜能寐。面紅甚微,脈弦滑,苔薄黃。效不更方,原方再服1劑。

四診(9月15日):血壓21/12kPa,病痛基本緩解,獨口眼歪斜及指麻無好轉。即以補陽還五湯加減,搜風通絡。並加針刺,治療兩週,終於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