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老糖人的控糖經驗:如何管理好血糖?

最近遇到一名新確診的糖尿病友,他說最愁的事情就是不知道如何控糖,每天苦惱吃什麼,咋運動,您是否有跟他一樣的煩惱呢?建議您參考5名老糖人的控糖經驗!下面分享給朋友們。

1、 控糖經驗談:如何管理好血糖?

糖友應該如何管理自己的血糖?

對於這個問題,剛得糖尿病的人一定會非常地迷茫,可能會使用一些不恰當的方法來管理,對病情反倒不利,比如說一聽說不能吃主食就什麼主食都不吃了,反倒造成營養不良,甚至是尿中酮出現。

對於糖友來說,飲食控制非常重要,但這個控制絕對不是盲目的控制,一定要科學,合理就是說盡量讓自己的食物品種多樣,搭配合理。比如說主食中加入適當的雜糧飲食順序的改變,先吃菜後吃肉,再吃主食等等都對控制血糖非常有利。

其次還要合理地運動和按時監測血糖,這些我在以前的帖子中已經說過,今天不再贅述。

預祝糖友們血糖管理非常地優秀。

2、 控糖經驗談:堅持五駕馬車原則

今天也說說糖友應該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血糖,這是所有糖尿病人都應該關心的話題。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內分泌疾病,沒有什麼特效藥可以用來治療好糖尿病,而是必須長期堅持控制好血糖,所以糖尿病就是一個需要長期控制調理。

要控制好自己的血糖,就必須堅持五駕馬車原則,堅決拋棄那些不好的不良生活習慣,規律性運動,規律性生活;嚴格按照醫囑吃藥,按時吃藥,不漏服藥物,也不少吃或者多吃藥物;平時堅持認真學習,增加自己的健康控糖知識,用科學控糖知識武裝自己。

在飲食上控制好每一天的飲食總量,定時、定點、定量,要求每天食品搭配合理,營養豐富均衡,不挑食,不偏食,少鹽、低脂、無糖,不吃或者少吃那些高脂肪、高熱量、高鈉鹽的一切東西。

堅持運動,每天規劃好自己的三餐以後的運動,保證每天至少有半小時左右的運動,努力控制好自己的體重,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島素抵抗,預防身體三高,預防併發症,只有做到以上這些,應該按照五駕馬車原則要求自己,才能做到控制管理好自己的血糖。

3、 控糖經驗談:聽從醫囑,重自治

擺正心態,糖尿病既可怕,又不可怕。

糖尿病的可怕在於它屬於終身疾病,暫無根治之方,不積極治療會引起很多併發症,會影響人的生活質量和正常壽命。但是隻要控制飲食並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態,再輔以適當的運動,完全可以控制好血糖,照樣能長壽。

治療糖尿病,既要遵醫治,又要重自治。

遵醫治就是要聽從醫生的指導,接受醫生的治療。同時,對糖尿病這種慢性病來說,結合自身特點進行自治也是有效的良方。

重自治說的就是對飲食上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及用餐時間、用餐次數、進食分量等,都要進行科學的自我調控與把關。

血糖的控制,既要講原則,又要講靈活。

對血糖控制要達標,這是一個原則。要達標就必須堅持不懈,但又要講靈活性。血糖控制結果可以分為三級:理想、滿意、一般。如果達不到一般,再去找醫生幫助,而不是一味勉強,超越現實。

監測血糖,既要治高,又要防低。

血糖高了,尤其是居高不下,易發生併發症,非常危險。但糖尿病患者比正常人尤須注意預防低血糖,切忌用藥過量、過多,進食過少、過遲而出現不應有的低血糖。

4、 控糖經驗談:控制血糖是一生的任務

去年我被定位二型糖尿病患者,管理好自己的血糖就成為首要任務。開始負擔很重,不敢多吃,天天運動很長時間,想把血糖控制在標準範圍內,可事實是血糖降下來一點,但還是超標。

現在我每天按時吃二甲雙胍,每天運動已成為規律,現在餐後血糖基本穩定,但空腹血糖還有些高,看到很多糖友也說空腹血糖高,我也不知道應該怎樣控制好空腹血糖,只能自己努力學習摸索,看來控制好自己的血糖已成為我一生的任務啦。

5名老糖人的控糖經驗:如何管理好血糖?

5、 控糖經驗談:學習向紅丁教授書籍有感

作為一個糖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血糖呢?首先我們還是要遵循向紅丁教授提出的“五駕馬車”,來管理好自己的血糖。

身為糖人,飲食控制是關鍵,飲食控制有的糖友誤認為是吃得越少越好。我身邊有個別糖友,為了控制血糖,連魚、蝦、肉都不敢吃,雞蛋一週吃兩顆,每天只喝一口牛奶,吃少許黃瓜、山藥、蕃茄、兩片黑麥麵包度日,不到一年體重下降了許多,變成瘦糖,免疫力嚴重低下,還上了一個支架。這就是營養不均衡造成的。

向紅丁教授講的飲食控制應正確地理解為:糖友不要胡吃海塞,不要大魚大肉猛吃,要科學飲食,蔬菜每天要大約吃500克左右、優質蛋白:魚、蝦、肉、牛奶、雞蛋大約要吃到20%,糖人吃碳水化合物要吃到50%一60%,這裡的碳水可以分步吃,有的糖友對吃碳水化合物升糖敏感,稍微多吃一點就升糖,可以分兩次、三次吃,還可以粗細搭配地吃,另外還要動、靜相結合,作為糖人,餐後運動最有效,透過運動可幫助我們的胰島素分泌,還可降血糖。

糖友除上述講的飲食控制、運動外,還要透過藥物治療、血糖監測、參加必要的血糖知識的學習,我們才可以更好地管理好自己的血糖,把自己的身體管理好,遠離糖尿病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