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針灸不再是“玄學”!中美科學家首次證明針灸的神經解剖學原理

針灸作為中華民族延續下來的寶貴遺產,造福了千千萬萬的病痛患者,中國古代人民很早以前就採用針灸方法保健強身。在《黃帝內經》中稱掌握針灸保健技術的醫生為“上工”,《靈樞·逆順》中雲:“上工刺其未生者也。”然而對於針灸療效作用機理的相關研究卻少之又少。

近日,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和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Nature

》發表了一篇題為“A neuroanatomical basis forelectroacupuncture to drive the vagaladrenal axis”的文章,

文中他們闡明瞭針灸啟用一種特定訊號通路的神經解剖學原理確定針灸是透過啟用這種特定訊號通路,從而引發抗炎反應必須存在的神經元亞群。

中醫裡針灸治療疾病的一個核心思想是,透過對身體特定部位(穴位)的刺激,調節其他遠距離部位的生理狀態,這種效應被認為是透過假設的經絡通道運作的。雖然現代解剖學研究尚未支援這種通道的物理存在,但遠距離針灸效應的確可以透過體感自主反射來實現。

描述PROKR2神經元

曾有研究發現針灸的現代化模式—電針刺,其效果具有區域特異性:在後肢區域電針刺時有效,但在腹部區域電針刺時卻沒有效果。從而推測可能是身體區域間特有感覺神經元的差別導致了這種反應的差異。

在這次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透過在小鼠身上進行的一系列實驗來驗證了這個假設。首先,他們確定了一個由PROKR2cre受體為標誌物的小鼠感覺神經元亞群,並且發現這些神經元在後肢深層筋膜組織(如骨膜)中的數量是腹部筋膜(如腹膜)的3-4倍。這對於驅動迷走神經-腎上腺軸是至關重要的。

接下來,研究者們在缺少感覺神經元的小鼠中發現,電刺激(ES)不能啟用後腦迷走神經-腎上腺軸;而透過基於光的刺激直接靶向後肢深層筋膜組織中的這些感覺神經元,則可以驅動迷走神經-腎上腺軸。因此說明了

這些感覺神經元的存在對於啟用迷走神經-腎上腺軸是不可或缺的。

Nature:針灸不再是“玄學”!中美科學家首次證明針灸的神經解剖學原理

低強度電刺激(ES)需要PROKR2ADV神經元來驅動迷走神經-腎上腺抗炎軸

此外,研究者還發現

可以根據PROKR2Cre神經元的分佈模式預測ES強度是否會產生抗炎症缺陷的身體區域。

結果表明,

後肢前部肌肉中的神經元數量比後部肌肉中的神經元多,從而導致後肢前部區域對電針刺的反應更強烈。

由此可以為針灸穴位選擇性地驅動特異性自主通路提供了神經解剖學基礎。研究者Ma說,“根據這種神經纖維的分佈,我們幾乎可以精確地預測哪裡的電刺激將是有效的,哪裡將是無效的。”

Nature:針灸不再是“玄學”!中美科學家首次證明針灸的神經解剖學原理

抗炎作用對深層組織支配神經的需求

對於下一步的研究方向,研究者Ma指出“雖然這項研究是在小鼠身上完成的,但神經元的基本分佈在生物進化史上,包括整個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在內可能是保守的。下一項重要任務將是從小鼠轉為在人類身上進行電針刺的臨床測試,研究例如由SARS-CoV-2冠狀病毒引起的炎症。”除此之外, Ma還表示,團隊對探索其他可由針灸刺激的訊號通路治療過度炎症的疾病感興趣。

總之,這一研究提供了“第一個關於穴位選擇性和特異性的神經解剖學解釋。”它告訴我們與針灸相關的重要引數:即針灸的具體部位、針灸深度以及針灸強度。

對於針灸這項傳統技術來說,用現代科學技術強有力地證明其在疾病治療方面的效果和獨特優勢是對針灸的肯定,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針灸技術可以大放光彩,應用於更多疾病的治療和診斷當中。

End

參考資料: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註明來源生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