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室的秘密 | 走進麻醉護士

向上滑動閱覽對話

手術室的秘密 | 走進麻醉護士

“醫生,手術大概要多長時間?”

“差不多兩個小時吧!”

手術室的秘密 | 走進麻醉護士

手術室的秘密 | 走進麻醉護士

“啊?不是說小手術嗎,怎麼要這麼久的?”

“開刀大概一個小時左右,麻藥甦醒再觀察一個小時,加起來差不多就是兩小時。”

手術室的秘密 | 走進麻醉護士

手術室的秘密 | 走進麻醉護士

“哦哦,原來是這樣,我一直以為開完刀就直接可以送出來了。”

殊不知,病人家屬常常關心的手術時間,其實不是單純的手術時間,而是包括了開刀手術和麻藥甦醒的時間之和。

有人肯定會問,手術結束以後,麻醉醫生要一直守著病人觀察嗎?手術病人那麼多,麻醉醫生又那麼少,看得過來嗎?

是的,隨著麻醉科室的不斷壯大與發展,面對這樣越來越“忙不過來”的問題,“麻醉護士”這個新角色,也就應運而生了。

四歲患兒術後哭鬧,麻醉護士充當臨時媽媽

“滴…滴…滴…”,伴隨著監護儀發出來的有規律的聲響,麻醉復甦室又開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

麻醉護士們像往常一樣,有條不紊地記錄著每一個復甦病人的情況,並時不時地起身在每個床位巡視一遍。經常翻開被子檢查一下病人身上的引流管和留置針,防止病人不小心扯脫出來;偶爾還要安撫一下默默流淚的病人,開導她們不要胡思亂想,安慰鼓勵調整好心態;有時碰到煩躁不安的病人,問問是哪裡不舒服,及時告知麻醉醫生作進一步處理……

突然,“哇哇哇”的哭聲由遠及近地傳進復甦室,原來是一位剛做完“腺樣體摘除術”的四歲小患兒送進來了,麻醉護士們趕緊接手。為了讓小傢伙安靜下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安撫著,誰知道她定眼看了幾秒,發現身邊又突然多了好幾個“只漏出眼睛沒有嘴巴”的陌生面孔,立馬四肢亂彈,“哇哇哇”哭得更厲害了。

手術室的秘密 | 走進麻醉護士

這樣哭鬧肯定不行,由於剛拔完管還沒完全清醒,哭鬧不僅會使喉嚨裡的傷口產生疼痛加劇,也會有引起喉頭出血水腫導致窒息的風險。這時,作為一個有多年豐富經驗的麻醉護士,阿慶老師趕緊拉下口罩,乾脆果斷地將小患兒抱在懷裡,一邊哄著寶寶乖不哭,一邊輕拍安撫著。這一招還真靈,很快小寶寶就停止了哭鬧,並慢慢地依偎在阿慶老師懷裡睡著了。

以上這個場景,只是麻醉護士日常工作中的一個縮影。很多時候,麻醉護士是術後病人清醒時見到的第一人,是她們一直在旁邊默默守候併為其生命安全保駕護航著。

所以,提升優質的麻醉管理,少不了麻醉護士的協同配合。她們是麻醉醫生的得力助手,更是麻醉復甦病人的守護天使。她們為了保證手術檯次的快速週轉,緩解麻醉醫師的高強度壓力,為高質量地完成麻醉工作,做好了堅實的護理保障。

為什麼需要麻醉護士呢?

很明顯,麻醉醫生忙不過來。許多醫院的麻醉醫生在麻醉、急救和復甦工作中,既要準備器械裝置和麻醉藥品,又要執行各種麻醉操作(比如氣管插管、動靜脈穿刺、椎管內麻醉、神經阻滯等等),同時還要密切監測維持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徵平穩,這種傳統的集“醫、技、護”為一體的角色,嚴重干擾了麻醉醫生的麻醉管理質量和效率。因此,麻醉護士逐漸成為了手術室裡密不可分的重要一員。

手術室的秘密 | 走進麻醉護士

手術室的秘密 | 走進麻醉護士

麻醉護士具體都做哪些工作?

2017年12月,原國家衛計委辦公廳釋出《關於醫療機構麻醉科門診和護理單元設定管理工作的通知》。該檔案明確提到,“麻醉科護士主要配合麻醉醫師開展麻醉宣教、心理護理、物品準備、資訊核對、體位擺放、管路護理、患者護送、儀器裝置管理等適宜的護理工作。”

按照檔案總體要求,再結合醫院手術室的實際工作情況,麻醉護士的工作一般分成以下幾個方面:

麻醉前準備

手術室的秘密 | 走進麻醉護士

負責麻醉庫房管理,麻醉前藥品、物品的合理分發與配置,麻醉儀器裝置的清潔與整理;開通靜脈通路和連線心電監護;根據麻醉醫生的醫囑,準確抽好藥物等等。

術中協作

協助麻醉醫生完成麻醉誘導和氣管插管等工作;協助做好術中各項生命體徵監測與記錄(如血氣、體溫、自體血回輸等);鎮痛泵配置等工作。在術中發生危急情況或急需搶救時,能快捷、有效的為麻醉醫生提供幫助。

麻醉恢復室

手術室的秘密 | 走進麻醉護士

在麻醉醫師指導下負責患者的麻醉甦醒和拔管。此外,麻醉護士還要嚴密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徵,如血壓、心率、氧飽和度等,是否存在寒戰、疼痛不適、躁動等情況。期間做好病情的監測管理與記錄,確保患者順利度過恢復期並安全護送至病房。

術後鎮痛隨訪

遵醫囑在手術結束前正確連線並啟動鎮痛泵,術後隨訪以確保鎮痛效果。

手術室外麻醉護理

配合麻醉醫師在手術室外實施無痛胃腸鏡、無痛人流、無痛纖維支氣管鏡等工作,同時負責患者在麻醉甦醒期的監測與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