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別人喜歡你,不如讓別人需要你

文 | 吳大大

這幾天在心理答疑時,發現“討好”這個問題被很多人問到。

最典型的一種情況就是,自己在和身邊人相處的時候對誰都很好,對誰都能傾盡所有地付出。本以為自己這樣誠心誠意,別人都應該喜歡自己才是,但一遇到事情才發現,別人對自己的認可度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高。

甚至有時候,你為之付出了很多熱情很多心血的人,卻在關鍵的時候在你心口捅刀子。

於是,我們就會想:

為什麼自己對別人付出很多,得到的卻很少?

關於這個問題,如果深入分析的話角度有很多,但是今天我想聊一個很少有人提到的問題:

成年人的關係中,喜不喜歡可能並不是一件那麼重要的事。

我們討好別人,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別人喜歡自己。別人喜歡自己後會怎樣呢?

按照我們下意識的期望,就是彼此成為好朋友,有福一起享,有難一起當,榮辱與共成為一體。

如果你仔細看幾遍這個邏輯鏈條,就會發現這其實是小孩子之間交友的典型方式:

我把我最愛吃的零食給你,我把我最心愛的玩具給你,這樣你就會喜歡我,我們就是好朋友了。既然是好朋友,就要一起分享,你有好吃的也要分給我一點,你有好玩的也要分給我一起玩。

不僅如此,我們既然是好朋友,你就只能對我好。如果你和別的小朋友玩的比我們還開心,我們就不是好朋友了。

這就是小孩子交友的模式:只要我喜歡你,我什麼都可以給你;你要是喜歡我,也應該什麼都可以給我。

討好這件事在本質上也如此。

我們討好別人,就是想讓別人喜歡自己。別人喜歡自己後會怎樣呢?按照我們習慣的心理邏輯,別人就應該在我們需要的時候站出來,拉自己一把,為自己助力。

可惜的是,在成年人之間這個邏輯會失靈。

在小孩子心中,喜歡這種感覺決定一切;但在成年人的心中,喜歡這種感覺僅僅是一種感覺。你喜歡我,我也喜歡你啊。但喜歡是喜歡,利益是利益,中間是有著很清晰的界限的,不會輕易混淆。

就是因為這種界限的存在,討好這種行為的“藥效”被大大削弱了。

你平時是對我不錯,我對你的印象也很好,但在重要的問題面前,僅僅憑這不錯的感覺是不夠的,我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利益訴求能不能得到保障,或者說自己的利益回報是不是最大。

所以,在成年人的社交關係中,“感覺”這件事,“喜歡”這件事很多時候並不是最重要的。

電影《後悔無期》中曾有一句經典臺詞:“小孩子才看對錯,大人只看利弊”。這裡我們也可以說,小孩子才看喜好,大人只看利弊。

這聽起來有些讓人感傷,成年人的世界似乎太不不單純了,太不美好了。

其實也沒有,養家餬口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你不看重利益,你身後的家人可能就要吃不好穿不好學習不好,在社會的內卷大潮中被捲進海底。所以,一個人在你眼中的世俗和算計,在他家人的眼中可能就意味著責任和擔當。

如果能看到這點,或許就可以明白:

在社交關係中,與其費心費力地讓別人喜歡你,不如花點時間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做一個在某些方面很有用的人,讓別人需要你。

別人需要你,在很多事情上離不開你了,自然就會對你看重,不敢輕易做出一些對你不利的事情。

有過一些生活經歷的人都明白,建立在感覺基礎上的關係,很多時候並不可靠;建立在利益對等基礎的關係,有時候反而更牢固一些。

喜歡這件事,還是交給你的家人,交給你少數幾個關係密切的朋友為好。這樣的話,你對別人就會少很多期待,同時也會少很多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