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易“上火”,如何正確“清火”

秋冬季人們很容易“上火”,經常會出現咽喉腫痛、耳鳴、目赤、牙齦腫痛、口腔潰瘍、便秘、尿赤等症狀。除了秋冬天氣乾燥氣候因素,情緒波動、勞累過度、飲食不當、消化不良等原因,都會導致體內產生各種熱的症狀。中醫認為只要人體陰陽失衡,一年四季都可以上火,秋冬季由於季節特徵,更容易“上火”。

1、陰虛質

此類人群最容易上火。陰虛質是體內津液精血等陰液虧少,以陰虛內熱為主要特徵的體質。這種人形體瘦長,手足心熱,平素容易口燥咽乾,鼻微幹,口渴喜冷飲,大便乾燥,舌紅少津少苔。性格急躁,外向好動,活潑。不耐熱。

2、溼熱質

該人群平素溼熱內蘊,也容易上火,表現為鼻部油膩或油光發亮,易生痤瘡或疥瘡,口苦或嘴裡有異味,面板易瘙癢,大便粘滯不爽,小便短赤,舌質偏紅,苔黃膩,脈濡數。當然氣鬱質的人相對也容易上火。

而氣虛質、陽虛質不容易上火。這部分人陽氣不足,平素少氣懶言、畏寒明顯,容易疲勞,反覆感冒,手足不溫,大便稀薄,喜熱。

實火

症狀重、來勢猛的屬於實火;胃腸、心、肝膽多屬於實火,陽盛而熱,表現為牙齦腫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便秘等。

虛火

症狀輕,時間長又反覆發作的是虛火,肺腎陰虛多屬於虛火,陰虛而熱,表現為燥熱、盜汗、口熱乾燥不欲飲。

上焦火

咽喉腫痛、目赤、口乾、口舌生瘡、牙齦腫痛、頭暈、耳鳴等偏於上部(心肺)的症狀。

中焦火

胃火亢盛,食不知飽、時而呃氣上逆、煩渴口渴、胃脘痛等中間部位(脾胃)的症狀。

下焦火

大便乾結、小便短小、尿赤、渾濁有味、尿痛、帶黃等偏下部(肝、腎、膀胱、大小腸)。

肝火

目赤腫痛、眼屎分泌增多、脾氣急躁。

肺火

鼻幹、鼻扇氣喘、咽痛、乾咳、痰粘黃。

心火

口舌生瘡、心煩夢多、小便黃、尿痛、口渴。

胃火

牙齦腫痛、口乾、胃脘灼痛、吞酸嘈雜、口渴喜冷飲、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滑數。

秋季上火的治療有補虛、瀉實、清熱、溫陽,更有引火歸元。切忌見火治火,一味清熱瀉火或養陰降火,需要辨證求因,靈活用藥。

清“實火”

需要清熱瀉火,如菊花、黃連、黃芩、梔子等。

清“虛火”

應養陰為主,配合瀉虛熱,如服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

心陰不足

推薦百合、麥冬、棗仁、粳米等滋陰養心;心火旺宜選用黃連、蓮子心、淡竹葉等清心瀉火。

肺陰不足

推薦沙參、玉竹、麥冬、百合、鴨肉等養陰潤肺;肺火旺宜選用桑白皮、黃芩、梔子、金銀花、板藍根等清肺瀉火。

胃陰不足

推薦豆漿、雞肉、粳米、黃精等;胃火旺宜選用生地、綠豆、蘿蔔汁、西瓜、甘蔗等瀉胃清火。

肝陰不足

推薦枸杞、天麻、豬肝、玄參等;肝火旺宜選用夏枯草、石決明、菊花、龍膽草、梔子清肝瀉火。

◆ 早睡早起,收養神氣,早晨空氣中氧含量高,宜早起,吐故納新,夜晚宜早睡養神。

◆ 飲食宜貫徹“少辛多酸”的原則,多食辛容易上火,加重肺燥;多食酸可以顧護陰津,減少津液流失。酸能收斂補肺,辛味發散洩肺。

◆ 保持精神安寧,積極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活動,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情緒,情緒保持平靜,不急不躁,心平氣和。

◆ 運動有節,調養氣血,不宜劇烈運動,運動以有氧運動為主,運動時間以半小時為宜。

◆ 適度多飲水,以保護呼吸道粘膜,並食用養陰潤燥的食物,以提高肺臟的抵抗力。

鼻腔乾燥

鼻腔乾燥系燥熱病邪犯肺,肺陰不足,可用複方薄荷滴鼻液,一日三次。

咽喉乾燥,聲音嘶啞

咽喉乾燥,聲音嘶啞為肺燥津傷所致,可飲烏梅橄欖茶:取烏梅、橄欖各3~5枚,加水煮開後當茶飲。生津利咽,適合咽乾舌燥者。

眼乾

外敷潤目增液方:決明子30克,玄參20克,麥冬20克,生地15克。水煎20分鐘,取藥液50毫升,待到水溫降至40攝氏度時,用藥液浸溼小毛巾,敷在眼部,每天兩次,每次15分鐘。

口乾

壓揉承漿穴。承漿穴位於下唇凹陷處,用食指指腹用力壓揉,口腔內會湧出分泌液,不僅預防秋燥,還可以延緩衰老,使老人面色紅潤。

為“

哎喲不怕

”設一顆小星星吧~

可以更快找到

不怕姐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