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的習得性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開啟,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對人的啟示

在對人類的觀察實驗中,心理學家也得到了與習得性無助類似的結果。

細心觀察,我們會發現:正如實驗中那條絕望的狗一樣,如果一個人總是在一項工作上失敗。他就會在這項工作上放棄努力。甚至還會因此對自身產生懷疑,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無可救藥。

而事實上,此時此刻的我們並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中,這種心理讓人們自設樊籬,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身不可改變的因素,放棄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破罐子破摔,比如,認為學習成績差是因為自己智力不好,失戀是因為自己本身就令人討厭等。

所以要想讓自己遠離絕望,我們必須學會客觀理性地為我們的成功和失敗找到正確的歸因。

“討好型人格”這個概念,很多人應該都很熟,而且也真的遇到過這樣的“老好人”:

他們很難拒絕別人,誰請他們幫忙都答應,萬一做不到他們還會自責。

在感情裡,他們也是付出的那一個,竭盡所能地滿足對方的期望和要求,生怕怠慢一點就會被嫌棄或指責。

他們也是朋友圈裡的大好人,最會察言觀色,費盡心機,只為讓所有人滿意。

討好型人格的人,大多有一部心酸的童年史——討好型人格,都是從討好父母開始的。

成年人總是要花費很大的力氣,擺脫童年時的陰影,我們的人生,並不是童年說了算。

童年已經是過去時,幸運的是,我們還有漫長的未來重新塑造自己。

1。允許自己的不完美

2。給自己設定底線

3。在愛裡得到滋養

當你足夠愛自己了,你就會明白,真正愛你的人,不會以自己的喜好去苛求你,不會讓你以卑微的姿態維繫關係。

真正的好關係,不是討好出來的,而是平等的,是用愛滋養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