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有味道的文章:憋屎為什麼比憋尿更難?

“憋尿能行千里,拉稀寸步難行”,這句話出自郭德綱和于謙老師的相聲作品《麻雀也能下鵝蛋》中的一句逗哏,誇張了些,但每一個有相關體驗的人,回憶過往囧境後,會不得不感嘆“藝術來源於生活!”

Part1為什麼尿能憋得時間長些?

排尿是受中樞神經系統控制的複雜反射活動,負責把膀胱中貯存的尿液透過尿道排出體外

[1]

。而當你遭遇堵車、重要的會議中、嚴肅的考場上、在醫院做B超檢查,甚至因冬季怕冷不想起夜而躺在溫暖的床上,多少人小腹微隆而雙腿緊夾……那種呼之欲出卻出不得的“憋屈”感實在難受。但難受歸難受,很多人是可以憋得住、憋得長的。

憋尿時間長短和憋尿量的多少,主要歸功於膀胱大小,括約肌的收縮能力以及大腦的主觀意識控制。

首先,膀胱大小因人而異。不同人喝同樣多的水會排出的尿量其實差不多,只不過因為膀胱大的人貯存的尿液比較多,可以比較長時間的不去排尿。

其次,膀胱括約肌收縮能力幫助人們憋尿。膀胱括約肌很有彈性,有些人收縮能力比較強,可以使膀胱的充盈能力很強,所以能夠憋很長時間的尿。而有的人膀胱括約肌比較松,那麼膀胱一受到刺激,便產生尿意,憋不住

[2-4]

這是一篇有味道的文章:憋屎為什麼比憋尿更難?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一般情況下:

1。膀胱內貯存200毫升尿液時,膀胱內壓力超過0。98kpa,人開始有尿意感;而當尿液接近400毫升時,就有了很強的上廁所的衝動;

2。當膀胱內尿量超過700毫升,膀胱內壓力超過3。34kpa,此時膀胱逼尿肌便出現節律性收縮,我們便會覺得特別想尿尿,不過此時還可有意識地憋尿;

3。如果膀胱內壓力超過6。86kpa,尿量超過800毫升,這時已經出現疼痛,接下來,要麼憋出內傷,要麼就要尿褲子了

[5]

最後,正常成年人的排尿受大腦皮層的隨意抑制,在沒有合適的時機或場所時,人能夠積極調動自主意識,努力把尿憋住。

幼兒由於大腦機能發育尚未完善,對基本排尿中樞的抑制能力較弱,所以排尿頻繁,夜間容易發生遺尿,乃至失禁。昏迷狀態的成年人和大腦機能衰退的老年人也會發生尿失禁

[6]

所以,只要膀胱沒有到達上線,我們能下意識的讓括約肌收縮住,尿,其實還是可以憋較久的。

part2為什麼屎卻沒有尿那樣容易憋住?

人類排便機制也是一個複雜的生物調節過程。由結腸、直腸、肛管構成排便的正常通道,通道不僅有橫紋肌纖維還有平滑肌纖維,還有大量本體感受器,因此不僅可以起到閉合肛門的作用,還可鑑別糞便的性質,必要時還有延緩排便的能力

[7]

這其中,肛管處的肛門內括約肌是平滑肌群,不受意識直接控制和干預,非排便時保持自動收縮狀態,使肛門閉合,防止直腸內的糞便、液體、氣體流出。可持續工作,不易疲勞。需要排便的時候才會在訊號刺激下舒張。

而肛門外括約肌是骨骼肌,受意識控制,舒張時有利於排便,收縮時有利於憋便。可惜的是外括約肌易疲勞,持續收縮一般只能維持約55秒,超過此時間,肌肉群則無法繼續收縮了

[8,9]

當直腸的糞便增多,或是腹瀉,直腸會不斷收縮,催促內括約肌鬆弛,將糞便排出。但情況不允許怎麼辦啊?這時根據周圍環境,大腦發出指令:條件不合適,給我憋住!此時大腦指揮讓外括約肌收縮,外括約肌給內括約肌施壓,讓其不要舒張,。可內括約肌同時也在接受直腸要求其舒張的指令,抗爭就產生了。由於外括約肌容易疲勞,抗爭不過直腸,內括約肌最終還是舒張了,這個時候大便就可能憋不住,尷尬地排出體外了,尤其是稀便。對一些內外括約肌先天發育不良或後天受損,憋便持續時間會更短。

不是不憋,是完全失控,真的憋不住啊。

這是一篇有味道的文章:憋屎為什麼比憋尿更難?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Part3憋尿和憋便都不是好習慣

長時間或習慣性的憋尿和憋便可能會帶來眾多危害。

長時間憋尿,可能引發泌尿系統感染、損傷膀胱與腎的正常功能、引發血尿或結石、引發血壓或心臟等問題、降低睡眠質量或工作效率

[10]

……

同樣,憋便造成糞便在腸道滯留,很有可能會讓腸道吸收裡面的水分,使大便變得乾燥,在腸道中堆積時間過長,造成便秘;而糞便作為代謝產物含有毒素,會影響內分泌功能,甚至會導致癌變及衰老速度加快;經常憋便的人,心血管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也會升高

[11]

。經常憋便還會引起肛裂、痔瘡等肛周疾病。

為了預防與減少憋尿憋便導致的危害,養成良好、規律的大小便習慣。特殊條件下提前準備,創造機會如廁。

這是一篇有味道的文章:憋屎為什麼比憋尿更難?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參考文獻

1。金錫御, 宋波。 臨床尿動力學。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 180–182。

2。衷鴻賓, 侯春林, 劉明軒。 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的實驗研究。 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1998。 19(3): 266-268。

3。張建國, 黎朋, 曹子君。 內外括約肌主動力作用下尿道壓力的研究。 天津科技大學學報。 2020。 35(1): 72-75。

4。周芳堅, 申鵬飛。 男性後尿道橫紋括約肌的控尿功能及臨床意義。 臨床泌尿外科雜誌。 2000。 (08): 377-378。

5。黃群鋒, 劉金迪, 林承光。 直腸癌放療中膀胱容積測量儀保持膀胱充盈度可行性探討。 中華放射腫瘤學雜誌。 2016。 25(10): 1088-1091。

6。Benjamin D Umans, Stephen D Liberles。 Neural Sensing of Organ。 Trends Neurosci。 2018。 41(12): 911-924。

7。張東銘。 排便生理學的研究進展。 中國臨床醫生雜誌。 2007。 35(3): 11-13。

8。郭茂林, 李大偉。 肛周結構影像學研究進展。 國際醫學放射學雜誌。 2008。 31(3): 184-187。

9。Deepa Solanki, Fiona Hibberts, Andrew B Williams。 Pelvic floor investigations for bowel dysfunction (part 2): anorectal physiology (manometry)。 Gastrointestinal Nursing。 2019。 17(5): 24-31。

10。孫清廉。 憋尿的十大危害。 家庭醫學。 2018。 (08): 35。

11。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動力學組。 中國慢性便秘診治指南(2013,武漢)。 胃腸病學。 2013。 18(10): 605-612。

作者:胡強 副主任醫師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博士生

審閱專家:王華曦 副主任醫師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腸胃外科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