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

目前,東莞已進入雨季,氣候炎熱、空氣潮溼、雨水充沛,菌類生長迅速,是毒蘑菇中毒的高發季節。由於一些野生蘑菇中的毒蘑菇與食用菇外形相似,難於區別,為防止市民誤食引起中毒,8月14日,東莞市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釋出《關於做好預防野生蘑菇中毒的緊急通知》,提醒廣大市民,

切勿自行採食野生蘑菇

預防毒蘑菇中毒宣傳手冊

毒蘑菇的識別

由於有些毒菌和食用菌的宏觀特徵沒有明顯區別,且至今還沒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鑑別方法,因而人們誤食毒蘑菇而引發中毒的事件時有發生。根據傳統的個別簡單、特定經驗和方法來識別不同地方複雜多樣的毒菌和食用菌正是造成誤食毒菌中毒的原因之一。2000年廣州市三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患者,都有說是在家鄉多次吃過“同樣”的蘑菇而不會中毒。事實上它們並不一樣,因為許多食用菌和毒菌是非常相似的,有時連專家也需要藉助顯微鏡等工具才能準確辨別。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我們應對廣東分佈的劇毒種類和經常引起中毒的毒蘑菇要特別提高警惕。因為中毒死亡機率最高的是鵝膏屬的種類,所以必須認識此類蘑菇的主要特點:擔子果傘狀、肉質,菌蓋常被各式菌幕殘餘,有菌托(有時菌托不明顯,成為菌柄膨大的基部)、有或沒有菌環,菌褶白色,地生,常與殼鬥科的植物共生。環柄菇類的特點是長在有雜草等腐爛有機物的地上,菌褶通常為白色、淺黃色至淡黃綠色,有明顯的菌環,過去都有稱之為環柄菇屬,現在已分為多個屬,這幾個屬都有一些有毒的種類,鉛綠褶菇就屬於這類真菌。長在牛馬等畜糞上的蘑菇,毒菌的比例相當大,雖然他們分類學上分別屬於不同的類群,但其毒性都較為相似,通常能引起神經型中毒症狀為主,也能引起胃腸型別中毒。2006年4月份番禺中毒事件中的古巴裸蓋菇就屬於這一類。一些受傷變綠色,或菌褶帶綠色色澤的種類也應小心(如鉛青褶傘的菌褶帶點綠色,古巴裸蓋傘受傷時菌體會變綠色)。這些受傷後氧化變青綠色的化學物質,可能是有毒的。另外,有毒植物附近的食用菌種類也不能採食。這裡所說的並不是識別毒菌標準,只是廣東省有較多引起嚴重事故的毒菌具有這些特徵罷了,但具有這些特徵的菌未必都有毒。許多毒蘑菇都是與植物共生的菌根真菌,有些共生專一性較強的毒蘑菇,可從辨認它的共生植物來進行初步識別。如廣州市近年來引起嚴重中毒事件最多的致命鵝膏是黧蒴樹根部的共生菌。至今我們所採集到的致命鵝膏都是在黧蒴樹生長的地方發現的。

誤食毒蘑菇的原因

(一)誤食與食用菌相似的種類

由於許多毒蘑菇和食用菌的宏觀特徵沒有明顯區別,甚至非常相似,而且至今還沒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鑑別方法,有時連專家也需要藉助顯微鏡等工具才能準確辨別,因而一般人就很容易會誤食毒蘑菇中毒了。近年來在廣東發生的多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患者,大多數都說是以前曾吃過“同樣”的蘑菇而不會中毒。事實上它們是不同的種類。

(二)野生食用菌中混雜了有毒的種類

在廣東,引起嚴重的毒蘑菇中毒事故的多為野外採集誤食所致,但也有食用了購買的幹野生菌或到野生菌經營餐館就餐後引起不適的例子。引起後兩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有:

餐館或商家出售的野生食用菌品種不純,野生食用菌產品中時混雜了不適宜食用的菌類。作者曾檢驗過一份餐館送來的食用牛肝菌樣品,竟然混雜了10多個不同的種類,其中最起碼有兩種是有明顯毒性的。

食用者一次食用過多的菌類,腸胃不適應。按中醫的說法,一些野生食用菌“性寒”,部分食用者因個人體質的適應性問題,食用量較大時會產生各種不適的症狀。這種情況出現時往往同桌一起食用的其他人員並無不良的反應。

野生菌沒有完全熟透。部分野生菌種類只有熟透時才可食用;未熟透時它會帶有一定的毒性,食用後即可能產生不適,食用者在用食火鍋時更易出現這種情況。

(三)輕信不科學的毒蘑菇識別方法

根據傳統的個別簡單方法和特定經驗來識別不同地方複雜多樣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誤食中毒的原因之一。廣東發生蘑菇中毒的事件中,部分受害者就是由於相信了一些不科學的“毒蘑菇識別方法”。據調查,曾多次有中毒者說他們認為“毒蘑菇與生薑、大蒜或大米相遇會變色”,他們所食用的是試過沒有變色的蘑菇,結果還是中毒了。目前民間流傳的許多“識別毒蘑菇的方法”都是不可靠的:

錯誤說法1—“顏色鮮豔的,或外觀好看的蘑菇有毒”。這“鮮豔”和“好看”本身就沒有具體絕對的標準。事實上色彩不豔、長相併不好的肉褐鱗小傘、秋盔孢傘等卻極毒。毒蠅傘很漂亮,不少蘑菇藝術品都是以它為原型創作的,它的確有毒;但同樣很漂亮的橙蓋鵝膏,卻是著名的食用菌。廣東毒性最大的致命白毒傘是純白色的,許多人卻誤認它無毒。

錯誤說法2—“不生蛆、蟲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實際上,著名毒菌—豹斑毒傘卻常常被蛞蝓攝食,不少有毒種類可以生蛆。

錯誤說法3—“與銀器、大蒜、米飯一起炒或煮後變黑色的有毒”。這種錯誤流傳甚廣,實際上蘑菇毒素不會與銀器發生反應,這實為臆測的謬傳。

錯誤說法4—“受傷變色、流汁液者有毒”。其實這並不絕對,像松乳菇、紅汁乳菇受傷處及乳汁均變藍綠色,卻是味道鮮美的食用菌。

錯誤說法5—“菌蓋上有疣、柄上有環和具菌托的有毒”。雖然這類菌有毒種類的比例較大,但也並非絕對如此。許多毒菌並無獨特的特徵,如,外觀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

毒蘑菇中毒型別

毒蘑菇中毒的型別有不同的劃分方法,這裡可按中毒的症狀分為胃腸型別、神經精神型、溶血型、肝臟損害型、呼吸與迴圈衰竭型和光過敏性皮炎型等6個型別。

胃腸炎型:這是最常見的中毒型別。中毒潛伏期較短,一般多在食後10分鐘~6小時發病。主要表現為急性惡心、嘔吐、腹痛、水樣腹瀉、或伴有頭昏、頭痛、全身乏力。一般病程短、恢復較快,預後較好,死亡者很少。但嚴重者會出現吐血、脫水、電解質紊亂、昏迷,以及急性肝、腎功能衰竭而死亡。

神經精神型:引起這型別反應的毒素有多種,有些毒素可引起類似吸毒的致幻作用。從中毒症狀可以分為神經興奮,神經抑制、精神錯亂,以及各種幻覺反應。此類症狀可在發病過程中交替出現,或僅有部分反應,有的病人還可伴有胃腸炎症狀。如含毒蠅鹼的蘑菇中毒,潛伏期較短,一般在食後10分鐘至6小時內發病(多在30分鐘內發病)。出現大汗、發熱、流涎、流淚、發冷、心跳減慢、血壓降低、呼吸急促、瞳孔縮小,眼花,視力減弱,甚至模糊不清,支氣官痙孿、急性肺水腫。嚴重者譫語、抽搐、昏迷或木僵,因呼吸抑制而死亡。含有毒蠅母和蠟子樹酸的毒蘑菇中毒,潛伏期甚短,一般在食後30分鐘至2小時左右發病。主要表現有煩躁不安、精神異常、痙攣、視物不清或幻視等。在光蓋傘屬(Psilocybe)和斑褶傘屬(Panaeolus)、球蓋菇屬(Stropharia)的毒蘑菇中含有光蓋傘素或光蓋傘辛,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瞳孔散大、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體溫增高、臉面潮紅、出汗、發冷,產生聽覺、味覺改變,甚至有明顯的幻覺。有的病人失時間和距離的感覺,有的極度愉快,狂歌亂舞、或如同醉者喜怒無常、哭笑皆非,或如痴若呆、似夢非夢的狀態。一般數小時後恢復正常。蟾蜍素則主要引起明顯的色彩幻視。

幻覺誘發物中毒一般潛狀期短、發病快,約半小時至1小時左右發病。主要出現異常神奇的各種幻覺反應。目前記載引起幻覺最著名的毒菌是墨西哥裸蓋菇(Psilocybe mexicana)、古巴光蓋傘(Psilocybe cubensis)、毒裸蓋菇、半裸蓋菇等。過去,美洲墨西哥印第安人將這類引起神迷特幻覺的毒菌稱之“神物”,用於祭典活動,甚至於3000年前他們就知道這些毒菌。在幻視、幻想、幻聽時多伴有興奮愉快、狂笑亂語、手舞足道。有的如同醉漢,步態不穩、神志不清。開始多有眼花眩暈,視物大小、長短多變或東倒西歪之感。有的出現交感神經興奮、血壓升高、瞳孔散大等。一般病程短,易恢復。還有些牛肝菌類毒菌可引起“小人國幻視症”,其特點是患者可表現為幻視到高不過尺、形象離奇、性格活潑的小人,甚至還有小動物。病人此時會心情緊張、恐慌不安或感到絕望,重者還出現木僵痴呆,一般食後6-24小時發病,食用時同時飲酒症狀,更為明顯,需3-12天才能恢復。個別病例病程長達1-3月,易被誤診為急性精神分裂證。但一般可在短時間內隨毒性消失而恢復正常。

溶血型:含這類毒素的毒蘑菇中毒潛伏期比較長,一般在食後6~12小時發病。除了有噁心嘔吐、腹痛或頭痛、煩燥不安等病症外,可在一、兩天內由於毒素大量破壞紅血球而迅速出現溶血癥狀。主要表現為急性貧血、黃疸、血紅蛋白尿、肝及脾臟腫大等。有時在溶血後可引起腎臟損害,出現蛋白尿、血尿等,甚至繼發尿毒症等危重症狀。嚴重者脈弱、抽搐、幻覺及嗜睡,可能因肝臟、腎臟嚴重受損及心力衰竭而導致死亡。

肝臟損害型:這是引起毒蘑菇中毒死亡的主要型別,白毒傘中毒就屬於這一型別。毒素主要為毒傘肽類和毒肽類。毒傘肽(amatoxins)類包括以下6種物質,即:毒傘肽(α-amanitin)、毒傘肽(β-amanitin)、毒傘肽(γ-amanitin)、毒傘肽(ε-amanitin)、三羥基毒傘肽(amanin)、一羥基毒傘肽醯胺(amanullin);毒肽類(phallotoxins)又包括5種毒素:一羥毒肽(phallisin)、二羥毒肽(phalloidin)、三羥毒肽(phallisin)、羥基毒肽(phallicidin)、苄基毒肽(phallin B)。

毒傘肽直接作用於肝臟細胞核,使細胞迅速壞死,這是導致中毒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毒肽作用於肝細胞的內質網使其受損害。另外,毒肽作用速度快,毒傘肽作用速度慢,按毒性來說後者比前者更強。毒傘肽的致死量低於0。1毫克/公斤體重,而毒肽則為2毫克/公斤體重。所以一個約50克的白毒傘菌體足以毒死一個成年人(2000年廣州市發生的白毒傘中毒事件中,平均每個患者食用了近250克,已大大超過的一般的致死量)。另外,毒傘肽易溶於水,因此往往喝湯者比不喝湯者中毒嚴重。在新鮮的毒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這些毒素對人體內肝、腎、血管內壁細胞、中樞神經系統以及其他組織細胞的損害極為嚴重,最終因造成人體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導致死亡,死亡率高達90-100%。肝臟損害型中毒發病過程可分為潛伏期、胃腸炎期、假愈期、內臟損害期、精神症狀期和恢復期等6個時期。

a。潛伏期:一般6小時左右、長者可達15~16小時,甚至一、兩天,所以誤食有關毒蘑菇後,往往因發病晚而不能及早發現。

b。胃腸炎期:發病後出現急性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類似霍亂病狀。一般1-2天后症狀基本消失。有的嚴重胃腸炎會引起極度虛脫而突然死亡,稱“暴發型”中毒。

c。假愈期:胃腸炎症狀消失後,病人精神狀態較好,無明顯症狀,給人以病癒的感覺,其實此時毒素正在透過血液進入肝臟等內臟器官並造成損害,大約經過1天左右,病情突然惡化,進入內臟損害期。

d。內臟損害期:可累及肝、腦、心、腎等臟器均有一定程度的損害,而以肝臟損害最為嚴重。出現中毒性肝炎的表現。病人可有肝大、肝痛,黃疸、肝轉氨酶明顯升高,尿檢查有紅細胞與白細胞,伴有噁心、頭暈、頭痛、低熱、腹脹、厭食、嗜睡。嚴重者肝腫大後又迅速縮小、黃疸加深、全身廣泛出血、尿閉、心率加快等,嚴重發生急性肝壞死,出現肝性昏迷,有的表現煩躁不安等。如果能及時和積極治療可在1-2周內進入恢復期,而後痊癒。

e。精神症狀期:中毒嚴重者往往胃腸炎期限很快出現狂躁、驚厥等精神症狀,而進入昏迷,甚至很快因呼吸衰竭而休克死亡。部分病人或經及時搶救可於數天後逐漸解除精神症狀而進入恢復期。

f。恢復期:中毒症狀漸輕,肝損害逐漸好轉,一般要經過10~15天積極治療,肝功能才能完全恢復正常。

另外,毒絲膜菌類中的奧來毒素(orellanine)也能引起肝臟損害型中毒,其毒性較強,中毒死亡率達10-20%。但毒性通常沒有毒肽和毒傘肽強烈。

呼吸與迴圈衰竭型:這毒蘑菇中毒主要引起呼吸與迴圈衰竭病症。以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腎功能衰竭和呼吸麻痺為主,瞳孔稍散大,但無昏迷,無副交感神經興奮樣症狀,也無黃疸、肝大,肝功能檢查一般正常。有的病人初發時有嘔吐或腹痛,頭暈或全身痠痛、發麻、抽搐等。其毒素不詳,潛伏期20分鐘至1小時,最長達24小時,此型死亡率高,應注意早期治療。

光過敏性皮炎型:其毒素為光過敏感物質卟啉(porphyrins)類。當毒素經過消化道被吸收,進入體內後可使人體細胞對日光敏感性增高,凡日光照射部位均出現皮炎,如紅腫、火烤樣發燒及針刺般疼痛。潛伏期較長,一般在食後1-2天發病。另外,有的病人還出現輕度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病症。

毒蘑菇中毒的處理

(一)毒蘑菇中毒的一般處理方法

當誤食了毒蘑菇後,應及早治療,否則會引起嚴重的後果。治療中毒病人時應首先考慮幫助病人排除體內毒物,防止毒素繼續吸收而加重病情。中毒初期進行排毒對各中毒型別都是必要和有效的。

催吐:可使用物理催吐或藥物催吐。如先讓病人服用大量溫鹽水,可用 4%溫鹽水200~300ml或1%硫酸鎂200ml,5~10ml一次,然後可用筷子或指甲不長的手指(最好用布包著指頭)(安全的物件)刺激咽部,促使嘔吐;或者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用硫酸銅,吐根糖漿,注射鹽酸阿樸嗎啡等藥用催吐。注意孕婦慎用催吐。

洗胃:嚴重嘔吐者不必洗胃,如嘔吐次數不多時則不應放棄洗胃。洗胃越早越好,一般在攝入毒物4~6小時內洗胃效果最好。但即使超過6小時,甚至12~18小時仍可根據毒物的吸收狀況進行洗胃。洗胃一般採用微溫開水和生理鹽水。也可以用高錳酸鉀液(1:2000-5000),洗胃後可灌入活性炭為吸附劑,用法是取30~50g放入500ml溫開水中調拌成混懸,分多次口服或胃管注入胃內,或用蛋清等以吸附毒物。

導瀉:為清除腸道停留的毒物,可用10%硫酸鎂口服,進行導瀉,但有中樞神經系統、呼吸、心臟抑制的患者或腎功能不良者不宜用硫酸鎂。使用硫酸鎂可形成高鎂血癥,引起鎂中毒。通常以硫酸鈉導瀉為好。還可以使用甘露醇或山露醇作為導瀉劑,特別是灌入活性碳後,更能增加未吸收毒物的排出效果。也有人建議口服蓖麻油30~60ml作導瀉劑。

灌腸:對未發生腹瀉的患者可用鹽水或肥皂水高位灌腸。每次200-300 ml,連續2-3次。

輸液和利尿:早期可採用大量輸液,以使毒素從尿中大量排出。輸液可用10%葡萄糖、生理鹽水等,同時應用靜脈注射利尿劑,一般用速尿20~40mg或20%甘露醇250ml靜注,必要時可多次重複注射。但要注意進入液體平衡,還要注意水、電解質平衡和對低鉀病人補充氯化鉀。

(二)不同中毒型別的處理方法

上述是毒蘑菇中毒後的一般處理。在實際處理過程中,還應在上述處理的同時,根據不同中毒型別採取一些不同的處理:

胃腸炎型:可按上述一般的處理方法處理,特別是在初期進行催吐、洗胃和導瀉等加速毒物排出。

神經、精神型:含毒蠅鹼的毒蘑菇中毒,出現毒蕈鹼樣症狀,可使用阿托品;含異惡唑類衍生物的毒蘑菇中毒,出現精神錯亂,幻視等症,可用鎮靜劑等;由毒牛肝菌中毒引起小人國幻視症等精神症狀,可按精神異常處理。使用氯硫二苯胺治療。

溶血型:治療這類中毒合用的藥物有強的松、可的松、碳酸氫鈉等,嚴重貧血者可採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輸血治療。

肝臟損害型:可採取綜合治療措施,及時進行以護肝為主的治療。除採取上述毒蘑菇中毒的一般處理方法外,還可使用如下解毒藥物:(1)巰基解毒藥,如二巰基丙磺鈉,二巰基丁二酸鈉等;(2)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3)N-乙醯半胱氨酸;(4)硫鋅酸(5)靈芝煎液;(6)水飛薊素;(7)大量維生素C、B族維生素類;(8)同時還應進行護肝措施:給予營養豐富易於消化的物質,高滲葡萄糖液,適當加入普通胰島素和鉀元素;其它護肝藥物,如肝泰樂,肝寧,肌苷與肌苷酸鈉,能量合劑等。這型別中毒在發病初期的胃腸炎期抓緊進行以解毒保肝為主的搶救治療非常重要,但由於它有潛伏期和假愈期,很容易錯過救治的良機。因這類中毒可同時使患者的腎臟等器官受損,會造成液體及水溶性物質代謝的不平衡,要在補液的同時特別注意使用利尿劑和補充電解質。廣東毒蘑菇中而致毒死亡的事件多由這類中毒造成。雖然目前對此尚無特效藥,但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曾與醫院合作,有用紫靈芝(紫芝)煎液成功搶救重度中毒患者的例子,後來《食用菌》雜誌等也有過類似的報道。靈芝能夠起死回生的傳說,也許與它的這種解毒作用有關。國外則有使用硫鋅酸可搶救重度中毒病人的報道。

呼吸與迴圈衰竭型:目前仍未見有特效治療藥物,死亡率較高,只能以毒蘑菇中毒的一般處理方法進行處理,不過早期徹底洗胃排毒等措施仍然是有效的。

光過敏性皮炎型:可使用安其敏、撲爾敏、苯海拉明、氫化可的松、維生素C等藥物。

無論哪一型別的毒蘑菇中毒,都應及早處理,同時儘快與有關醫院與衛生防疫部門(如: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州市十二人民醫院、事發當地醫院等)有關人員取得聯絡,以便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進一步的治療。如有可能,最好能保留或重新採集毒菌的樣本,送有關部門 (如: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 鑑定,這有助於確定毒素的種類及制訂合適治療方案。

上述方法僅供參考。蘑菇中毒的機理十分複雜,對於不同的蘑菇毒性及患者不同的體質,醫生常常要根據具體的情況採用不同的救治措施。隨著科學的發展及臨床經驗的積累,醫護人員可能有更科學有效的救治方法。患者應耐心聽從醫生等專業人士的意見積極配合治療,不能大意,特別不要把“假愈期”誤認為痊癒好轉而中斷治療。

蘑菇子實體形態結構

為了便於大家認識各種蘑菇的形態,現將蘑菇各主要部位的名稱圖解如下: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注:人們平時食用的蘑菇叫做子實體或菌體,蘑菇等擔子菌的子實體又稱擔子體;菌類能產生單細胞(偶多細胞)的繁殖體,稱為孢子,其具有繁殖功能,相當於高等植物的種子。

廣東常見毒蘑菇

NO!

1

致命鵝膏(致命白毒傘)(劇毒)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英文名稱:Amanita exitialis Zhu L。 Yang & T。 H。 Li

形態:菌體幼時卵形,後菌蓋展開成傘狀,白色。菌蓋直徑4—7cm ,凸鏡形至平展形,白色,但中部奶油色。菌肉白色。菌褶白色至近白色,較密。菌柄長7—9cm ,粗0。5—1cm ,近圓柱形或略向上收細,白至近白色,基部膨大,近球形。菌環生於菌柄頂部或近頂部,薄,膜質,白色,不活動或在菌蓋張開時從菌柄撕離。菌托薄,膜質,內外表面白色。

生境與習性:常在黧蒴樹Castanopsis fissa的樹蔭下群生或散生,為菌根菌,大量發生於廣東春季溫暖多雨的三、四月,五至七月也有少量出現。

分佈:廣州、清遠、肇慶等地。

毒性:劇毒,一個約50g(一兩)的致命白毒傘所含毒素量足以毒死一個50公斤的成年人;其毒素主要為毒傘肽和毒肽類,在新鮮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這些毒素對人體肝、腎、血管內壁細胞及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極為嚴重,致使人體內各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高達95% 以上。

2

小託柄鵝膏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英文名稱:Amanita farinosa Schwein。

形態:菌蓋寬1。8—5。5cm,初半球形,後平展,有時平展而中部微凹,灰色,中央灰黃帶褐色,被灰色至粉黃色粉末狀鱗片,邊緣延伸而有條紋。菌肉白色,無味道。菌褶白色,有時白帶微黃色,離生或彎生,不等長,有少數分叉和不明顯橫脈。菌柄長2。5—7 cm,近柄頂處粗2—7mm,中生,圓柱形,被粉末。無菌環。菌托灰白色,不脫落,被粉末。孢子卵圓形至近球形,6。4—8 ×4。7—6。4 m,光滑,無色,非澱粉質,內含1 箇中生大油球。

生境與習性:夏秋季散生或群生於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地上。

分佈:肇慶、始興、曲江、樂昌、連山、龍門、南澳島、封開。

毒性:毒菌。據報道,有人採食後引起中毒。

3

格紋鵝膏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英文名稱:Amanita fritillaria (Berk。)Sacc。

形態:擔子果小型至中等,有的大型。菌蓋直徑4~10(12)cm,初期近半球形,後扁平至平展,淺灰色、褐灰色至淺褐色,中部色較深,具輻射狀隱生纖絲花紋;菌幕殘餘錐狀、疣狀、顆粒狀至絮狀;菌蓋邊緣平滑無溝紋。菌肉白色,不變色。菌褶離生至近離生,白色,較密,不等長。菌柄長5~10 cm,直徑0。6~1。5 cm ,近圓柱形或向上稍變細,白色至汙白色,內部實心至鬆軟,白色,不變色;基部膨大呈近球狀、陀螺狀至梭形,直徑1~2。5(3)cm。有菌環,上位至近頂生,有時近中生,薄,膜質,上表面白色、淺灰色至灰色,下表面淺灰色至灰色,有時淺褐色。擔孢子7。0~9。0×5。5~7。0 m,寬橢圓形至橢圓形,稀近球形或球形,澱粉質,無色,光滑,薄壁;側生小尖細小。

生境與習性:夏秋季於針葉、闊葉林中散生或群生。

分佈:肇慶、曲江、封開、南雄、大埔等地。

毒性:格紋鵝膏在有些地區的市場上被作為食用菌出售,但它含有微量鵝膏肽類毒素(陳作紅等,2003)。

4

灰花紋鵝膏(劇毒)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英文名稱:Amanita fuliginea Hongo

形態:擔子果小型至中等。菌蓋直徑3~6 cm ,幼時鐘形至半球形,成熟時扁平,深灰色、鼻菸褐色、暗褐色至近黑色,中部色較深,具深色纖絲狀隱花紋或斑紋,光滑或偶有白色破布狀菌幕殘片;邊緣平滑無溝紋,一般無菌環殘片。菌肉白色,較薄。菌褶離生,白色,較密,短菌褶近菌柄端漸變狹。菌柄長8~13 cm,直徑0。5~2 cm,近圓柱形或向上稍變細,白色至淺灰色,常被淺褐色細小鱗片;內部實心至鬆軟,白色,不變色;基部近球形,直徑1~3 cm。菌環頂生至近頂生,灰色,膜質。菌柄基部菌幕殘餘(菌托)淺杯狀,遊離託簷高達3~8 mm ,厚0。5~2 mm,外表面白色至汙白色,內表面白色。擔孢子8。0~10。0×7。0~9。5 m,球形至近球形,稀寬橢圓形,澱粉質,無色,光滑,薄壁;側生小尖長約1 m 。

生境與習性:夏秋季生於針闊混交林或闊葉林地上。

分佈:廣州、肇慶、始興,連州。

毒性:劇毒,在我國湖南、江西因誤食此菌曾發生多起多人死亡的惡性中毒事件。

5

灰疣鵝膏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英文名稱:Amanita griseoverrucosa Zhu L。 Yang

形態:擔子果中等至大型。菌蓋直徑(5)7~15 cm ,扁平至平展,淺灰色,有時汙白色,其上的菌幕殘餘疣狀至錐狀,淺灰色至灰色,頂端多呈白色;邊緣常有絮狀物,平滑無稜紋。菌肉白色,不變色,無特殊氣味。菌褶離生至近離生,白色,較密。菌柄長6~15 cm ,直徑0。7~3 cm,近圓柱形,汙白色至淺灰色,被有纖絲狀至絮狀淺灰色至灰色鱗片;內部實心,白色,不變色,無特殊氣味;基部膨大,腹鼓狀至梭形,直徑1。5~4(5)cm,有短假根,在膨大基部的上半部和菌柄下部常被有灰色至近白色的絮狀至疣狀的鱗片或菌幕殘餘。菌環膜質,易破碎消失。擔孢子8。0~11。0×5。5~7。0 m,多為橢圓形,偶爾寬橢圓形或長橢圓形,澱粉質,無色透明,光滑,薄壁;側生小尖細小。

生境與習性:夏秋季生於針葉林、針闊混交林或闊葉林地上。

分佈:廣州、龍門、封開、大埔、博羅。

毒性:微毒。灰疣鵝膏含有微量鵝膏肽類毒素。

6

異味鵝膏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英文名稱:Amanita kotohiraensis Nagas。 & Mitani

形態:擔子果小型至中等,常有刺鼻氣味。菌蓋直徑(3)5~8cm,幼時近半球形,後期扁平至平展,有的中央稍下陷,白色,有的中央米色;邊緣常懸垂有絮狀物,平滑無稜紋。菌肉白色。菌褶淺黃色,離生,密集。菌柄長6—13cm,直徑0.5-1.5cm,近圓柱形,白色,被白色細小鱗片;內部實心至鬆軟,白色,不變色;基部膨大,近球形,直徑1.5-4cm。菌環上位至近頂生,白色,膜質,宿存或在菌蓋伸展中常撕破而懸垂於菌蓋邊緣或破碎消失。擔孢子7.5—9.5×5.0-6.5μm,寬橢圓形至橢圓形,無色透明,光滑,薄壁。

生境與習性:夏秋季生於針闊混交林或常綠闊葉林地上。

分佈:肇慶、龍門、封開。

毒性:有毒。2003 年夏天,在四川德陽有人曾誤食此菌而中毒。

7

歐氏鵝膏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英文名稱:Amanita oberwinklerana Zhu L。 Yang & Yoshim。 Doi

形態:擔子果小型至中等。菌蓋直徑3-6(8)cm,初半球形,後期扁平至平展,形狀規則,成熟後邊緣常翻起,白色,中央有時米黃色,菌蓋邊緣平滑無稜紋。菌肉白色,不變色。菌褶白色,老時米色至淺黃色,離生,稠密。菌柄長5-7(9)cm,直徑0.5-1(1.5) cm,近圓柱形或向上稍變細,白色,光滑或被白色纖毛狀或反捲鱗片;內部實心至鬆軟,白色,不變色;基部近球形至白蘿蔔狀,直徑1-2cm。菌環上位,白色,膜質,上表面有輻射狀細溝紋。菌柄基部菌幕殘餘(菌托)淺杯狀,薄,兩面白色;擔孢子8.0-10.5 ×6.0-8.0μm,橢圓形,有的寬橢圓形,無色,光滑,薄壁。

生境與習性:夏秋季生於闊葉林、針闊混交林或針葉林地上。

分佈:廣州、封開。

毒性:有毒。實驗證明本菌含有毒素。

8

假褐雲斑鵝膏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英文名稱:Amanita pseudoporphyria Hongo

形態:擔子果中等至稍大。菌蓋直徑4—12cm,幼時半球形,後漸扁平或近扁平,褐灰色,中部色深,似有隱生纖毛及形成花紋,光滑,梢粘,有時表面附有菌托碎片,邊緣平滑無條稜,常附有白色絮狀菌幕殘物。菌肉白色,中部梢厚。菌褶純白色。菌柄常有纖毛狀鱗片後有白色絮狀物,基部膨大向下稍延伸呈根狀,內部實心。菌環白色,膜質,生菌柄之上部。菌托白色,苞狀或袋狀,有時邊緣破碎。孢子卵圓形至寬橢圓形,7。5—9×4—6 m,糊性反應。

生境與習性:夏秋季生針林或闊葉林中地上。

分佈:肇慶、始興、曲江、封開、大埔等地。

毒性:記載有毒。本菌的外形、色澤與隱花青鵝膏Amanita manginiana W。F。Chiu相似。屬樹木外生菌根菌。

9

黃蓋鵝膏白色變種(劇毒)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英文名稱:Amanita subjunquillea var。 alba Zhu L。 Yang

形態:擔子果小型至中等,偶大型。菌蓋直徑(2)3~6(10)cm,初期近鐘形至扁半球形,後扁平至平展,有時邊緣稍翻卷,白色,有時中央米黃色至很淡的淺黃色,稍粘,光滑,通常無菌幕殘餘;菌蓋邊緣平滑無溝紋或有~時有輻射狀細小溝紋,無絮狀懸垂物。菌肉白色,不變色。菌褶白色,離生,稠密;短菌褶近菌柄端漸窄。菌柄長4~12(15)cm,直徑0。3~1(~1。5)cm,近圓柱形或向上稍變細,白色至淺黃色,常被纖毛狀或反捲的淺黃色鱗片;內部實心至鬆軟,白色,不變色;基部近球形,直徑1~2(2。5)cm。菌環近頂生至上位,白色,膜質,宿存或有時破碎消失。菌幕殘餘(菌托)淺杯狀,遊離託簷高達2 cm ,厚達2 mm,兩面白色至汙白色;擔孢子 6。5~9。5× 6。0~8。0(~10。0) m,球形至近球形,有時寬橢圓形,澱粉質,無色,光滑,薄壁;小尖側生、細小。

生境與習性:夏秋季生於闊葉林、針闊混交林或針葉林地上。

分佈:肇慶。

毒性:劇毒,是目前我國已知毒性最大的4 種劇毒鵝膏之一。

10

錐鱗白鵝膏菌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英文名稱:Amanita virgineoides Bas

形態:擔子果中等至大型。菌蓋直徑7~15(20)cm,白色,幼時近半球形,邊緣稍內卷,後期扁平至平展,有時邊緣上翹,菌幕殘餘圓錐狀至角錐狀,白色,高1~3 mm ,基部寬1~3 mm ,至菌蓋邊緣漸變小;邊緣常懸垂有絮狀物,平滑無溝紋。菌肉白色,稍厚。菌褶離生至近離生,白色至米色;短菌褶近菌柄端漸窄。菌柄長10~20 cm ,直徑1。5~3 cm,近圓柱形或向上稍變細,白色,被白色絮狀至粉末狀鱗片,後者排列成蛇皮狀;內部實心,白色,不變色;基部膨大,腹鼓狀至卵形,直徑3~4 cm,在其上半部被有白色疣狀至顆粒狀的菌幕殘餘,排列成環帶狀。菌環白色,膜質,上表面有輻射狀細溝紋,下表面有疣狀至錐狀小凸起,在菌蓋伸展中菌環常撕破而懸垂於菌蓋邊緣或破碎消失,偶宿存。擔孢子8。0~10。0×6。0~7。5 m,寬橢圓形至橢圓形,稀近球形或長橢圓形,澱粉質,無色透明,光滑,薄壁;側生小尖細小。

生境與習性:夏秋季生於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地上。它可能與松屬Pinus 和殼鬥科植物形成外生菌根。

分佈:廣東(始興、南雄、鼎湖山等)。

毒性:錐鱗白鵝膏含有微量鵝膏肽類毒素。

11

鳳梨蓋條孢牛肝菌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英文名稱:Boletellus ananiceps (Berk。)Singer

形態:菌蓋寬4~8cm,扁半球形,紫紅色至紅褐色,不粘,上密覆叢毛組成的覆瓦狀鱗片,中央的鱗片比較直立,狀如松塔,邊緣有延伸的領狀菌幕,緊貼於菌管表上。菌肉厚5~15mm,白色,傷時變藍色,後水漬狀灰白色,無味道。菌管長5~18mm,表面黃色,傷時變藍色,後水漬狀褐色,易剝離,菌管層在菌柄四周下陷或以缺刻缺短延生;菌孔直徑1mm,圓形至角形,與管表同色。菌柄長6~10 cm,粗6~10mm,中生,圓柱形,上下粗細相等,紅褐色,上有紫色至灰黑色的絨毛,傷時變藍色,後水漬狀,肉質,實心。孢子16~23×7~9 m,長方形至橢圓形,黃褐色,有18~22條縱紋,無橫向細條紋,一端尖突,壁厚,非澱粉質,孢壁呈黑色,內有1個不規則形的油球。

生境與習性:單生至散生或叢生於闊葉林和混交林中地上或長於紅周樹根或馬尾松的活樹幹上或腐木上。

分佈:廣東、海南。

毒性:有毒。本菌與鳳梨條孢牛肝菌 Boletellus anana(Curt。)Murr。相似,後者同樣有毒。

12

鉛綠褶菇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英文名稱:Chlorophyllum molybdites (Meyer : Fr。) Mass。

形態:擔子果大,白色。菌蓋直徑5-25 cm,半球形、扁半球形,中部稍凸起,幼時表皮暗褐色或淺褐色,逐漸裂為鱗片,頂部鱗片大而厚呈褐紫色,邊緣漸少或脫落,後期近平展。菌肉白色或帶淺粉紅色,鬆軟。菌褶初期汙白色,後期呈淺綠至青褐色,離生,寬,不等長,褶緣有粉粒。菌柄長10-28cm,粗1-2。5cm,圓柱形,汙白色至淺灰褐色,纖維質,表面光滑,菌環以上光滑,環以下有白色纖毛,基部稍膨大,內部空心,菌柄菌肉傷處變褐色,干時氣香。菌環膜質,生菌柄之上部。孢子印帶青黃褐色,後呈淺土黃色。孢子光滑,具明顯的發芽孔,寬卵圓形至寬橢圓形,8-12×6-8 m。

生境與習性:夏秋季群生或散生,喜於雨後在草坪、蕉林地上生長。

分佈:廣州。

毒性:該菇所含有的毒素主要引起胃腸型症狀,但也有些具有類似白毒傘的毒性,對肝等臟器和神經系統造成損害,進食量大時也會致命。這是近年廣東引起毒蘑菇中毒事件最多的種類之一。

13

黃裙竹蓀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英文名稱:Dictyophora multicolor Berk。 & Broome

形態:菌蕾卵圓形,白色,平滑,或偶爾呈暗褐色,有時被有短軟的刺狀物。菌體高13-21。5 cm。菌蓋高3-4。5 cm,寬2-3。5 cm,覆鍾狀至圓錐狀,橙黃色,有不規則網格,薄而韌,上有暗青色孢體,稍有臭味,頂端平截,有一穿孔,穿孔直徑約8mm。菌幕似裙子並有網格,檸檬黃色至桔黃色。菌柄白或淺黃色,中生,海綿狀,長15-16 cm,粗1。6-3 cm,空心。基部菌托白色至淺紫紅色,苞狀,高4-5 cm,直徑2。5-5 cm。孢子透明,橢圓形,3-4。2×1。2-1。5 m。

生境與習性:春至秋季群生於針闊混交林中腐葉堆上。

分佈:廣州、肇慶、始興、南雄、曲江、博羅。

毒性:一般認為有毒,雖毒性不大但也不宜食用,有人聞其氣味也會感覺頭暈。可供藥用。

14

純黃白鬼傘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英文名稱:Leucocoprinus birnbaumii (Corda) Singer

=黃環柄菇Leucocoprinus luteus (Bolton & Secr。)Locq

形態:菌蓋寬1。2—3。7 cm,種形,後平展,中央臍凸形,肉質,淺黃色,中部桔黃色至黃色,粘或幹,上覆灰白色塊狀鱗片和絨毛,邊緣有條紋,撕裂,波狀。菌肉淡黃色,厚0。5—1。5mm,無味道和氣味。菌褶白色或黃色,蓋緣處每釐米5—11片,不等長,離生或直生,褶緣平滑。菌柄長4。5—9 cm,粗2—4mm,中生,圓柱形,具球莖狀膨大基部,淡黃色至黃色,上有絨毛,空心。菌環位於中上部,單環,易脫落。孢子卵圓形至廣橢圓形,7—10×5—7 m,光滑,有芽孔,芽孔處略下陷,無色至淡黃色,類糊精質,內含1箇中生大油球。

生境與習性:夏秋季群生或散生於林中地上。

分佈:廣州、肇慶、清遠、始興、連山、陽春等全省各地。

毒性:據記載有毒,不能採食。

15

粗柄白鬼傘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英文名稱:Leucocoprinus cepaestipes (Sowerby : Fr。) Quél。

形態:菌蓋寬2—7。5 cm,白色,後變蛋黃色,半球形,伸展後中央略呈臍凸形,臍凸部赤褐色,密被易脫落紅褐色疣狀小鱗片,幹,邊緣有明顯條紋,易撕裂。菌肉白色,後轉黃色,無味道和氣味。菌褶初白色,後變淡黃色,不等長,離生。菌柄長2—6 cm,粗2—5mm,棒形,彎曲,具球莖狀膨大基部,杵狀,菌環以上部分淡黃色,被絨毛,菌環以下黃帶赤褐色,上有赤褐色鱗片或絨毛,空心。菌環生於柄1/3處,單環,上表淡黃色,下表淡土黃色,膜質,易脫落,可活動。孢子卵圓形至廣橢圓形,7—11×5。5—7。3 m,光滑,有芽孔,無色,類糊精質,內含1個油球。

生境與習性:群生或近叢生於林中地上或路邊。

分佈:廣州、肇慶、清遠、南雄。

毒性:據資料記載有毒,其毒素不詳。其味苦,故不宜食用。另該菌與鉛綠褶菌Chlorophyllum molybdites (Meyer : Fr。) Mass。相似。

16

雙柱林德氏鬼筆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英文名稱:Linderia bicolumnata (Lloyd) G。Cunn

形態: 擔子果未展開時卵圓形,直徑1。6-2。2cm,包被薄,白色,基部有菌絲索。菌托近球圓形至苞狀,高3-3。5cm,直徑2-2。5cm,白色。擔子果高6-8cm。孢託高4-6cm,有2柱狀體從菌托內突出,這2個直立圓柱狀體在基部分離,中部向外彎曲成弧狀,上部向內彎曲並在頂端結合,每根直徑0。8-1cm,自下部至頂端柱狀體逐漸變細,海綿質,有腔室,中空,其橫切面在下部成半圓形,內側圓凸,外側較平或稍凹,近腎臟形或扁豆形,至上部則逐漸呈近圓形,頂端寬3-5mm,上部橙紅色至橙黃色,頂端色濃,呈洋紅色至硃紅色,下部淡肉色至奶油白色,細胞狀腔室外表破裂向外開孔。孢體生長在柱狀體上部內表面上,僅限於柱狀體上部1/4—1/3處,暗青褐色,粘液狀,奇臭。擔孢子短桿狀至長橢圓形,3。5—4。5×1。5-1。8 m,淡綠色,平滑。

生境與習性:生長於闊葉林內地上。

分佈:肇慶、陽春。

毒性:新鮮時發出的氣味會令人頭暈。

17

簇生沿絲傘(簇生黃韌傘)(劇毒)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英文名稱:Naematoloma fasciculare (Pers。: Fr。) Singer

形態:菌體一般小,全體黃色。菌蓋直徑3-5cm,頂部鏽褐至紅褐色,初期半球形,開傘後近平展,光滑,硫磺色或玉米黃色。菌褶密,不等長,直生至彎生,青褐色。菌柄長3-12cm,粗0。4-1cm,黃色而下部褐黃色,纖維質,表面有纖毛,實心至鬆軟。菌環常呈蛛網狀,生柄的上部。孢子淡紫褐色,光滑,橢圓形至卵圓形,6-9×4-5 m。

生境與習性:夏秋季叢生或簇生於腐木樁旁。

分佈:乳源、乳陽。

毒性:中毒後主要引起嘔吐、噁心、腹瀉等胃腸道病症,嚴重者會死亡。

18

沿絲傘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英文名稱:Naematoloma sp。

形態:菌體一般小,全體青黃色。菌蓋直徑1-2cm,頂部淡黃色至肉桂褐色,初期半球形,開傘後近平展,光滑,邊緣色淺。菌褶密,不等長,直生至彎生,青褐色。菌柄長2-6cm,粗0。3-0。8cm,淡黃色而下部褐黃色,纖維質,表面有纖毛,實心至鬆軟。菌環常呈蛛網狀,生柄的上部。孢子淡紫褐色,光滑,橢圓形至卵圓形,6-8×3。0-4。5 m。

討論:本種與簇生黃韌傘Naematoloma fasciculare (Pers。: Fr。) Sing。相似,但本種菌體橙黃色沒有後者明顯,而且個體較小、菌蓋較薄、菌柄較細。

生境與習性:夏秋季叢生或簇生於腐木樁旁。

分佈:廣東。

毒性:本種毒性與簇生黃韌傘Naematoloma fasciculare (Pers。: Fr。) Sing。相似,應避免食用。

19

古巴光蓋傘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英文名稱:Psilocybe cubensis (Earle) Singer

形態:菌體較小。菌蓋表面開始黃色,後呈赭色或奶油色,老時帶白色,直徑1。5-2。5(7)cm,初期錐形或半球形,至近平展而中部稍突起,光滑,有白色鱗片,靠近邊緣有白色殘幕,無條稜,水浸狀。菌褶直生或凹生,暗灰色道暗紫褐色,最後黑紫色,褶緣白色似絮狀。菌柄長4-12 cm,粗0。4-1。3 cm,圓柱形,基部膨大,內部鬆軟或空心,表面白色至奶油色或黃褐色,菌環以下光滑或稍有鱗片,頂部有條紋。菌環膜質生於柄上部,白色,往往落有孢子呈現暗紫褐色。孢子近卵圓形,12-15。4×7-8。9 m,暗褐色。

生境與習性:夏季喜歡群生或單生於牛馬等動物的糞便上。

分佈:廣州。

毒性:所含有的毒素主要為色胺類物質—裸蓋菇素。主要一起神經性毒性症狀,毒性反應快。古巴光蓋傘毒素含量較高,並以其致幻作用而著稱,可造成時空感覺的錯亂或昏迷,服用量大時也可致死。

20

疸黃粉末牛肝菌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英文名稱:Pulveroboletus icterinus (Pat。 & C。P。Baker) Watling

形態:菌蓋寬1。5-5。5cm,凸鏡形至扁凸鏡形,幹,覆有一層厚的硫磺色粉末,粉末脫離之後,蓋色為淺紫紅色至紅褐色,上有絨毛,硫磺色菌幕從蓋緣延伸一直將整個菌柄包裹,破裂後殘餘物掛在菌蓋邊緣。菌肉黃白色、傷時變為淺藍色,無味道,有一股硫磺氣味。菌管表面橙黃色至紅黃色,傷時變青綠色至藍褐色或藍綠色,管裡黑黃色;角形,與菌柄成短延生或彎生。菌柄長2。0-7。5cm,粗6-8mm,中生至偏生,圓柱形,直至微彎曲,上粗下細,鮮黃色,傷時變灰藍色至藍色,上覆有硫磺色粉末,初實心,後為空心。殘留菌環位於柄上位,黃色,單環,易脫落,不活動。孢子8-10×3。5-6。0 m,橢圓形至廣橢圓形,光滑,淺黃色,非澱粉質,內含1個油球。

生境與習性:夏秋季單生於混交林地上。

分佈:肇慶、陽春、河源、連州。

毒性:毒性較強。黃粉末牛肝菌Pulveroboletus ravenelii Berk。 & Curt。的外形與本種十分相似,但個體較大。後者同樣有毒,在我國也有分佈。

21

小毒紅菇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英文名稱:Russula fragilis (Pers。: Fr。) Fr。

形態:菌蓋寬3。5-4。5cm,凸出形至平展,後略中凹,粘,紅色、粉紫紅色至血紅色,中部色較深,部分褪色成黃色斑塊或斑點,表皮易剝落,蓋緣整齊,後有條紋。菌肉白色,薄,脆,辣味。菌褶白色,蓋緣處每釐米8-12片,基本等長,有少量分叉,有橫脈,短延生。菌柄長2-3。5cm,近柄頂粗8-14mm,中生至略偏生,粗圓柱形,白色,脆,空心。孢子近球形,7。5-9×6-7。5 m,有鈍小刺及網紋,近無色至微黃色,澱粉質。

生境與習性:夏秋季散生於混交林中地上。

分佈:廣東各地。

毒性:有毒。含胃腸道刺激物,食後引起中毒反應。

22

擬臭黃菇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英文名稱:Russula laurocerasi Melzer

形態: 菌蓋寬4-7 cm,初半球形,後平展中凹形,黃褐色,中央部分色常較深,粘,光滑無附屬物,邊緣有顆粒構成的短條紋。菌肉黃白色,氣味臭,苦杏仁味道或味道辣。菌褶白色,較密,直生。菌柄長5-8 cm,近柄頂粗10-15mm,中生,圓柱形,基部縮小,有絨毛或基本光滑,無小腺點,有條紋,空心,中部海綿質。孢子近球形,直徑7-11 m,具稜刺,淡黃色至近無色,澱粉質。

生境與習性:夏秋季單生或群生於闊葉林或混交林地上。

分佈:肇慶、曲江、乳陽、連州。

毒性:此菌味辛辣,具臭氣味,有毒。在有些地方有人將它漂洗後食用,但往往不能徹底去毒。

23

橙黃硬皮馬勃(參照種)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英文名稱:Scleroderma cf。 citrinum Pers。

形態:擔子果扁球形,寬2-5cm,著生部為緊縮而成的一個或小或粗的柄狀基部,以一菌絲索固定於土中。新鮮時包被厚約2mm,幹後約0。5-1mm,土黃色至赭色,平滑無毛或頂部有龜裂網紋,或網紋具中心疣點,或小或粗。包被切面灰白色,露於空氣中稍變暗淺紅色。由頂部不規則開裂。孢體黑色,菌髓片白色,後黃色或帶灰色。有令人難聞的濃烈魚腥臭味。擔孢子暗褐色,球圓形,有網紋和小刺;包括網紋和小刺直徑12-14 m,

生境與習性:夏秋季單生或群生於針闊混交林林地上。

分佈:廣州、肇慶、連州、樂昌、河源、大埔、博羅、乳源。

毒性:有毒。食後10分鐘至半小時即出現嘔吐、頭暈、發冷等症狀。及時採取催吐、洗胃等措施救治,通常不會產生嚴重的危險。在廣東的樣品與國外的橙黃硬皮馬勃Scleroderma citrinum Pers。 是基本一致的,但也有微小的差別,如廣東樣品毒性似乎大些、包被薄些。

24

粘蓋包腳菇(劇毒)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英文名稱:Volvariella speciosa (Fr。: Fr。) Singer

形態:菌蓋寬4。5—12 cm,平展臍凸形,肉質,淺灰微帶粉紅色,中央部分灰色,粘至微粘,上被棉絮狀絨毛,有云母光澤,邊緣整齊至撕裂,有弱條紋。菌肉白色,近柄處厚5mm,邊緣處幾消失,無味道,無氣味。菌褶粉紅色至玫瑰紅色,蓋緣處每釐米7—15片,稀、不等長,離生,褶緣微鋸齒狀,粗糙有顆粒狀物。菌柄長5。5—8 cm,近柄頂部粗4—8mm,中生,圓柱形,上被白色短絨毛,有弱條紋,向下漸粗,基部膨大成球狀,脆骨質,實心。菌托苞狀或杯狀,膜質,白帶灰色,地面生,不脫落。孢子印粉紅褐色。孢子橄欖形至橢圓形,有側生小尖突,12—15×7。5—9 m,光滑,淡黃褐色至粉紅色,非澱粉質,內含1—2個油球。

生境與習性:夏秋季單生或群生於闊葉林或草地上。

分佈:廣州、惠東。

毒性:極毒。可使人中毒致死,其毒素不明。

紅傘傘,白杆杆,

不想躺闆闆,你就別饞饞!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

資訊|紅傘傘,白杆杆,你可別饞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