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寸步難行的足跟痛,被人誤解得實在太深

讓人寸步難行的足跟痛,被人誤解得實在太深

足跟痛是很常見,疼痛形式分兩種。

有的人休息一晚上,腳剛下地時疼痛難忍,慢慢活動活動,走走路,活動開了疼痛就消失了,如果間隔一段時間不走路,又會出現同樣的症狀。

還有的人休息一晚上後,剛走路不痛,隨著活動走路時間增多,疼痛就逐漸加重,最後疼痛難忍。

去醫院檢查,X光片會顯示跟骨骨刺,醫生還會指著骨刺給你講:你看,這麼大的骨刺,能不痛嗎?

於是開始接受治療,吃藥、泡腳、貼膏藥、打封閉等,能想到的方法想個遍,但總是好好壞壞。畢竟是腳後跟啊,走一步疼一下,那滋味可真是夠受的。有的患者長期吃止痛藥吃壞了胃,可是不吃又走不了路,什麼也幹不了,真不知道如何是好?

讓人寸步難行的足跟痛,被人誤解得實在太深

我今天要告訴大家的是,如果沒有外傷骨折之類,跟骨上根本不會長骨刺,你看到的是假象,說白了,就是診斷錯了?

啊!診斷錯誤,我的天!那治了半天不是白治嗎,方向不對呀,不是骨刺那是什麼呢?我可明明白白地看著是骨刺的啊!

首先,骨刺會長在活動比較多、負重比較大的關節,比如頸椎、腰椎、膝關節,這三個位置最容易發生骨質增生。足跟沒有關節啊,怎麼會長骨刺呢?有的醫生會告訴你,是磨損造成的,你看你每天走路,所以就磨出了骨刺!哈哈,太滑稽了吧,骨刺的成分和骨頭一樣,你走一步就是100多斤的壓力,應該越磨越薄吧,怎麼會磨出來骨刺呢?當然磨不出來呢。

那麼不是骨刺是什麼呢?難道醫生連這都不懂麼?對,確實搞錯了。從前腳掌到足跟有一個筋,被稱為蹠筋膜,由於肥胖或者跳躍等原因,會造成蹠筋膜勞損,形成慢性炎症,走路壓迫就會疼痛,稱為蹠筋膜炎。如果得不到及時合理治療,炎症加重,蹠筋膜就會出現鈣化,密度增大,在X 光下就會顯示白影,容易被誤解為骨刺。

大家想想,如果同骨刺,你吃藥、泡腳、打針能解決骨刺嗎,骨刺就是多餘的骨頭,保守療法根本無法處理,對照醫生的診斷和開出的治療方法,不是自相矛盾嗎?更有甚者,還告訴患者,要多走路,把骨刺磨下去!實在荒唐,你說走路磨出來骨刺,又想走路把骨刺磨回去!

既然不是骨刺,是筋膜的炎症,那就好解決啦,消炎活血不就得了。

但是

如果吃藥,經過胃消化,再到血管,再千里迢迢到了足跟,藥物成分就微乎其微,想消炎,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問題啊!

如果泡腳貼膏藥,足跟的角質層可是最厚的,忠誠著保護著腳跟不被傷害,你再好的藥,不能滲透過角質層順利達到病灶,也是無能為力!

如果你打封閉,也就是激素和麻藥的混合物,只能暫時起到止痛的作用,並且反覆封閉,更加速韌帶的退化,反而弄巧成拙。

那怎麼辦呢?

簡單,因為長時間的炎症,蹠筋膜處會出現粘連痙攣,這也就是有的人為何剛走路時疼痛,活動開後就不痛的原因。可以進行個龍鳳奇針微創治療,把足跟處鬆解一步,再打些活血消炎的中藥就可以,就如同給莊稼地鬆鬆土,施施肥,一切就OK!

就是這麼簡單,當然了,治療後患者要注意休息,活動要少,穿軟底鞋,每天溫水泡腳,可以加一些消炎活血的中藥,效果更好。如此,三個月以後,你的足跟完好如初!

臨床上很多病久治不愈或者反覆發作,並不是病多大多難,只是診斷錯誤,或者治療方法不對症,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