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的概念和致病特點

我們經常聽說,內裡有瘀、有瘀血,那麼究竟什麼是瘀血?今天的這篇我們詳細說明。

1、瘀血的概念

淤血十之二體內有血液停滯而形成的兵力產物。包括體內瘀積的離經之血,以及因血液執行不暢,阻滯於經脈或臟腑內的血液。淤血一旦形成,則又可成為致病因素,進一步阻滯氣機,阻礙氣血執行,導致臟腑功能進一步失調。因此,瘀血既是病理產物,也是一種重要的致病因素。

嚴格地講,瘀血和血瘀的含義有所區別,一般認為,淤血是導致新的病變的病理產物,屬於病因學概念;血瘀是指血液執行不暢或瘀滯不通的狀態,屬於病機學的概念。二者互為因果,淤血阻滯於血脈或臟腑之中,可致血瘀;血液執行不暢,久之發展為瘀血。習慣上討論病因時稱為瘀血;討論病機時稱為血瘀,如氣滯血瘀。

2、瘀血的形成

凡能引起血液執行不暢,或致血離經脈而淤積的內外因素,均可導致淤血的形成。如由於氣虛、氣滯、血寒及飲食、勞逸等原因,導致血性不暢,凝脂淤積於體內而成瘀。或因血熱、外傷、出血及其他原因導致內出血,不能及時消散或排出而形成淤血。

(1)氣虛致瘀:氣為血帥,血為氣母,血液的正常執行靠氣的推動和固攝。氣虛、推動無力,則血液執行遲滯而成瘀。或氣虛,統攝失權,則血溢脈外,凝結不散而成瘀。

(2)氣滯致瘀淤: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機失暢,血液執行亦可因阻滯而成淤。

(3)血寒致瘀: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若感受外寒,入於血脈,或陰寒內盛,寒邪凝滯,經脈拘急,血凝不暢,進而形成淤血。

(4)血熱致瘀:熱入營血,血熱互結,煎灼血中津液,血液黏滯而執行不暢;或熱灼脈絡,迫血妄行,血溢脈外,積而成淤。

(5)外傷致瘀:各種外傷,諸如跌打損傷,或負重過度努傷等,外可傷肌膚,內可傷臟腑,使血離經脈不能及時消散而排出,形成淤血。

(6)出血致瘀:除各種外傷出血外,或脾不統血、肝不藏血而致出血,以及婦女經行不暢、流產等,離經之血未能排出體外及時消散亦可致瘀。或因出血後,專用收澀止血之品。或過用寒涼,使離經之血凝聚而不散,未離經之血瘀滯而不暢,因之形成瘀血。

(7)情志內傷或生活失宜致瘀:情志內傷,可使氣機鬱滯,氣淤血滯,久而成瘀。此外,飲食起居失宜也可以導致血瘀而發生他病。

(8)痰濁致瘀:痰濁可阻滯氣機,阻礙氣血的執行,使血液執行遲緩從而導致瘀血,可形成痰瘀膠著的病理狀態。

3瘀血的致病特點

瘀血病症雖然繁多,但其臨床表現的共同特點可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1)腫痛:多為刺痛,痛處固定不移,拒按,入夜尤甚

(2)腫塊:固定不移,在體表色青紫腫脹,在體內多為癥積,其質硬或有壓痛

(3)出血:血色紫暗或夾有淤塊

(4)發紺、肌膚甲錯:面色紫暗,口唇、爪甲青紫。或見肌膚甲錯

(5)舌象: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或舌下靜脈曲張

(6)脈象:脈細澀、或結代

此外,如面的黧黑,面板自辦,極其某些精神症狀,如健忘、狂躁、昏迷等亦較多見

瘀血除具有上述一般致病特點外,由於瘀血內停部位不同,瘀血致病尚有部位特徵。瘀阻於心,可見心悸、胸悶、胸痛、神志不清或發狂風;瘀阻於肺,可見胸痛、咳血色暗或夾淤塊等;瘀阻於脾,可見脅痛、痞塊、疼痛拒按等;瘀阻子宮,可見小腹疼痛、月經失調、閉經、惡露不淨等;瘀阻四肢,可見區域性冷痛、青紫等症,瘀阻皮內,可見皮下青紫、血腫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