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藥物治療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比較

不同藥物治療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比較

有關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藥物的循證證據較少,顯著落後於成年患者,與實際臨床需求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

為評估和比較不同抗精神病藥物用於這一患者群體的療效、可接受度和耐受性,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精神病學心理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網狀meta分析,並發表於Eur。 Neuropsychopharmacol。。

不同藥物治療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比較

《 引“精”聚“點”》第 1 期,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劉豫鑫副主任醫師

簡要回顧了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臨床表現及診療原則,並對上述研究進行了解讀——

劉豫鑫 副主任醫師

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部,2009年12月獲得兒童精神病學臨床醫學博士學位。2006年至今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從事臨床工作,現任副主任醫師,兒童病房副主任。擅長兒童精神障礙、青少年心理障礙的診治。

任中國優生科學協會婦女兒童心理健康分會常務委員。現任中國心理衛生雜誌審稿人。先後主持或作為主要參與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專案(81000594),衛生部公益性行業基金(20080207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07BAI17B03),國家科技計劃專案(2008AA022605 ),衛生部疾控司精神衛生專案(2006),衛生部臨床學科重點專案(2001-321)。在國內外專業期刊發表論著十餘篇。曾獲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八次全國學術會議大會論文一等獎,Donald J。 Cohen Fellowship (IACAPAP,2010)一項。

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期的精神分裂症並不罕見:有研究指出,約1/3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首次出現精神病性症狀是在青少年時期。然而,專門針對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病率的研究為數甚少。國外研究發現,起病年齡13-18歲的早發性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為0。23% ,起病年齡

雖然患病率不高,但我國人口眾多,人口基數大,因此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數量也以十萬計。這部分患兒是否得到了妥善的治療,還是令人擔憂的。雖然現在精神衛生工作得到了空前的重視,但各地區醫療資源差異較大,家長的重視程度不一,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治療本來就比成人精神分裂症更加困難,所以很多患兒未必能夠得到很好的治療,學業和社會功能的康復也難以令人滿意。

臨床表現

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通常起病隱襲,進行性發展,緩慢加重,逐漸影響孩子的學習、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患兒家長反映最多的臨床表現是自語自笑、對家人冷漠、行為怪異等。

和成人患者相比,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兒多見各種形式的幻覺。低齡患兒以視幻覺多見,幻覺內容大多為恐怖性,如怪獸或超人、不完整的人形等。幻聽很常見,可為原始性,如聽見噪音或動物叫聲、叫名字等,內容多較簡單。幻觸,幻味少見。

由於兒童表達能力差,年幼兒童的思維障礙主要表現為各種形式的言語障礙,如言語重複、刻板言語、模仿言語或言語減少,嚴重者出現緘默或自言自語,說一些別人聽不懂的話;起病年齡越早,語言損害越嚴重。年幼兒童妄想少見,可出現病理性幻想,患兒整天沉湎於幻想之中,或思考一些古怪的無意義的問題。年齡越大,思維障礙的症狀越接近成人。

情感方面,情感淡漠是患兒的突出症狀:患兒對周圍環境中任何事物均不感興趣,不主動與人接觸,對家人很冷漠,家長通常感覺孩子“不親了”。

由於不善於表達,兒童常以各種行為問題為主要表現,如怪異行為、怪異裝扮、攻擊性行為、刻板動作或重複動作等,或孤僻、退縮、依附於母親、脫離社會。有些患兒正是以行為怪異來就診的。

診療原則

目前,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診斷和治療均遵循和成人患者相同的診斷標準及治療原則:鼓勵早發現,早治療;積極按照治療分期進行長期治療;根據病情選擇治療場所;結合經濟情況儘可能選用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小、便於長期治療的抗精神病藥物。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時,兒童青少年患者往往起始劑量要小,緩慢加量,家長監督服藥並且做好用藥的監測。此外,還可以聯合心理治療,認知訓練和康復訓練。

確診精神分裂症後,務必儘早開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選藥很關鍵,應該由患兒、家長和醫生共同商量決定。目前國內外有多種藥物明確擁有兒童青少年適應證,醫生應該公正地提供適齡資訊,介紹每種藥物的特點和可能存在的獲益及風險,由醫患共同商定治療方案。

今天提供給大家的這篇Meta分析納入了28項發表於1967年至2017年間的隨機對照研究,提供了針對34種抗精神病藥物的比較,平均劑量相當於奧氮平14。28mg/d;共3 003名受試者,男性58%,平均年齡14。41歲。應該說納入的研究比較全面,涵蓋了臨床常用的藥物,平均劑量在常用的治療劑量範圍,有相當的說服力,對於指導臨床醫生用藥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療效方面,奧氮平、利培酮、魯拉西酮、阿立哌唑、喹硫平、帕利哌酮和阿塞那平顯著優於安慰劑;大多數較老的藥物療效資料不足。此外,氯氮平(僅難治性患者)是最有效的藥物,在統計學上明顯優於所有其他抗精神病藥物。

全因停藥是反映可接受度的重要指標。與安慰劑相比,帕利哌酮、利培酮、奧氮平、齊拉西酮和喹硫平的可接受度更高;利培酮的可接受度顯著高於喹硫平;奧氮平的可接受度顯著高於氟哌啶醇。

對於大家關心的藥物副作用的比較,該文章也給出了答案。對於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影響青少年最突出的體重問題,奧氮平導致體重增加的風險較高,氯氮平和喹硫平導致體重增加的效應也顯著高於安慰劑;不顯著影響體重的藥物僅有嗎茚酮、魯拉西酮和齊拉西酮。對於泌乳素的影響方面,利培酮、氟哌啶醇、帕利哌酮和奧氮平與泌乳素升高相關,阿立哌唑、魯拉西酮不升高泌乳素。因此,既要療效好,又要不顯著影響體重,還要不影響泌乳素,能滿足以上三個要素的魯拉西酮確實讓人眼前一亮。該藥剛剛引進國內,還缺乏臨床實踐經驗,能否在中國兒童青少年患者身上取得滿意的效果尚拭目以待。

對於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即使是安全性較高的藥物也存在鎮靜作用,如阿立哌唑和喹硫平。錐體外系反應(EPS)方面,氟哌啶醇、洛沙平、利培酮和喹硫平誘發EPS的風險明顯高於安慰劑。

比較遺憾的是,涉及到氨磺必利的研究僅有一項,而且樣本量偏小,缺乏兩兩配對的Meta分析,因此不能全面瞭解氨磺必利在眾多藥物比較中的表現。

選好藥物之後,在治療過程中,家長要監督患兒每日定時、定量服藥,定期為孩子做好記錄,包括:症狀和行為的改變;不良反應;服藥依從性;身高體重;進食和睡眠情況;月經等。定期帶孩子就診,醫生會詳細記錄孩子的症狀變化、不良反應、生命體徵、血生化和催乳素水平、治療依從性等等;監測患兒的軀體健康和抗精神病藥物的療效,直至病情完全穩定。此後,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制定康復計劃。在康復期減藥一定要嚴格遵醫囑,萬萬不可自作主張。

臨床轉歸

兒童青少年患者的預後不如成人患者,治療應答率低以及治療結局不佳,精神殘疾和結局不良的發生率更高。5年隨訪顯示,多數患兒有中、重度的功能缺陷,80-90%有2次或更多次的復發,僅少數完全緩解。

已有研究表明,出院後鞏固服藥、家庭與社會的支援對於預防復發、促進迴歸社會起到積極作用。也有研究發現,影響預後的因素還包括關愛程度、首次住院療效、起病形式、病程和服藥時間等。

此外,認知行為治療能夠降低精神分裂症青少年自殺的機率;社交技能訓練能夠提高患兒的社交技能,有助於患兒迴歸學校和社會;家庭心理治療能夠促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發生改變,協調家庭關係,減少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衝突,教會患兒學會自我控制。

因此,應對患兒和家屬進行健康宣教,普及疾病知識,關注整體療程的依從性,綜合治療,合理選藥,儘可能消除症狀、改善社會功能,鼓勵長期維持治療,預防復發。為兒童青少年患者開展綜合干預手段潛在的獲益更大,更有助於患兒控制症狀,改善認知,提高技能,儘可能地融入社會。(終)

文獻索引:Krause, M。, et al。, Efficacy, acceptability, and tolerability of antipsychotics in children andadolesc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 network meta-analysis。 Eur Neuropsychopharmacol, 2018。 28(6): p。 659-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