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人人都嚼的薄荷葉,是唐朝版“口香糖”?

現代快報訊(見習記者 盧河燕)近日,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正在熱播,收視率一路飆升。劇中年代設為唐朝,裡面的人物,時不時就掏出薄荷葉嚼兩口,很多觀眾看後表示,“這難道就是古代‘口香糖’?”

《長安十二時辰》人人都嚼的薄荷葉,是唐朝版“口香糖”?

劇照

現代快報記者獲悉,薄荷葉氣味清涼,可以生吃或幹吃,能短時清新口氣,但不能大量食用。雖然唐朝人也吃薄荷,但專家表示,當時的“口香糖”應該是丁香更符合史實。

劇中人人嚼薄荷葉,網友稱:不要試

一個人無聊,嚼個薄荷葉解悶;初次見面,遞給別人薄荷葉;高強度工作時,用它提神…… 《長安十二時辰》中,空口吃薄荷葉的場景很多。按照電視劇呈現,劇中所食的薄荷葉顏色暗沉,且捲成一卷,不是新鮮的,而是幹薄荷葉卷。

《長安十二時辰》人人都嚼的薄荷葉,是唐朝版“口香糖”?

劇中的薄荷葉

薄荷葉是古代“口香糖”?有報道稱,原著作者馬伯庸曾澄清,“那是我瞎編的。”原來,馬伯庸想寫嚼檳榔,但是一轉念這個東西貌似一直沒有傳入中原,就編了個嚼薄荷葉吧。

雖然作者稱這一細節杜撰,但萬千網友好奇心卻管不住了。

《長安十二時辰》人人都嚼的薄荷葉,是唐朝版“口香糖”?

《長安十二時辰》人人都嚼的薄荷葉,是唐朝版“口香糖”?

網友評論

生吃、幹吃、油炸、涼拌……五花八門的吃後體驗讓人捧腹。“試了乾的,回甜,清涼的感覺沒有泡水明顯”“口感,薄荷的清涼感是最明顯的,入口舌尖一片清涼。但也談不上提神醒腦,也不刺激。……薄荷的清涼香氣能充斥口腔,但持久不行,口含一段時間之後,就只有酸的感覺了。對口氣大概沒啥幫助,吐出來之後還是覺得嘴巴里是中午吃飯的麵條的味兒……”更有人直言,“不要試!”

薄荷葉可以吃,但不能貪多

唐人究竟吃不吃薄荷葉?南京市園林和林業科學研究院高階工程師朱凱告訴記者,資料顯示,在唐代,薄荷葉大多作為一種蔬菜、調料,或者茶飲。比如當時的年糕裡,就有人放薄荷作為配料。唐朝官方編著了《新修本草》中,記載了薄荷的藥用價值。因此,劇中的“嚼薄荷葉”習慣,雖無史料實證,也不偏頗。

“而我們現在所說的薄荷,其實是包括留蘭香、美國薄荷、胡椒薄荷等多種薄荷屬植物的統稱,目前國內一共有十多種薄荷。一般在農田周圍、郊外田野邊有很多,家庭也可種植。薄荷喜歡陽光,多在南方生長,尤其是雲南。”朱凱說。

“薄荷可以吃,生吃新鮮葉片,或曬乾泡茶。不同地方根據各自習慣,用於烹飪料理。比如,雲南愛吃薄荷,作為火鍋涮菜,涼拌、油炸,吃法很多。”朱凱說,薄荷有一股清涼的氣味,它含有的薄荷醇確有清新口氣的效果,也是很多牙膏、口香糖、空氣清新劑的原材料之一,但不可大量食用。薄荷還可以驅蚊,可以提神醒腦,做成清涼油、薄荷腦。

古代“口香糖”或是丁香

尚無薄荷葉是古人“口香糖”的實證,一句“口銜丁香”,卻道出了古人去除口臭的妙招。

朱凱說,丁香是一味古老的中藥,有公丁香、母丁香之分,花蕾是公丁香,果實是母丁香,也稱“雞舌香”,都對口臭有效。如果說古人把丁香比喻成“口香糖”,比較合理。

據瞭解,丁香傳入中國大約在漢代,起初不叫“丁香”,而是叫“雞舌香”。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雞舌香與丁香同種,花實叢生,其中心最大者為雞舌,擊破有順理,而解為兩向,如雞舌,故名,乃是母丁香也。”

唐代徐堅等人編撰的《初學記·職官部》中,曾引述東漢學者應劭的《漢官儀》:“尚書郎含雞舌香,伏奏事,黃門郎對揖跪受,故稱尚書郎懷香握蘭,趨走丹墀。”尚書郎是皇帝身邊負責文書奏章的官員,要直面皇帝,奏事時口含雞舌香,以免燻到皇帝。唐代杜佑在《通典·職官》中解釋得很明白:“尚書郎口含雞舌香,以其奏事答對,欲使氣息芬芳也。”

北魏時期,雞舌香開始叫“丁香”。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寫道:“雞舌香,俗人以其似丁子,故為‘丁子香’也。”丁是釘的古字,形容它尚未完全綻開的乾燥花蕾的樣子,形似釘子。

因此,丁香大概是最早的口香糖了。而《長安十二時辰》裡的薄荷葉,如果換成丁香,便更合理了。

(圖片為電視劇截圖和網路截圖 編輯 周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