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消化·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硫唑嘌呤個體化給藥

全景消化·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硫唑嘌呤個體化給藥

為方便廣大消化科醫師及其相關人員及時獲取消化疾病領域的最新進展,“消化界”特別推出“全景消化”系列欄目,定期追蹤國際期刊所報道的臨床和基礎研究,促進同道間的學習交流,助您5分鐘瞭解行業最新動態和資訊。

本期為大家帶來有關肝病的研究進展

本期作者:心想事陳

代謝性肝病

大型佇列研究提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患癌風險大大增加

Hepatology

IF:14。679

既往研究發現,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與肝細胞肝癌(HCC)和肝外癌的發病率增加有關。Tracey G Simon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基於人群的大型佇列研究,納入瑞典1966年~2016年期間所有具有NAFLD組織學定義的成年人(N=8892)。NAFLD的定義來自於提交給瑞典所有28個病理中心的前瞻性肝組織病理學記錄,分為單純脂肪變性、非纖維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非肝硬化纖維化和肝硬化。研究者按年齡、性別等為每名NAFLD患者匹配了≤5例無NAFLD的普通人群對照(N=39907)。使用Cox比例風險模型計算多變數調整風險比(aHRs)和95%置信區間(CIs)。

在13。8年的中位隨訪時間裡,NAFLD患者中有1691例發生腫瘤、對照組中6733例發生腫瘤。與對照組相比,NAFLD患者的總體癌症發病率顯著增加,肝細胞癌(HCC)佔主要。HCC的發病率在單純脂肪變性、非纖維化性NASH、肝纖維化和肝硬化中均呈上升趨勢(P

與普通人群相比,活檢證實的NAFLD患者其癌症發病率顯著增加(主要是HCC),而肝外癌症佔比較少。雖然肝硬化患者HCC風險最高,但在肝纖維化以及合併有糖尿病的患者中也存在較高的腫瘤發生風險。

圖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不同病理階段人群的腫瘤累計發生率

A。 所有腫瘤的累計發生率;B。 肝細胞癌的累計發生率(Hepatology, 2021 Apr 3。 doi: 10。1002/hep。31845。)

自身免疫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療:基於藥物代謝物水平的硫唑嘌呤個體化給藥

Journal of hepatology

IF:20。582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通常接受硫嘌呤(如硫唑嘌呤/AZA或巰基嘌呤/MP)維持治療。硫唑嘌呤(AZA)代謝基因的多型性可導致鳥嘌呤核苷酸(TGN)和6-甲基巰基嘌呤(MMP)變異,從而引起藥物不良反應(ADR)。有研究證明鳥嘌呤核苷酸(TGN)治療劑量(225~450 pmol/8×108紅細胞)能最佳化炎症性腸病(IBD)療效。因此Lena S Candels等研究者透過比較基於體重的標準給藥方法和聯合藥物代謝產物監測的給藥方法,以評估硫唑嘌呤個體化給藥在AIH治療中的優勢。

該病例對照研究納入214例AIH患者並將其分成兩組:一組根據血液中分解產物的檢測結果調整藥物用量,而另一組基於體重給予藥物劑量。結果顯示,在6個月的隨訪中,接受代謝物監測的AIH患者其生化反應(轉氨酶和IgG/球蛋白水平)維持情況優於按體重給藥者(77% vs。 60%,P=0。008)。在TGN治療範圍內(225~450 pmol/8×108紅細胞),出現生化反應的患者明顯高於未達到或無生化反應的患者(40% vs。 13%,PPP=0。589),且不良反應較少(86% vs。 44%,P=0。0002)。

該研究提示基於代謝物水平的個體化用藥策略可以最佳化AIH患者的治療方案,在維持生化反應的同時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從而改善疾病的治療效果。

全景消化·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硫唑嘌呤個體化給藥

圖2 評估基於標準體重給藥 vs。 基於標準體重給藥聯合藥物代謝產物監測調整藥物用量在硫唑嘌呤治療AIH中的療效。結果發現,接受基於藥物代謝物水平的硫唑嘌呤個體化給藥的患者在6個月更容易實現血液生化指標的應答、病情更穩定、不良反應更少。

引用文獻

Candels L S, Rahim M N, Shah S, et al。 Towards personalised medicine in autoimmune hepatitis: Measurement of thiopurine metabolites results in higher biochemical response rates compared to standard weight-based dosing of thiopurine therapy。 J Hepatol, 2021 Apr 16; S0168-8278(21)00227-0。 doi: 10。1016/j。jhep。2021。03。023。

原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8827821002270?via%3Dihub#!

病毒性肝炎

圍產期抗病毒治療可有效阻止乙肝病毒的母嬰傳播,且不增加產婦和嬰兒的不良反應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IF:24。446

現階段新生兒免疫預防可阻斷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母嬰傳播(MTCT),但具有較高母嬰傳播風險的HBV孕婦仍需要圍產期抗病毒預防治療。發表在Lancet Infect Dis的一項薈萃分析探究了圍產期抗病毒預防治療的效果和安全性。該研究對PubMed、Embase、Scopus、CNKI和萬方資料庫上發表的相關臨床對照試驗進行了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共129項研究被納入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薈萃分析中比較了替諾福韋200mg、拉米夫定100~150mg和替比夫定600mg的效果和安全性。隨機對照試驗結果中合併的OR值相近,替諾福韋富馬酸替諾福韋酯為0。10(95%CI: 0。03~0。35),拉米夫定為0。16(0。10~0。26)和替比夫定為0。14(0。09~0。21)。非隨機研究中合併的OR值也相近,替諾福韋的OR為0。17(0。10~0。29),拉米夫定為0。17(0。12~0。24),替比夫定為0。09(0。06~0。12)。另外,該研究也發現,

圍產期進行抗病毒預防治療不會增加嬰兒或產婦的不良反應

圍產期抗病毒預防治療在降低HBV的母嬰傳播風險方面非常有效。我們的發現支援2020年WHO的建議,即在妊娠期給予抗病毒藥,以預防HBV的母嬰傳播。

乙肝核心相關抗原檢測新技術:iTACT-HBcrAg

Journal of hepatology

IF:20。582

為評估一項全自動的新型、高靈敏度的乙肝核心相關抗原檢測技術(iTACT-HBcrAg)在監測慢性乙肝(CHB)和早期檢測乙肝病毒(HBV)再啟用中的臨床應用,日本研究人員將iTACT-HBcrAg與其他HBV標誌物的臨床效能進行比較。首先,研究人員使用iTACT-HBcrAg和常規乙肝核心抗原試驗(G-HBcrAg)檢測161名HBeAg陰性慢性乙肝患者(持續未檢測到HBV DNA)的系列血清。第二,採用iTACT-HBcrAg和超敏乙肝表面抗原(HBsAg)免疫複合物轉移-化學發光酶免疫分析法(ICT-CLEIA)檢測13名HBV再啟用患者的系列血清,以比較HBV DNA檢測水平;第三,對HBV再啟用前後獲得的血清進行OptiPrep密度梯度離心分析,以確定iTACT-HBcrAg檢測到的各種HBcrAg成分。

結果顯示,iTACT-HBcrAg檢測(2。1 Log U/ml)的敏感性是G-HBcrAg (2。8 Log U/ml)的10倍左右。97。5%(157/161)的CHB患者血清中檢測到HBcrAg,其中75。2%的患者(121/161)血清中HBcrAg≥2。8 Log U/ml,22。4%的患者(36/161)血清中HBcrAg為2。1~2。8 Log U/ml,而使用G-HBcrAg無法檢測到。在13例HBV再啟用患者中,分別有9例和2例患者在HBV DNA(+)前和HBV DNA(+)時,經iTACT-HBcrAg檢測呈HBcrAg(+);在ICT-CLEIA檢測HBsAg(+)前和HBsAg(+)時,分別有7例和4例患者經iTACT-HBcrAg檢測為HBcrAg(+)。在HBV重新啟用前,使用iTACT-HBcrAg檢測到的HBcrAg被包含在空顆粒(22 KDa前核心蛋白)中。

因此研究人員得出結論,

iTACT-HBcrAg可以更好地監測HBeAg陰性患者抗HBV治療的反應,並且早期檢測和發現HBV再啟用,有望成為乙肝患者疾病進展和治療反應的常規標誌物

男同人群中丙肝病毒感染的患病率因地而異,合併HIV感染者丙肝感染風險增加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IF:14。789

世界衛生組織已制定了2030年前完全消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目標。發表在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的一項薈萃分析對全球男同性戀者(MSM)的HCV發病率進行了系統回顧,以期為公共衛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該研究對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在MEDLINE或Embase上發表的相關研究進行了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共194項研究被納入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在全球範圍內,MSM中HCV患病率為3。4%(95%CI:2。8~4。0;I=98。0%),非洲MSM的患病率最高(5。8%,2。5~10。4)和其次是東南亞(5。0%,0。0~16。6)。在全球範圍內,在HIV陰性MSM中HCV患病率為1。5%(1。0~2。1),在HIV陽性MSM中HCV患病率為6。3%(5。3~7。5)。曾經吸食毒品(30。2%,22。0~39。0)或目前吸食毒品(45。6%,21。6~70。7)的MSM中HCV患病率顯著高於未曾吸食毒品的MSM(2。7%,2。0~3。6)。

HIV陽性MSM患HCV的風險大大增加。HIV陰性MSM的HCV患病率比HIV陽性MSM的患病率低。MSM中的HCV負擔因地區而異,這可能與吸食毒品有關。

妊娠期也應篩查HCV感染,陽性者需給予直接抗病毒治療

Hepatology

IF:14。679

近年來由於注射藥物和阿片類藥物的廣泛使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有所增加。與此同時,直接抗病毒藥物(DAAs)的出現以及治療方案的推廣使治癒HCV成為可能。HCV篩查應針對所有成年人(包括孕婦),許多國家同意將廣泛使用DAA作為實現消滅HCV感染的一項策略。然而,幾乎所有的孕婦都被排除在HCV臨床研究和治療方案之外。

研究人員對妊娠期使用DAAs治療HCV感染的文獻進行了系統回顧,發現只有一項介入研究評估了索非布韋/雷迪帕韋在8名孕婦中的療效。由於缺乏對這一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的相關研究,該研究透過評估目前HCV研究/治療現狀並分析有關倫理問題,提出妊娠期可能是抗HCV治療的適當時機,在產前對孕婦跟進隨訪,鼓勵治療並提供相應的醫療監測。

對孕婦進行抗HCV治療可能有助於減少圍產期HCV傳播以及分娩後護理需求的過渡。毫無根據地將孕婦排除在外使得她們及其後代無法獲得潛在的健康益處。鑑於有關DAA安全性的資料不斷增加,以及促進HCV全面根除的全球性努力,研究人員提出了妊娠期推進HCV根除的研究和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