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明顯異常卻導致抗凝血酶降低?究竟為何……

某患者,女,71歲,診斷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該患者於2021年4月9日上午10:51進行凝血全項檢測,結果顯示該患者PT、APTT稍有延長,Fbg降低,其中抗凝血酶Ⅲ(AT-Ⅲ)顯著降低,其他檢測專案未見異常(如圖一)。

案例經過

患者兩天前的凝血結果完全正常,如果該結果反映的是患者的真實狀態,該患者體內AT-Ⅲ活性降低,臨床上若使用肝素,也幾乎達不到抗凝效果。於是我們再次檢查了患者樣本及儀器狀態、檢測過程等可能影響檢測結果的因素,確認均無異常。

患者本身處於血栓前或血栓狀態導致了AT-Ⅲ顯著降低嗎?還是臨床上使用了肝素進行治療,導致AT-Ⅲ消耗過多?

綜合其他檢測結果分析,並不能完全證實我們的猜想,為了解除疑惑,我們聯絡大夫諮詢相關情況,大夫敘述了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相關資訊幫助我們排除了以上各種猜想,並告知我們患者並無明顯異常。

我們又聯絡護士向其確認標本採集過程是否順利,在交談中我們得知,是在患者輸液一側進行的標本採集:

同側抽血

!!!我們建議護士重新抽血進行檢測,我們發現PT、APTT等恢復正常,AT-Ⅲ活性相對升高。

案例分析及啟示

常規凝血四項僅能用於出血性疾病的篩查,而對於高凝狀態的患者而言,凝血四項往往是正常的,如果結合AT-Ⅲ檢測,一旦四項正常,而AT-III降低,這樣的患者發生血栓的風險就會加大,尤其是加上手術創傷等其它刺激因素,風險進一步加大,最終可導致血栓發生,需要臨床醫生及早發現並預防處理。

因此,作為檢驗醫師,及時為臨床醫生提供一份準確無誤的檢驗報告就顯得格外重要。正如本案例,透過AT-Ⅲ的檢驗結果及時發現問題,從而積極有效地與臨床溝通,最終找到原因:同側抽血致使患者樣本被稀釋,導致AT-Ⅲ活性顯著降低,PT、APTT延長,有效避免了臨床對患者產生錯誤的判斷和診療。

需要注意的是,PT、APTT、TT等指標變化不如AT-Ⅲ變化顯著,原因是

PT、APTT、TT等指標是體內凝血因子水平正常與否的綜合體現,而凝血因子活性在30%左右便能夠使APTT結果正常。

因此,檢測結果中AT-Ⅲ活性受同側抽血的稀釋作用影響更加明顯。

AT-Ⅲ的抗凝作用

1.AT-Ⅲ

:由肝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分泌的一種相對分子質量約58。2kD的糖蛋白,是一種絲氨酸蛋白酶的抑制物,屬於α2球蛋白,其生理半衰期為17。5~26。5小時,它是血漿中重要的生理性抗凝因子,其作用約佔抗凝系統總活性的70%~80%,可以中和凝血途徑中的絲氨酸蛋白酶,如凝血酶、凝血因子Ⅸa、Ⅹa、Ⅺa、Ⅻa等。

2.AT-Ⅲ的抗凝機制

:肝素可誘導抗凝血酶發生構象改變,使其更易與凝血酶結合,與肝素的結合使AT的抗凝作用增加數千倍。肝素與AT結合後,使AT與凝血酶迅速且穩定結合。肝素-AT-凝血酶複合物形成後,肝素從複合物上解離,再次與另一分子AT結合而被反覆利用。AT-凝血酶複合物在網狀內皮系統清除。抑制凝血酶活性的作用大小與肝素分子長度有關。

3.AT-Ⅲ監測肝素的治療

:AT-Ⅲ是肝素抗凝血過程的必需物質,當AT活性降低時,肝素的抗凝活性明顯降低或失去活性,所以在肝素的治療監測中,必須瞭解AT-Ⅲ活性的水平(圖三)。

無明顯異常卻導致抗凝血酶降低?究竟為何……

AT-Ⅲ檢測的臨床意義

1.遺傳性AT-Ⅲ缺乏

: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主要表現為AT活性下降到50%以下,對肝素的親和力可降低,對絲氨酸蛋白酶的滅活能力減弱,表現為患者在術後、創傷或產後發生血栓。

2.獲得性AT-Ⅲ缺乏

:詳見圖四。

無明顯異常卻導致抗凝血酶降低?究竟為何……

AT-Ⅲ的臨床應用

1.易栓症的診斷

:易栓症是機體存在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纖溶蛋白等遺傳性或獲得性缺陷而具有血栓形成傾向的一類疾病,AT-Ⅲ檢測可有助於易栓症的診斷。

2.肝素抗凝治療前後AT-Ⅲ水平評估

:當應用肝素治療時,體內AT活性降低,單純應用肝素治療,其療效受到明顯影響。

3.血栓及血栓前狀態風險性及預後評估

:AT-Ⅲ活性降低,提示病情嚴重性增加,預後較差,可以作為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診斷和預防的依據。

4.DIC的病程監測、肝腎疾病療效判斷

:AT-Ⅲ是診斷DIC的一項敏感指標,且可作為動態觀察DIC演變過程的一項敏感指標;AT-Ⅲ亦可以反映肝功能受損的程度,可作為判斷肝臟病變嚴重程度的監測指標。腎病綜合徵患者血漿AT 水平降低,與其病理型別具有相關性。

編輯:okay 審校:小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