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氣功 易筋經中醫學理論闡釋

健身氣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脫胎於當時的文化背景。從歷史淵源來看,健身氣功是基於古人對人體生命的認知和把握,是在古代人體生命觀的基礎上對人體生命活動的調控和鍛鍊。因而在健身氣功功法動作編排上、在習練時一招一式的技巧上,既體現遵循了運動生理學,也反映了中醫對人體生命的認識。因此,對健身氣功功理和功法的闡述、對健身效應的闡釋都必不可少地涉及到中醫學理論。

預備式

預備式是練習健身氣功 易筋經功法的重要準備過程,它透過“調身”“調息”“調心”,使習練者可以很快進入到練功的狀態。

其姿勢為兩腳併攏站立,兩手自然垂於體側;下頦微收,百會虛領,唇齒合攏,舌自然平貼於上顎;目視前方。要求全身放鬆,身體中正,呼吸自然,目光內含,心平氣和。

兩腳併攏,可以使腎經和陰蹺脈緊密結合,對培補腎氣有特殊作用,並且下肢併攏,兩手自然垂於體側,使周身氣機容易形成一個整體。

百會虛領,配合下頦微收使頭部得以中正,同時因百會的虛領,頸椎自然鬆開而有上拔之意,督脈之氣隨之上升;而下頦微收,同時要求使任脈之氣自然下降。舌抵上顎,俗稱“搭鵲橋”,有利於任督二脈連線而促使氣機的升降。

目光內含,使神不外馳,心氣平和,從而達到人體形氣神三位一體的狀態。

健身氣功 易筋經中醫學理論闡釋

第一式 韋陀獻杵第一勢

這一式由預備式的靜,開始過渡到動。兩腳分開成自然開立姿勢,以啟動氣機的條暢執行。這時四肢均衡自然,則氣血執行流而不滯,有利於經脈之氣暢達於四肢。

兩手臂前抬平舉屈肘回收,同時松肩虛腋,可以調動人體的手三陽三陰之經氣的流動,使手部氣血通暢。腋下有脾之大絡——大包穴。松肩虛腋,可以有效的放鬆此穴位,從而對全身之絡脈起到調節作用,有利經氣的流通。

兩掌合於胸前,與膻中穴同高。中醫認為膻中是人體八會穴之一,為人體之氣會。具有理氣安神之功效。掌合十於胸前,可起到氣定神斂、均衡身體左右氣機的作用。

第二式 韋陀獻杵第二勢

本式透過對上肢伸展及雙掌的外撐,進一步對手三陰三陽經脈進行梳理。透過擴充套件胸部,暢通心肺之氣,改善呼吸功能加強氣血執行。

中醫認為,心主血脈,心有所主,輸血於脈,血液充盈,血行正常,則面色紅潤光澤,脈象和緩有力,胸部舒暢。因此,此勢對於心胸部位的病變,以血流受阻、氣滯血瘀為主導致的心前區憋悶等,具有很好的效果。

肺主氣司呼吸,《素問 五臟生成》有云:“諸氣者,皆屬於肺。”肺不僅僅呼吸自然界的清氣,同時還主一身之氣,參與宗氣的生成,並調節著全身氣機的升降出入。而且肺還朝百脈,對於血液的執行以及血液的敷布具有推動作用。因此,舒展擴拉胸部,有利於胸部肺的鍛鍊,從而加強肺的生理功能,有效地緩解胸悶、心悸等症狀。

由於四肢手足為經絡的起始或末端,本式中兩掌外撐要求立在掌根,坐腕立掌時要求腳趾抓地,其機理在於全面調動十二經絡之經氣。

第三式 韋陀獻杵第三勢

本式透過下肢接踵和上肢撐舉的動作導引,可調理三焦之氣。“三焦”是中醫的一個術語,其義有二:

一是指六腑之三焦,是分佈於胸腹中的一個大腑。因其不與五臟相匹配,又稱“孤腑”,其中空有腔。《類經 藏象論》雲:“然於十二髒之中,唯三焦獨大,諸髒無以匹者,故名曰是孤之府也。蓋即臟腑之外,軀體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府也。”《難經 六十六難》又云:“三焦者,元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髒六腑。”三焦通行元氣,執行水液。氣的升降出入,津液的輸布與排洩,都有賴於三焦的通暢。三焦出於腎系,上聯於肺,屬於表裡之間。上下之機莫不由三焦升降;表裡之氣莫不由三焦出入。三焦與腠理相同,其執行的元氣與津液向外流入腠理,濡潤肌膚,保持著人體與外界氣體的交換。

二是就單純的部位而言,上焦指橫膈以上,包括胸、頭、上肢及心肺等。中焦指橫膈以下,臍以上,包括上腹、脾胃、肝膽等。下焦指臍以下,包括下腹、腎、膀胱、小腸、大腸等。

此處對於三焦的理解應兼而有之,習練者透過雙手的上撐,前腳掌支撐,力達於四肢,既可以牽引少陽三焦經絡之氣,又對三焦的膜腔進行伸拉運動,以發動少陽之氣,促進氣血的執行。與此同時對於其相應的臟腑透過抻拉進行“按摩”,以激發五臟之氣,增強臟腑功能。

由於人體的上下四肢,分別有手足三陰三陽經分佈,軀幹除前後有足三陰三陽經外上有任督二脈循行,力達於四肢,使經氣執行周身,對人體的十四經及相關的絡脈、經筋、皮部,也進行很好的調整。

動作當中意想透過“天門”觀注兩掌,使神與形合,全身上下氣機一體。

健身氣功 易筋經中醫學理論闡釋

第四式 摘星換鬥勢

本式腰部和手臂的轉動較多,透過陽掌轉換陰掌(掌心向下)的動作與腰轉協調配合,可以使腰部得到充分的鍛鍊。

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外府,腎乃先天之本,是儲藏先天之精和先天之氣的地方,對於人的生長和生殖發育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勢透過腰部的轉動及形體導引,同時運用意識,神注莊中,目視掌心,意存腰間命門,照顧上下,將發動的真氣收斂,下沉腰間兩腎及命門,可以激發和振奮陽氣,以達到強腰健腎之功效。

本式動作要求轉身以腰帶肩,以肩帶臂,力發命門,引動真氣。古人說:“力發於足,主宰於腰,形於四肢”,腰部能放鬆,可使氣血流通,從而保證主宰一身活動的職能。

第五式 倒拽九牛尾勢

本式在對腰的扭動的同時,還帶動肩胛部活動,充分地刺激了背部足太陽經脈上的多個臟腑的腧穴,以及夾脊等經外奇穴。夾脊穴是人體背部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兩側、後正中線旁開0。5寸的穴位,左右各17穴,共34穴。其治療範圍廣泛,上胸部穴位治療心肺疾病;下胸部穴位治療脾胃肝膽疾病;腰部穴位治療腰腹及下肢疾病。此節功法對於夾脊穴的刺激,可以有力地刺激夾脊等多個穴位,因而本節功法治療廣泛,對於人體的臟腑具有很好的調節作用。總體來看,其對於上部的胸部活動幅度較大,因此還可以有力刺激肺俞、心俞等上部腧穴,對於心肺具有較好的調練作用,治療心肺疾患療效較佳。

此外,此勢功法透過四肢上下協調活動,以腰帶肩,以肩帶臂,力貫雙膀,透過旋轉抻拉,牽引筋膜、筋經,進而引動經絡氣機,調整臟腑機能。

健身氣功 易筋經中醫學理論闡釋

第六式 出爪亮翅勢

本式透過伸臂推掌、屈臂收掌、展肩擴胸的一系列導引動作,以暢通胸肺之氣,增強肺臟功能。中醫認為肺具有主氣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素問 六節藏象論》也雲:“肺者,氣之本。”肺主全身之氣,透過肺的呼吸運動,可以引導全身氣機的開合出入。雲門、中府兩穴為肺經之要穴,位於胸部,緊鄰於肺。本式透過推掌展臂,反覆啟閉雲門、中府等穴,以宣暢肺氣,促進外界自然之氣與人體真氣在胸中交匯融合,並引導全身氣機的開合出入。此外中府穴為中氣所聚,又為肺之募穴,藏氣結聚之處,肺、脾、胃合氣於此穴,因此透過本式的鍛鍊,也使得內外之氣得以很好的溝通。

本式中出掌和收掌動作的意念活動,要求推掌時先輕如推窗,後如排山;收掌時如海水還潮,其意在於透過意識導引,形與神合,引導全身氣機的開合出入。並且推掌時自然呼氣,收掌時自然吸氣,其意亦在於此。而出掌時的荷葉掌,五指伸直張開,收掌於雲門時的柳葉掌,五指伸直併攏,都為導引氣機開合有效方法。

第七式 九鬼拔馬刀勢

本式對於身體的扭曲伸展較多,對背部拉抽和扭轉幅度也較大,因而鍛鍊部位較為廣泛,尤其是對脊柱伸拉鍛鍊。在背部脊柱兩側的足太陽膀胱經上,分佈了五臟六腑的背俞穴。背俞穴全部分佈於背部足太陽經第一側線上,即後正中線(督脈)旁開1。5 寸處。各臟腑的背俞穴與相應的臟腑位置基本對應,如肺俞、心俞、脾俞、腎俞五個背俞穴所處位置的或上或下,即與相關內臟的所在部位是對應的。如肺在五臟中位置最高,故肺俞穴在五臟背俞穴中亦位居最高,腎的位置最低,故腎俞的位置也相應最低。背俞穴,乃五臟六腑之精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是調節臟腑功能、振奮人體正氣之要穴。

本式透過身體的扭曲、伸展等運動,尤其是透過背俞穴,調動臟腑氣機,引導全身真氣開、合、啟、閉,使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協調有序,氣機升降和暢。上一式著重於氣機的開合出入,本式及下一式(三盤落地勢)則注重氣機的升降。

本式功法對於脖頸的扭轉以及對背部的扭伸,還有力地刺激了玉枕關、夾脊關等重要穴位,有助於督脈氣機的通暢。

第八式 三盤落地勢

本式動作對於下肢的活動力比較大,同時要求上肢也相應的予以配合,隨著身體的升降,調整體內氣機的活動。

中醫認為,氣的運動形式可歸納為升、降、出、入四種基本形式。氣機的升降出入對於人體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人體的先天之氣、水谷之氣以及吸入自然界的清氣,都必須經過升降出入才能散佈全身,發揮其生理功能,人體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也必須依靠氣的運動才能完成。《素問 六微旨大論》雲:“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可見其對於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性。此節功法三起三落,逐步加大下蹲力度,使臟腑之氣機調和,升其所升,降其所降,使心肺之氣降,使肝腎之氣升,脾胃之氣樞轉有權,從而使心腎相交,肝肺氣機通達,脾胃升降穩固,達到相互之間的平衡,增強體質。

此勢功法不僅調節體內氣機,在動作起落過程中,達到呼吸勻稱,撥出濁氣,吸取自然之清氣,吐故納新,完成與自然界的氣體交換,從而增強人體的生理活動。

此節功法充分運用四肢力量,下蹲時兩掌如負重物,起身時如託千斤,有增加內氣之功。中醫認為脾主四肢,透過對四肢的鍛鍊,可以增強脾臟功能。另外,本式動作下蹲時配合口吐“嗨”音,透過音聲引導氣,使氣機下潛丹田。

健身氣功 易筋經中醫學理論闡釋

第九式 青龍探爪勢

本式名稱中的“青龍”,在中國古代的四方神之中,位居東方。中醫認為,肝在五行之中屬木,在方位上合於東方,在色則合於青色,因此本式動作主要是針對肝臟而設。

中醫認為,肝主疏洩而藏血,為剛髒,為將軍之官,有剛勁之性,喜條達舒暢而惡抑鬱。本式功法根據肝臟的生理特點,透過轉身、左右探爪及身體的前屈,可使人體的兩肋交替鬆緊開合。從中醫經絡角度來看,足厥陰肝經分佈於脅肋。透過對兩脅肋的鍛鍊,可以起到疏肝理氣、條暢情志之功效。

從肝臟與形體的關係來看,中醫認為肝在體為筋。本式動作中的左右探爪,使人體之筋得到充分的拉伸,有利於對肝經的鍛鍊,增強其生理功能。動作中要求目隨“爪”走,意存“爪”心,是使神注莊中,氣隨莊動,引導肝氣舒展流通。

本式動作中兩手握固,拳輪貼於章門穴,可以起到借肝氣舒展脾土的功效。章門穴為肝經之穴,為八會穴之髒會,亦為脾之募穴,為脾之精氣結聚之處。由於“五臟稟於脾”,脾為後天之本,為精、氣、血、津液化生之源。故本式展轉身軀,左右探爪後收拳於章門,乃藉助肝氣的疏洩調達而運化脾土,強化脾胃氣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功能。

第十式 臥虎撲食勢

本式動作活動力度較大,四肢、軀幹、腰背、頭頸都要求有相應的協調運動。此勢仿照老虎撲食之狀,既仿其形,又含其神。從中醫經絡學說的角度來講,其俯身腰背部反拱的動作,對於人體的任脈具有極好的抻拉鍛鍊效用。任脈屬於奇經八脈之一,起始於胞中,下出會陰,延胸腹中線至咽,從面頰分行於目眶下。任脈為陰脈之海,統領全身陰經之氣。此勢功法透過虎撲之勢,身體的後仰,胸腹的伸展,讓任脈得以舒展和調養,進而調和手足三陰經之經氣。

從臟腑的角度來講,此勢功法既有弓腰背,又有伸胸腹的動作,因而對於五臟六腑都具有較好的按摩作用,具有從整體上調整臟腑功能的特點。並且本式的“撲食”動作要求以“虎爪”著地,順勢逐步塌腰、挺胸、抬頭、瞪目以體現虎之神威,以激發肝氣的調達,透過肝氣疏洩全身氣機。本式功法對腰部鍛鍊強度較大,具有強健腰腎之功效,同時改善腰腿肌肉活動功能,起到強壯腰腿的作用。

第十一式 打躬勢

本式動作以體前屈和後展動作為多,體前屈時,脊柱自頸向前拔伸捲曲如勾;後展時,從尾椎向上逐節伸展。因此本節功法對於脊柱具有很好的鍛鍊作用。中醫認為,脊柱是督脈的主要循行路線。督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經尾閭沿脊柱上行,至頸後風池穴進入腦內,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頂、前額、鼻至齦交穴止。督脈總督一身陽經之氣,對全身陽經的氣血起到調節作用,故稱之為“陽脈之海”。本式功法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立足於對脊柱的鍛鍊而達到疏通督脈的作用,脊柱督脈通達,可使全身經氣發動,陽氣充足,精力充沛,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良好功效。

此節功法俯腰、體前屈的動作還有力地拉伸了足太陽經脈,有利於疏通背部及下肢的經氣,對於各種臟腑疾病和下肢疾患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此節的俯身運動,對於腹部具有良好的擠壓按摩作用,可增強脾胃功能,防治消化系統疾病。此節還強化了腰部的鍛鍊,起到強壯腰肌,固腎強精的作用。其“鳴天鼓”的動作對於腦後頸部穴位進行刺激,具有醒腦、聰耳、消除大腦疲勞的功效。

第十二式 掉尾勢

本式功法著重於腰部命門及尾閭的鍛鍊,使透過前面各勢運動展開的全身氣機收歸丹田。本式動作透過軀體前屈塌腰,以命門向小腹內丹田擠壓,引氣歸丹田;透過抬頭、掉尾的左右擺動,調整任督二脈;目視尾閭,頭尾相應,導引全身氣機歸於丹田,從而起到培本固元的作用。因於任督二脈之氣充足,全身之氣也因之而充盈流暢,使得練功後全身舒泰。

收勢

收勢的目的在於把透過練功激盪起來的氣機收歸體內。收勢動作舒緩,透過上肢的上抱下引動作,使氣迴歸於小腹丹田內。第一、第二次雙手捧氣導引下行至腹部後,以意念繼續引導下行,經腳心湧泉穴入地,其目的在於平衡全身氣機,最後一次捧氣導引下行則意念隨雙手下引至腹部丹田,在此意守片刻,使氣歸丹田,全身松靜,氣定神寧,便可結束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