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後康復,讓患者也能“動”起來

隨著生活節奏的增快,越來越多的人因外傷導致骨關節損傷,接受手術治療,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術後大部分患者回家靜養,然而手術的結束就意味著治療的結束麼?靜養真的能完全恢復麼?

術後康復,讓患者也能“動”起來

我國康復醫療發展較晚,骨科康復目前並不普及,很多患者因沒有得到正確科學的骨科康復治療,出現疼痛、肌萎縮、跛行等,在嚴重者出現殘疾,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對家庭和社會造成負擔。

專業的骨科康復顯得越來越重要且迫切,創傷後骨關節康復分為術前康復及術後康復,按康復的場所分為院內康復及家庭康復。患者入院後手術前的康復為術前康復,目前一般由手術醫師完成,術後康復顧名思義則為手術後的康復,目前一般在術後2周開始。若條件允許建議術後第一天及康復介入,儘早恢復功能;現在骨科術後患者大部分未經過系統科學的院內康復直接過度到家庭康復,無正確、科學的康復理念指導,出現一些諸如肢體腫脹、疼痛、發熱等問題,嚴重者出現骨化性肌炎、關節攣縮僵硬、骨折移位、再發骨折等情況。

術後康復,讓患者也能“動”起來

手術解決結構性問題,而康復解決功能性問題。骨科康復不是簡單的“掰腿掰胳膊”。而是建立在詳細而系統康復評估基礎上,根據患者病情,制定最合理的康復治療方案,透過各種醫學方法,在最短時間內,最大限度的恢復患者生理、心理、職業、學習和生活能力。創傷後骨關節康復的不僅僅是恢復關節角度,還要恢復肢體力量,平衡能力,本體感覺,正常步態等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

關節角度

關節角度的恢復創傷後骨關節康復恢復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恢復正常的關節角度,應在詳細評估後,針對性的進行康復治療及指導,應在無痛條件下進行,逐步恢復主動的、靈活自如的關節活動,而非被動的關節活動度,在整個過程中避免暴力關節功能鍛鍊,防止形成異位骨化、骨折移位、其他部位骨折等併發症的發生。

術後康復,讓患者也能“動”起來

肌肉力量

肌肉失用性萎縮是制動後前2-3周關節活動受限的主要因素,肌肉萎縮程度與制動時間成正比。隨著制動時間的延長,肌肉,韌帶的質量都在下降,在制動一個月以後,肌肉力量下降40%-80%。肌力的恢復是關節角度、本體感覺、平衡能力及步態等恢復的基礎,因此肌肉力量訓練應貫穿整個康復過程中,創傷入院後肌力訓練介入,指導相關肌肉的等長收縮,相鄰關節的主動功能活動;術後應早期應在保證創傷組織安全情況下進行肌力訓練,隨著病情恢復,逐漸增加肌力訓練強度及時長,逐漸恢復肌肉的維度及力量。

術後康復,讓患者也能“動”起來

本體感覺

骨科康復中本體感覺主要是指肌肉、肌腱、韌帶及關節的位置感覺、運動感覺、負重感覺。肌肉及肌腱內部含有大量本體感覺感受器,因此肌肉力量的恢復有助於本體感覺的恢復;在保證損傷組織安全前提下,本體感覺訓由治療師指導輔助完成,可透過治療師牽拉輔助,器械輔助精準定位訓練,抗阻訓練,互動加強訓練等。隨著病情恢復,逐漸增加負重訓練,透過各種方法啟用本體感覺感受器,恢復關節本體感覺功能。

術後康復,讓患者也能“動”起來

術後康復,讓患者也能“動”起來

平衡能力

下肢創傷後康復過程中,康復後期要恢復肢體的控制及協調能力,重心轉移等功能,肌力的恢復有助於平衡能力的恢復,在醫師或治療師指導下單腿站立睜眼閉眼訓練、單腿站立多方位平衡功能訓練,單腿站立擺腿訓練、不穩定平面的單腿站立訓練、單腿下蹲訓練、單腿觸腳平衡訓練、重心轉移訓練、不穩定平面重心轉移訓練訓等,進行平衡能力訓練前充分啟用下肢肌肉,佩戴護膝等,避免造成再次損傷。

術後康復,讓患者也能“動”起來

步態訓練

創傷後骨關節的康復中後期,進行步態分析後進行步態訓練。步態訓練是以上所有康復訓練的綜合訓練,一般在關節角度、肌肉力量、本體感覺、平衡能力恢復後,透過醫師及治療師進行心理疏導,減輕恐懼心理,步態將逐步恢復正常。為避免不正確姿勢導致代償,在患者下地活動早期建議患者拄雙柺活動,平衡槓內雙手支撐訓練。

術後康復,讓患者也能“動”起來

以上康復訓練專案在整個康復過程中不是單獨進行的,是重疊交叉的,相互促進影響,肌肉力量的訓練是所有康復訓練的基礎。在康復過程中要遵循無痛原則,避免暴力訓練,定期評估,樹立正確科學的康復理念。骨關節創傷後術後早期康復治療,可在短時間內恢復關節功能,因此早期康復介入可快速回歸正常工作生活,減輕家庭經濟壓力及患者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