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抑鬱症,還有哪些病需要去精神科就診?

除了抑鬱症,還有哪些病需要去精神科就診?

《柳葉刀》雜誌曾發表了北京回龍觀醫院流行病學研究中心主任費立鵬對我國4省精神障礙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

結果顯示,精神障礙患病率高達17。5%,抑鬱症的患病率為6。1%,據此推算,中國的抑鬱症患者已經達到9000萬。

但精神科除了抑鬱症之外,還有這些常見疾病。

1。 焦慮障礙

焦慮障礙,是以焦慮為主要特徵的神經症。

表現為沒有事實根據也無明確客觀物件和具體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不安的心情,還有植物神經症狀和肌肉緊張,以及運動性不安。本症分為驚恐障礙和廣泛性焦慮兩種形式。

病例分享:

琪琪,女,16歲,在某三級甲等醫院診斷為廣泛性焦慮障礙。她在過去一年的時間裡常常會擔憂生活中的瑣事,而且很難控制自己的擔心,並且有時候會出現心煩、坐立不安、手心出汗和頭悶、肚子不舒服的症狀。以上的情況嚴重影響到了琪琪正常的生活和學習,她現在需要口服抗焦慮的藥物和定期做心理諮詢。

2。軀體形式障礙

軀體形式障礙,是以對軀體症狀、與健康相關的過度關心為主要特徵的神經症。

在心理學上,軀體形式障礙患者的軀體不適代表著長期被壓抑的情緒藉著身體不舒服的幌子在大力敲門,大喊著“讓我出去”

軀體形式障礙患者對於身體健康的關注程度遠高於正常水平,相較於正常人來說有更多的疼痛、身體上的不舒服。但做了很多檢查,卻沒有查出任何器質性的改變。

相對於歐美國家,軀體形式障礙在亞洲國家,比如中國、日本、韓國等,有著更高的發病率。心理學上將這一流行病學現象解釋為:在亞洲文化背景中,軀體不適相較於內心痛苦更容易被家人、朋友接受。

比如當我們說頭疼、腰疼、肚子不舒服的時候會得到言語上行動上的關心照顧,而當我們說壓力大、難過、痛苦的時候,反而更可能得到的是“沒事,別想那麼多啦”的迴應。漸漸地我們就容易形成用軀體不適去表達心理問題的行為習慣。

3。雙相障礙

雙相障礙(Bipolar Disorder)指臨床上既有躁狂或輕躁狂發作,又有抑鬱發作的一類心境障礙。與抑鬱障礙相比,雙相障礙的臨床表現更復雜,治療更困難,預後更差,自殺風險更大。

以往普遍認為雙相障礙患病率約為1。5%, 然而隨著雙相譜系障礙概念日益獲得精神科醫師的認可,除傳統意義上雙相障礙I型和II型外,有學者 提出“軟雙相”和“閾下雙相障礙”概念,甚至情緒不穩或煩躁等亦被歸入雙相障礙譜系,因此有學者認為雙相障礙患病率高達6%左右。

病例分享:

樂樂,男,21歲,大學生。他在舍友的陪同下來到精神衛生科就診。舍友說感覺樂樂近1周來像變了個人一樣:異常地興奮、特別自信、比之前更為健談、花錢大手大腳、毛手毛腳、一天只睡3個小時。樂樂也覺得自己和原來有所區別,他被精神科醫生診斷為雙相情感障礙Ⅰ型。醫生給他開了情感穩定劑,並建議樂樂聯絡自己的家人告知病情。

4。強迫症

強迫症是以存在強迫思維和/或強迫行為為特徵的精神科疾病,這些反覆的思考和行為嚴重影響到了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學習。

病例分享:

飛飛,男,14歲,從上初一開始就慢慢出現一些不受自己控制的想法。他會反覆想一些無意義的事情,如反覆想自己是不是說錯了話而反覆詢問他人自己說了什麼;反覆想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事而反覆檢查其正確性;反覆擔心自己會受到某種細菌和毒物的感染而反覆洗手、洗澡、洗衣服。

患者知道這些想法來源於自己的內心,但他無法自控,導致他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敢和同學說話,感到十分痛苦。對於飛飛這樣的患者來說,強迫症的康復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需要藥物、心理、物理治療的聯合治療。

5。痴呆症

全世界受痴呆症影響的人有近5000萬。痴呆症分為血管性痴呆和老年性痴呆兩種。前者為長期腦血管性疾病的結果,後者則又分為早老性痴呆和老年性痴呆。

它們的共同表現都是日益加重的很難逆轉的智力、記憶力減退,嚴重者不認家門、不認家人,為此經常走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無法控制。

痴呆症通常是慢性或持續進行性的,痴呆症會影響記憶、思考、方向辨別、理解、計算、學習、語言和判斷能力。除認知功能受損外,通常還伴有情緒控制、社會行為能力退化或積極性衰退,有時後幾種情況較先出現。

6。孤獨症

孤獨症別名自閉症,通常始於兒童早期,基本特徵是互動性社交交流和社互動動的持續損害和受限的、重複的行為、興趣或活動模式。

2014年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等機構釋出的《中國自閉症兒童發展狀況報告》顯示,中國的自閉症患者可能超過1000萬,大多數患兒家庭為了治療傾盡積蓄、負債累累。

家庭照顧和養育對於患有自閉症的兒童十分重要。瞭解造成自閉症患者困擾或高興的因素是照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像發現最有利於學習的環境一樣。

建立有規律的有計劃日常生活,定時吃飯、玩耍、學習、睡眠、與人交往,有助於防止自閉症患者承受不必要的壓力。

7。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屬於重性精神疾患,在全世界影響著約2300萬人。其特點是思維、觀點、情緒、語言、自我意識和行為出現扭曲。

常見的症狀包括幻覺(聽到、看到或感覺到不存在的事物)和妄想(就算有相反的證據仍堅定持有的錯誤信念或懷疑)。精神分裂症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社交、工作和學習。

精神分裂症通常始於青春期後期或成年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較其他精神科疾病患者承受著更大的病恥感。社會大眾對於精神分裂症的片面認識可能是導致精神分裂症患者高病恥感的因素之一。

藥物治療和社會心理支援都是有效的治療方法。正確規範的抗精神病治療和社會支援,可以幫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過上正常的生活,融入社會。

在《我穿越瘋狂的旅程》中,作者艾琳·薩克斯寫下了她自己與精神分裂症抗爭的故事。她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但同時她畢業於牛津大學、耶魯大學,是一名法學終身教授,並致力於保障精神病患的權益。從艾琳的故事中可以看到,正確規範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和長期的心理治療、家庭支援、社會支援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幫助是巨大的。

寫在末尾:

儘管隨著科普工作的進展,很多人已經不再畏懼和歧視精神疾病,但由於社會和教育的綜合因素的作用,大多數人並不瞭解精神疾病到底包括哪些,甚至許多患者由於缺乏對精神疾病的認知而錯過治療時機導致病情加重。

我想,在精神科工作的我們,或多或少都會被問:“你們是看什麼病的?”、“你們科室都是抑鬱症嗎?”、“不就是心情不好嗎,怎麼還能當個病來治呢?”這樣的問題。

本文列舉了幾種常見的精神科診治範圍內的疾病,以方便大家在科普宣教時轉發,歡迎在留言區進行討論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