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三綱辨論·總論篇

陽明三綱辨論·總論篇

仲景在陽明開篇即言陽明有三,曰“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以統攝陽明全篇,在後世的解讀與發展中,不斷建立了陽明表證,陽明經證,陽明裡證,陽明虛症,陽明寒證,陽明虛症,陽明脾約證,陽明溼熱證······,這樣的結果就是仲景建立的陽明三綱被一代又一代、一點又一點地忽略掉了。

加上對三綱證條文的不理解,如有人說“ ‘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太陽怎會與脾約扯上關係?”,又如“ ‘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這哪裡是少陽陽明,這不是承氣湯證嗎?諸如此類疑惑重重,於是棄仲景之三綱不用,而以上文紛繁諸證統之,使得陽明篇無系統也。

筆者從三陽之經絡、氣化、臟腑等角度反覆研習陽明篇,發現陽明篇之整體已然包含於開篇三綱之中,故本文以三綱立篇,透過以經解經的方式,力求能其習得仲師原義之一二。

在論述之前,筆者想對三陽重新下一個定義,為了方便理解,仍沿用“經、腑、髒病”的術語。但需要對太陽、少陽的含義進行一個解釋。

我們通常認為的三陽,即是太陽主一身之表,陽明為裡,少陽即為半表半里,這樣的認識其實太過狹隘,這樣看待六經,就會使得六經辨證的使用範圍變得十分狹小,以至於後世不斷髮展出八綱辨證、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辨證方式來彌補“狹隘六經辨證”之不足,但若真能識得六經辨證,則後世之辨證皆不出其六經系統。

首先是一身之表的問題,《內經》中《經脈第十》、《經筋》等篇章早已經言明,人體十二經筋在體表分佈於前後左右不同位置,在內則各自聯屬各自的臟腑。

就體表而言,則太陽在後,陽明在前,少陽在兩側,如果把體表鋪成一個平面,則該平面應該是由六個部分組成,因此人體之表由六經共同統攝,又因人體之表本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所以表病則周身惡寒發熱,並無六部區域之分,只有某些循經部位的特殊症狀之分,但如果表病不解,病邪則會透過人體之經絡由表傳裡,傳至不同的臟腑,這就是仲景所謂的少陰中風,太陰中風,厥陰中風。

其中太陽又分為廣義太陽與狹義之太陽,仲景在太陽篇中言及榮衛之病即是針對廣義太陽而言。廣義的太陽在體表的“橫向層次”為太陽經之所過,因為太陽經是十二經中範圍最廣的經脈,又分佈於後背,因此外邪最容易傷及太陽經;

廣義太陽在體表的“縱向層次”為人體之榮衛系統,即這時候太陽為表裡層次的最表層,太者,大也,代表著人體衛外之陽氣;

廣義太陽在“六氣層次”為寒水之氣,主司人氣之氣化;

廣義太陽在“臟腑層次”為膀胱與小腸,主司泌別清濁,小便之疏洩的功能。而狹義的太陽則通常指為太陽之經、腑。

其次是人身之半表半里問題,何謂半表半里?即少陽之樞,主半表半里。中國文化中看待問題的方式為三分法,天地人、易經三爻,老子三生萬物······無不體現這種思維,所以廣義的少陽就是“三分法”思維。

我們在解讀陽明篇時也需要運用三分法思維將陽明分為三個層次,即表、裡、半表半里,陽明經同樣有外屬肢節體的表,內絡臟腑的裡,對於既不屬於表,也不屬於裡,或者一部分屬於表,一部分屬於裡,但又不完全屬於表裡範圍的,不管何經,都可以稱之為“廣義少陽”。

由於後世並未理解“廣義少陽”,認為少陽病就是口苦、咽乾、目眩,所以在陽明篇中稱陽明半表半里病為“陽明經病”,其實仲景所言的少陽陽明已經包括了此類病症,無需多出陽明經病來。而“口苦、咽乾、目眩”之少陽病,其實是狹義的少陽病。

狹義的少陽病又有自己的特殊之處,我們在上文中提到了,廣義的太陽在橫向層次為太陽經之所過,同樣,在橫向層次的少陽指的是身體兩側以及胸脅少陽經循行的部位;而處於半表半里的“少陽少陽病”即是少陽的油膜系統——處於臟腑之外,肌肉之內;足少陽之腑“膽腑”被《內經》稱為“奇恆之腑”,其位置居於肝而發揮作用在於胃,

因此膽腑不能自病,只能隨肝胃而病,或病肝臟之陰或病胃腑之陽,病肝陰則表現寒熱往來,病胃腑則表現黃疸病,無專門之少陽腑病,因此狹義之少陽病只表現為少陽經病,而不表現少陽腑病,廣義的少陽統攝六經之半表半里病。

三陰雖然也有半表半里病,榮衛病,但是我們要從三陽病的橫縱綜合考慮,在橫向的層次雖然體表六經均有分佈,但三陰經多位於腹部,手足之內側,不像三陽經那樣容易感受外邪;

同時從縱的層次講,太陽榮衛為人體之藩籬,其次還有陽明肌肉,其次還有少陽油膜之護衛,所以一般外感病都表現為榮衛病或三陽經病;一旦正氣虛弱,三陽護衛之職失守,三陰之榮衛病就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傳經至三陰臟腑病,後世稱之為直中三陰病。

只有明白了太陽、少陽的真正含義才能明白仲景對陽明的“三綱分類”——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太陽陽明為陽明之榮衛表病,以及太陽不司氣化導致至脾無津液佈散之脾約病;而少陽陽明有陽明之半表半里經病,陽明與少陽經合病;

而正陽陽明之病,仲景用一個“實”字來概括,因為陽明為胃腑,其氣為燥金,其職能為肅降相火與金水,所以陽明病,或出現燥實病,或出現相火不降之熱病,或出現胃腑燥屎病,或出現實寒之病,《內經》言:“邪氣盛則實”不管陽明正氣虛或者實,陽明本病的表現就是邪實,所以仲景用“實”來概括。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