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眼睛”的網貸廣告現象頻出,該如何禁止此類事件產生?

“辣眼睛”的網貸廣告,還要毒害社會風氣到什麼時候?!

“空姐,能開下窗戶嗎?我媽暈機了!”在眾多旅客對第一次坐飛機的主人公嗤之以鼻時,一位正派模樣的同機乘客挺身而出,聲稱出錢為老人升艙,但只是接過主人公的手機,為他辦理了15萬元的網貸……

近日,某網貸公司在短影片平臺投放的一條廣告內容引發了輿論熱議。除了荒唐的情節內容引人側目,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令觀者感到不適的“辣眼睛”廣告,正在一些社交平臺上大行其道。

雖然投放公司各不相同,這些廣告的核心情節和拍攝手法卻如出一轍:有人帶著女友第一次回到農村老家,被女友要求先從網貸平臺借15萬才能進門;有人請客吃飯卻沒錢付賬遭老闆鄙視,立即申請了幾萬的網貸豪氣買單……

簡單的拍攝、機械的對話、“狗血”的表演……隨著網際網路企業“下沉”之風盛行,這種“接地氣”的影片和廣告創作模式並不鮮見。但是,凡事過猶不及,上述種種網貸廣告為何引發了眾怒?

一宗罪:歪曲社會風氣,宣揚拜金主義。

拜金的家人同伴、出手闊綽的富豪老闆、指指點點的路人……這些角色幾乎是網貸廣告標配,而結尾總以主人公透過借貸獲得另眼相看而告終。影片以扭曲的手法誇大了貧富和城鄉差距,強化了刻板印象,彷彿整個社會都拜倒在金錢下面,真情與同理心蕩然無存。

二宗罪:混淆視聽,鼓勵超前消費。

網貸廣告常將宣傳重點瞄準那些不該接觸使用貸款的人群,並以“萬元日利率”等概念混淆視聽,造成利率低的假象。在廣告中,升艙就能解決暈機問題,借錢就能贏來真愛,彷彿借貸是一切的答案;而主人公常常在身家只有幾十元時借貸上萬元,彷彿這些輕鬆快速的借貸完全不需償還。

三宗罪:吸引點選,套取使用者資訊。

“輸入手機號就可以查詢額度”“點選下方連結看看你能借多少”……廣告結尾輕描淡寫的話語,引導著使用者輸入姓名、手機號、身份證號等關鍵個人資訊。這些資訊一旦洩露,對使用者隱私和財產安全帶來無窮隱患。

有業內人士指出,為了達到最好的廣告轉化效果,這類廣告都經過大量演算法研究與精密設計,以最能攻破心理弱點的手法,吸引觀者停留、點選,因此不惜畸形放大貧富差距、對立不同群體關係、鼓吹超前消費,只為增加一次點選或註冊。在看似粗劣“土味”,實則工業化、流水線製造的廣告面前,一些不熟悉傳播規律與金融知識的群體幾乎毫無招架之力。

更重要的是,這些精準投放的廣告,可能吸引眾多不具備還貸能力的使用者,帶來系統性金融風險,一旦“爆雷”,後患無窮。

細觀這些網貸平臺,往往依附著產業生態龐大的網際網路巨頭。明明擁有造福萬眾的“超能力”,卻用來瞄準人性弱點、鼓吹畸形觀念以獲利。技術不應如此,資本更不應如此!

近年來,相關監管機構正不斷加大對網貸廣告營銷的監管力度,期待相關部門和社交平臺在稽核廣告投放時能擦亮眼睛,杜絕網貸營銷的這股歪風。不能讓這些辣眼睛的廣告繼續毒害社會風氣了!

作者:風行速查

聊聊網貸,徵信逾期,失信黑名單等各種問題,一起來聊聊吧

“辣眼睛”的網貸廣告現象頻出,該如何禁止此類事件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