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究竟啥意思?

賀氏宗親

從古至今,有很多關於婚俗方面的禁忌,一旦違反了這些禁忌,不僅會給自己惹來很多麻煩,甚至還會對子孫後代有不良影響。

古人講“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說的就是有關婚姻方面的禁忌,蕃是繁盛的意思,可以解釋為同姓男女不能通婚,否則子孫後代不會繁盛。

很多人看到這句俗語之後,可能都會產生一些疑問,為什麼同姓人不能結婚呢?這本根不符合常理。

深挖這句俗語背後的含義之後,就會發現強調的,並不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同姓婚姻,而是說同宗同族的近親婚姻,這樣理解就解釋的通了。

一、“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這句俗語出自《左傳》,“晉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將建諸!君其禮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說的是晉文公重耳的故事。

從這段話中可以得知,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同姓不能通婚的習俗。並且這種習俗也是,繼承於更久遠的時代。

在原始部落社會中,由於生產力比較低,人們為了爭奪食物和地盤,會經常發生小規模爭鬥。

勝利的一方可以肆意侵略戰敗部落,比如,可以將男人當做奴隸,從事一些較重的體力勞動或上戰場。

古人常說:“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究竟啥意思?

而搶來的女人除了做奴婢之外,還會被部落中的強者佔有。為他們生兒育女,這樣就可以使子孫茂盛繁衍。

這其實也是一個部落走向強大的手段,而搶來的牛、羊、馬等牲畜,則會成為耕地的工具。事實上就算是部落內部,有時也會因為爭權奪利或搶女人,而大打出手。

這樣就很容易導致部族力量被削弱,所以才會禁止在本族內搶女人。進而演化成為了禁止同姓同宗結婚。

實際上隨著文明時代到來,這種所謂的同姓不通婚,逐漸變成了大家熟知的近親不能結婚。

古人常說:“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究竟啥意思?

據《晉語》記載:“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同志雖遠,男女不相及;畏黷故也。黷則生怨,怨亂毓災,災毓滅姓。是故娶妻避同姓,畏亂災也”。

這其實就是再一次重申了,同姓男女不能結婚的婚俗。一般認為早在夏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同姓不婚”的規定。

但自秦漢以後,姓與氏混為一談,這個規定就就被逐漸淡化了。但是按照古代婚俗來看,“同姓”後來多代指同宗同族,所以同姓不婚說的就是,有血緣關係的男女,絕對不能結婚。

古人常說:“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究竟啥意思?

二、同姓不通婚的原因:知禮儀,強宗族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規定,主要是因為同姓男女,一般都會擁有同一個祖先。他們之間有血緣關係,結婚之後生出的後代,往往都會出現身體比較弱的情況。

久而久之,就會導致一代不如一代,那麼這個家族就會慢慢消失。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所以才會規定“同姓不婚”。

這也就是俗語“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所要表達的內在含義。因為同姓一般都意味著同族,血緣關係一定很近,這樣子孫後代就不會繁盛。

古人常說:“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究竟啥意思?

戰國時期鄭國國相子產,曾明確規定內官不準同姓通婚;而晉國司空季子也說:“異德合姓”。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在古人的思想觀念中,認為同姓通婚,對繁衍後代的危害特別大。所以古人在結婚的時候,都會選擇非同姓或非同族之人。

比如,周王室子女不與晉、吳、衛、魯通婚,皆因都出自同宗同族。實際上古人對同姓不通婚非常在意。

因為他們不希望破壞禮法,同時也不想讓宗族勢力衰弱。清代學者顧炎武曾說:“是知禮不娶同姓者,非但防嫌,亦以戒獨也。”

古人常說:“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究竟啥意思?

說白了娶妻不娶同姓,主要是因為“知禮”。而同宗同族的人血緣一樣,所以生出來的孩子就很容易體弱多病,這一點在現代醫學中已經得到驗證。

異姓通婚不僅是禮法規定,同時也可以達到強強聯合的目的,避免使宗族陷入孤立境地。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姓”皆來自於五帝,而他們之所以得姓,是因為他們本於五行。所以才有“五行有相生,故同姓不婚”的說法。很顯然這種說法缺少科學依據,並且在現代人眼中也沒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