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城牆為保證質量,要求每塊磚刻上名字,誰都都不敢懈怠

在古代城牆曾是文明的象徵,它那宏偉高大的身軀帶給人最直觀的感觸就是莊重,這部分功能似乎與現今一些面子工程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古人之所以大動土木修築城牆絕不是如現代人為追求虛榮那樣簡單,城牆存在的意義首先是保護國家,在冷兵器時代,堅固的城牆是進攻者的噩夢。出於這種原因,千百年來世界各處文明的偉大城池都會營造出保護自己的城牆,它們的遺蹟很多儲存至今,比較出名的就有君士但丁堡之城牆,但論到規模最大、原真性最好,還是當屬我國的南京明城牆。

朱元璋建城牆為保證質量,要求每塊磚刻上名字,誰都都不敢懈怠

明洪武大帝朱元璋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人,他創業之初曾廣開言路、積極吸取他人意見。當年天下混戰,朱元璋雖佔據江南一隅之地,但同樣也面臨強敵環伺的險境。於是他聽從幕僚的“高築牆、緩稱王”方針,一方面秣兵厲馬積攢實力,另一方面主持營造南京城牆以穩固根據地。

大約在1357年,明南京城開始修建。它的工程依託江南六朝金陵建設的基礎,又對其規模進行擴大和鞏固。據說朱元璋聽聞,若城外之敵登上紫金山將對南京城內持有居高臨下之勢,屆時城池難以堅守,於是朱元璋決定用城牆把整個紫金山包入城中。最終,工程完工時城牆周長達到35公里之長,又分內、外、皇城三重,如此規模的城垣實在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朱元璋建城牆為保證質量,要求每塊磚刻上名字,誰都都不敢懈怠

城牆工程固然雄偉,但這樣大的工程面臨的問題也與其高大的牆體一樣龐大。在六百多年前那個生產力不足的年代,朱元璋築城首當其衝要解決就是建材問題。南京地處於長江下游平原地帶,本地土質溼軟多沙,能直接用於築城的實在不算多。再加上朱元璋對於城牆質量的追求極高,他不滿於夯土城牆的防禦力,他要把南京城牆打造成包磚的磚石混合結構的建築,這又大大提高了石材的需求量,終於一場全國範圍大動員已是在所難免。

朱元璋建城牆為保證質量,要求每塊磚刻上名字,誰都都不敢懈怠

當年朱元璋的算師稍稍一估便得出結論:南京當地和附近的石頭遠遠不夠工程需求!於是朱元璋為了解決建材問題,一聲令下,整個江淮地區出產的石料都往南京調集,甚至更遠的湖廣地區也受到波及。這場為營造城牆的動員一如上世紀中的大鍊鋼鐵運動,據統計當時承擔南京城城牆建材提供工作的地區覆蓋了三十二府、一百四十八州,不僅行政單位,就近的軍衛所也加入動員。大概也只有這樣的規模浩大的動員,才能完成如此宏達工程的建設。

朱元璋建城牆為保證質量,要求每塊磚刻上名字,誰都都不敢懈怠

南京城牆工程分三期,用了三十年才大體完工。由於工程的龐大,為了儘量避免偷工減料以及中飽私囊等劣性行為對工程質量的危害,朱元璋狠狠動了一番腦筋。精神鼓舞、物質獎勵這樣的軟性操作很難真正杜絕人動歪腦筋,這一點朱元璋很清楚,於是他用了自己慣用的鐵血手段。他要求每一塊從磚窯出產的城磚上,必須刻上工匠及生產單位的資訊。所有相關人事都明明白白的寫在城磚皮面上,如此將來出了問題便再不便抵賴,一旦哪裡出問題就按著磚牆上的資訊追究到底。這一下全國肅然,連最下層的燒磚工都不敢懈怠,他們都怕大禍臨頭。

朱元璋建城牆為保證質量,要求每塊磚刻上名字,誰都都不敢懈怠

就這樣,一座宏偉的南京城建成並流傳到了今天,但我們應該記住這不是他朱元璋一個人的功勞,而是由全國千萬勞動人民以血汗澆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