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的前世今生——合浦郡與鬱林郡

廣西的前世今生——合浦郡與鬱林郡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73節]

作者:溫駿軒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廣西的前世今生——合浦郡與鬱林郡

交州3——合浦郡與鬱林郡

廣西的前世今生——合浦郡與鬱林郡

地跨廣西桂林、賀州、梧州,廣東肇慶、雲浮五地區的蒼梧郡,並非北交州四郡中,唯一分屬兩廣的行政區,位於蒼梧之南的合浦郡也是這樣一種情況。具體來說對應現在廣東境內的茂名、陽江、湛江,以及廣西的欽州、防城港、北海、玉林七個地區。整個板塊的輪廓看起來有如一隻菌菇,菌柄為向海南島方向延伸的“雷州半島”;菌蓋部分則由一條弧狀丘陵帶分割陸地而成,這條弧狀丘陵帶包含數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山地,由西至東包括:十萬大山、六萬大山、勾漏山、雲開大山、雲霧山等等。。

廣西的前世今生——合浦郡與鬱林郡

與潮汕平原一樣,合浦郡所管轄的這片土地,核心也是一個在地理上脫離珠江流域的板塊。丘陵帶北坡屬於西江流域範疇,南坡則滋生出一系列南流入海的短促河流。在珠江三水集中於珠三角入海的情況下,珠江三角洲的西側再次出現這樣一個獨立存在的地理單元實屬正常。區別在於這片壟斷珠三角以西海岸線的土地,向南海延伸出了一個雷州半島。

雷州半島被稱為中國三大半島之一,排位於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之後。不過與7。3萬平方公里的山東半島及2。94萬平方公里的遼東半島比,1。3萬平方公里的雷州半島體量要小得多。比起那兩個合圍出渤海的北方半島,雷州半島的地勢看起來有些奇怪。大多數情況下,大型半島都是山脈在海洋中的延伸。這些三面環海的山脈還會在河水的沖刷下,於沿岸形成斷續的環島平原帶。觀察山東、遼寧兩大半島的地理結構,都會發現這一特質。

比較下來,雷州半島的地勢卻要單一和低平的多,並沒有一條縱貫半島的高大山脈存在。整個半島地勢呈現為臺地、丘陵和平原結構,且分佈有76座火山,其中海拔最高者不過200餘米,大多數只有數十米。這樣的面積和地勢,讓人不由得認為,雷州半島應該是一片堪比珠江三角洲的潛力股。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這個身處東亞大陸最南端半島,在發展上最大的瓶頸卻是旱災。

這聽起來是件很奇怪的事,無論從緯度還是與海洋的距離來說,雷州半島都應該有充足的降水。事實也是如此,整個半島的年平均降水處於1400-1800毫升之間。比起西北那些苦苦掙扎在十五英寸等雨線上的邊地,著實要多出許多。只是雷州半島已經身處於熱帶區間,這使得它的降水注定要集中於雨季。這一困境其實在很多幹溼分明的熱帶地區都會遇到的。如果只追求一年一熟的農作物生產,自然不會受乾旱的困擾,但要是想充分利用積溫一年三熟的話,必然會在一些月份遇到降水不足的情況。

廣西的前世今生——合浦郡與鬱林郡

透過興修水庫等水利工程,可以有效改善這一狀況。不過你有沒有發現,這類水利工程的實施大多與山地有關。或直接依託山地地形(比如三峽)修築,或依賴天然水塔屬性的山地補水。有鑑於此,缺乏高大山脈成為了雷州半島最大的地理短板。一條縱貫其間的山脈,能夠攔截更多的水氣形成地形雨,並且在缺乏降水的季節為低地補水。更讓人感到不樂觀的是,雷州半島的整體地形向海洋傾斜,且地表滲透性強。這些因素都使得雷州半島缺乏地表徑流,同時在古代技術條件下,不具備大興水利的基礎。只能說雖然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山地會制約一片土地的農業和人口潛力,但這些土地利用率偏低的山地,卻一直在默默的改變著我們的環境。

當下雷州半島的政治中心為位於東北部的湛江市,但在兩漢時立於雷州半島的行政區,卻只有最南端的“徐聞縣”(古今同名),與海南島隔瓊州海峽相望。若從象徵意義來說,在徐聞設縣頗有點“天涯海角”的意味,幫助確定帝國的南部極限。然而瓊州海峽的最窄處畢竟只有不到20公里,氣象條件良好時甚至能夠望見對面的海岸線。這一距離加上徐聞的位置,不由得讓人產生聯想:兩漢是不是已經將“天涯海角”定位在三亞了。

雖然立於三亞的那塊“天涯海角”石,歷史只能追溯到清朝初期,但漢武帝在為南越國故地做行政規劃時,的確已經將海南島和三亞歸劃了進去。征服南越之後,西漢曾在海南島設定“儋耳”、“珠崖”兩郡。其中儋耳郡的郡治儋耳縣位於島嶼的西北部(儋州市三都鎮),管轄島嶼的西部沿海地帶;珠崖郡的郡治位於島嶼的東北部(海口市遵譚鎮),管轄島嶼的東部沿海地帶。位於島嶼最南端的三亞亦設定有“臨振縣”,併為珠崖郡所轄。

儘管對海南島的行政開發,可以上溯到漢武帝時期,但這條狹窄的海峽還是對中央之國的擴張造成了很大障礙。不考慮熱帶環境所造成的適應問題,海洋所帶來的隔絕感,便會讓試圖進入海南島的大陸人口,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換句話說,在包括嶺南在內的諸多邊地,都需要人口填充的情況下。一片對帝國安全即不造成威脅,又缺乏經濟價值的土地,在地緣政治上很難享有優先順序。而那些地緣屬性迥異的原住民,也很難對來自大陸的政權產生歸屬感。在漢朝統治期間,每隔幾年就會爆發一次大規模的反抗行動,讓帝國中央無法在此做到收支平衡。

置郡後的第30年(公元前82年),儋耳郡的建制被率先撤銷併入珠崖郡,又過了三十多年(公元前46),珠崖郡亦被撤併入合浦郡。整個島嶼上只留下設置於海口市東南的“朱盧縣”(今海口市瓊山區舊州鎮),代表帝國宣示對這個島嶼的統治。此後三國時期,東吳雖然將雷州半島與海南島重新整合為新的“朱崖郡”,但郡治卻定位於雷州半島的徐聞縣。雖對時稱“朱崖洲”的海南島派軍征伐且有所斬獲,卻並沒有再建立直接統治。

以雷州半島為基地“遙領”海南島,成為了西漢罷設珠崖州後,中原王朝對海南島統治的常規模式。一直到進入唐宋第二帝國時期,在兩廣地區在地緣上完全融於華夏文明的背景下,中央之國對海南的行政統治方趨於穩定。此後隨著移民大規模的湧進入,海南島終於徹底成為了中央之國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雷州半島與海南島強烈的海洋屬性,使之與潮汕地區一樣,迎來了從閩南為主的移民。由此造成現在的雷州話與海南話,亦屬於閩南語的範疇。

雷州半島和海南島的存在,還對相關海域造成了分割。這兩處陸地與中南半島之間的海域,被單獨命名為“北部灣”。在越南北部還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時,北部灣一如渤海一樣成為了中國的內海。2000年12月,中越兩國簽署劃界協定,以北部灣中間線與陸地邊界的連線為準,以大體相當的比例解決了北部灣海域的歸屬問題,使之成為南海目前唯一明確劃定海上邊界的海域。鮮為人知的是,大家所熟知的“九段線”最早其實是被稱之為“十一段線”,多出來的兩段線即位於北部灣,與當下中越在北部灣的海域分割線基本重合。

廣西的前世今生——合浦郡與鬱林郡

時下代表中國行使北部灣主權的包括廣東、廣西、海南三個省級行政區。然而在歷史上,廣東長期是中國在北部灣的唯一代言。大家比較熟悉的是1988年海南從廣東分離出來獨立建省的歷史,不太熟悉的是在上世紀50年代初,北部灣北部地區從廣東劃入廣西的這段歷史。這塊大致對應現在廣西欽州、防城港、北海三座海港城市管轄範圍的土地,因原本設有隸屬廣東廉州府的欽縣、合浦、靈山和防城四縣,而被稱之為“欽廉四屬”。

廣西的前世今生——合浦郡與鬱林郡

這段歷史意味著廣西的歷史地緣屬性實為一個內陸省份。將欽廉四屬劃給廣西,顯然是為了給這個自治區帶來一絲海洋屬性。長遠看這一舉動必然會對廣西的地緣屬性帶來深遠的影響,只是需要一定時間的磨合與沉澱。而在此前的一段時間裡,北部灣開發更多成為了傳銷者矇騙世人的一個噱頭。

從地理層面來看,廣西長期未能擁有出海口的根源,在於西江是從珠三角而不是北部灣入海。這使得廣西腹地若想透過西江打通海洋通道,只能藉助於廣東。後者由此做強的海洋屬性,反過來又幫助自己將整個嶺南的海岸線置於自己的管轄之下。細細觀察合浦郡故地的語言結構,你會發現它儼然為廣東三大民系的外延。

為廣西境內的西江水系打通一條通往北部灣的出海通道,看起來能從基本面解決廣西的地緣屬性問題。技術上看,流經欽州的“欽江”與連通玉林、北海的“南流江”都有機會憑藉一條跨越分水嶺的運河,成為西江在廣西境內的出海通道。前一方案對接的是西江最大支流,串連起崇左、百色、南寧、貴港等主要城市的“鬱江”,被命名為“平陸運河”;後一方案對接的是西江右岸支流“北流江”,被命名為“南北運河”。上述兩條線路,在歷史上都曾被地方政府嘗試開鑿過,不過受技術所限並沒有真正打透過。時至今日,雖然挖通運河在技術上已無難度,但受鐵路、公路網修建的影響,水運在大宗物流上已經不再具備不可取代性,因此暫時還看不到計劃落地。

既然廣西在歷史上並不沿海,那麼這個省級行政區在地理結構上又有什麼特點呢?去除掉欽廉四屬部分,廣西在水系上基本就是為西江水系所覆蓋了。整個區域略成四周高、中間低的盆地狀,又被稱之為“廣西盆地”。這一結構加之西江在中國名列前茅的流量,不由得讓人憧憬,廣西腹地是不是也能夠沖積成類似關中平原、成都平原這樣沃野千里的大平原。

廣西的前世今生——合浦郡與鬱林郡

不幸的是,密佈於盆地腹地的山地丘陵打破了這個夢想。這些山體的海拔雖大多隻有數百米,想要將它們埋藏於上游泥沙之下,卻不是這一季人類文明所能夠看到的。在河流與山地的角力之下,你會看到一個在廣西常見的地理景觀:一座座相互獨立的山頭,星羅棋佈於一條條河谷平原之上,就像一片剛剛破土而出的竹筍一樣;又如一座座藏身於海底的冰山,只將頂部的一角露出於海平面之上。

廣西的前世今生——合浦郡與鬱林郡

山地密佈勢必會造成內部地緣分割,這點從西江干流在廣西境內沒有形成統一名稱便可看出。源出雲貴高原的南、北盤江相會形成幹流之後,被重新命名為紅水河。紅水河在廣西中部接入左岸支流柳江之後,又被重新命名為黔江;繼續東行至桂平市接入右岸支流鬱江後,再次更名為潯江;直至在梧州接入南流而至的桂江後,方正式成為廣東人口中的西江。

一條河流在名稱上呈現出如此之多的變化,除意味著它所流經的區域地形複雜多變地緣分割力大以外,同時也意味著那些直接導致這一變化的節點,所對應的支流必定在發揮著重要的地緣作用。

沿岸城市的規模,能夠幫助我們認識相關河流的身位。以桂江來說,它的代表無疑是擁有通湘水路的桂林;柳江的代表則是廣西最大的工業城市柳州;而廣西首府南寧則位於鬱江流域。上述廣西主要城市所依託的河谷平原,面積都只在數百平方公里,與其它城市相比並無優勢可言。缺乏核心大平原的另一個後果,是廣西沒有絕對的地緣政治中心。上世紀中葉,桂林、柳州、南寧,包括分割兩廣的梧州,都曾經是自治區首府的備選城市。

廣西的前世今生——合浦郡與鬱林郡

瞭解廣西的基本地理結構後,讓我們再次把視線拉回到2000年前。北交州四郡中剩下的鬱林郡,是一個完全位於廣西境內的漢代行政區。若以之來對應現在的區劃,則包括:柳州、來賓、貴港、河池、南寧、百色、崇左等七地區,在廣西總計十四個地級行政區中佔比達到了一半。剛才所提到的四個首府候選城市中,亦有柳州、南寧這一南一北兩座城市處在這個歷史行政區中。

與身處南北通道上的蒼梧郡,以及能夠透過沿海通道,接受珠三角乃至閩南滲透的合浦郡相比,身處廣西西部的鬱林郡,在與嶺北地區的交流上存在更多障礙。雖說對接雲貴也是一大地緣優勢,但歷史上雲貴高原融入華夏文明的時間,甚至還要晚於嶺南。基於這一地緣背景你會發現,在自治區屬性的廣西,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潯江以西地區,並且越往西比例越高。

廣西的前世今生——合浦郡與鬱林郡

從中原王朝的角度說,蒼梧郡的設定是為了維護以桂江為核心的南北水上交通;合浦郡的設定,是為了管理以雷州半島為代表的,非西江流域的沿海地帶。那麼鬱林郡的地緣政治價值,又主要體現在哪呢?不要忘了,當下我們解讀的只是中國境內的“北交州”部分。在越南境內還有屬於“南交州”範疇的四個郡。無論從嶺北還是珠三角出發滲透越南,鬱林郡都是必經之路。而如果單從交州七郡的位置關係來說,左右各有三郡的鬱林郡,甚至可以算得上是整個區域的地理樞紐。

一條源起於中越邊境的西江右岸支流,能夠幫助完成連通越南的戰略任務。依此標準尋找,你會發現鬱江所承擔的正是這樣一個角色。可供佐證的是鬱林郡郡治“布山”的位置,關於這個古縣的位置當下還有些爭議,一種觀點認為在現在的貴港市境內;一種觀點認為在桂平市境內。不管定位在哪裡,所對應的都是鬱江下游。從這個角度說,源出中越邊境、東北向接入西江干流的“鬱江”才是整個鬱林郡的地理核心。

在上世紀50年代成為廣西首府的南寧同樣位於鬱江河谷,只不過南寧所面對的這段鬱江又被單獨稱之為“邕江”。在廣西省變身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成為自治區首府之前,長期身居廣西省會的本是桂林。南寧之所以能夠在競爭中勝出,一方面因為相比桂林,南寧的位置更趨向於廣西的地理中心,尤其在廣西的行政邊界向北部灣擴充套件的情況下;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對於一個民族自治區來說,無論從政治還是拉動弱勢地區經濟的角度,一個在地理上更貼近少數民族地區的首府會更為適合。

此外當中國重新崛起為世界重要一極後,向天然地緣利益區屬性的中南半島擴張影響力是必然的選擇。這一趨勢為能夠水路對接越南的南寧和鬱江,又平添了一項優勢。讓人有些意外的是,一般被認為完全處於中國境內的珠江,實際在越南北部也有一小塊延伸。下一節我們就將移步越南,去看看這條中越通道到底是怎麼打通的,南交州和越南又有什麼樣的地緣特點。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