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戰役,擅自撤退的德軍馮·施彭內克中將該不該被處死?

李三萬

摘要:二戰期間,德軍南方集團軍群進攻克裡米亞半島,德軍第42軍軍長馮·施彭內克中將不顧集團軍司令曼施坦因的命令,擅自命令部隊撤退,是對是錯?後來希特勒指示判處死刑,為什麼最後又改為七年監禁?

克里米亞戰役,擅自撤退的德軍馮·施彭內克中將該不該被處死?

二戰期間,德軍南方集團軍群進攻克裡米亞半島,德軍第42軍軍長馮·施彭內克中將不顧集團軍司令曼施坦因的命令,擅自命令部隊撤退,是對是錯?後來希特勒指示判處死刑,為什麼最後又改為七年監禁?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先來介紹一下,當時克里米亞戰役的情況。

1942年夏,德國南方集團軍群進攻克裡米亞半島,說軍事自然離不開說一下地理,克里米亞或者確切說克里木半島,是黑海北方的一個面積2。43萬平方公里的半島,大致形狀就是一隻簡筆畫出來的羊,頭朝東,屁股朝西北,肚皮和四肢朝西南,這裡面有幾個要點:第一,羊頭部分叫刻赤半島。第二,羊脖子咽喉處就是費奧多西亞。三,羊前腳指甲就是要塞城市塞瓦斯托波爾。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的第11集團軍,由曼施坦因將軍指揮,進攻克裡木半島,進攻的核心目標就是塞瓦斯托波爾要塞。

在1941牛冬季,蘇聯在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外圍頂住了德軍進攻,蘇軍付出了巨大代價取得了些許優勢,或者說蘇聯人自己覺得有了些許優勢,所以當曼施坦因從大陸由羊屁股那個方向進攻克裡米亞,蘇聯多少有了點底氣,西南集團軍在鐵木辛哥率領下和德軍展開了對攻,結果德軍以傷亡兩萬人的代價,殲滅蘇軍二十三萬!蘇聯在克里米亞半島上的技術兵器,近四百輛坦克,四百架飛機,三千五百門各式火炮也全部損失,蘇軍完全收縮到羊腳那裡唯一的一個據點塞瓦斯托波爾要塞。

曼施坦因面臨的問題,就是儘快拿下這個要塞。這個時候,德軍已經佔領了克里米亞半島上的大部分地區,就只剩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了。曼施坦因的部署是集中右路的第54軍和中路的第30軍圍攻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左路的第42軍負責側翼掩護,就是說42軍要負責克里米亞半島這隻羊從羊頭到羊背的所有區域,其中刻赤半島的羊頭位置,就是由42軍46師師負責防守。

克里米亞戰役,擅自撤退的德軍馮·施彭內克中將該不該被處死?

早在1941年底,德軍就在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吃過一次虧了,當時德軍投入7個步兵師和2個山地師都沒能攻下。所以,這次曼施坦因捲土再來,就已經有了長期封鎖的打算,但他知道,前面的都是假的,克里米亞半島上唯一的戰爭只有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攻防戰,關於塞瓦斯托波爾要塞這塊骨頭,以及港口裡“馬克西姆-高爾基I”號大炮的故事,軍迷都是很熟悉的,這裡也就不多贅述了。

蘇軍為解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之危,投入兩個集團軍強渡刻赤海峽,在費奧多西亞登陸。這樣一來,在克里米亞半島上的負責對進攻塞瓦斯托波爾要塞進行側翼眼護的德軍第42軍,就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困境,軍長馮·施彭內克中將擔心自己部隊遭到合圍,不顧第11集團軍司令曼施坦因的嚴令,擅自下令撤退。

42軍軍長馮·施彭內克中將,同時他還有伯爵的貴族頭銜在身,他在接到防禦羊頭刻赤半島46師的報告,蘇軍投入了兩個集團軍發動登陸作戰,第一次登陸被擊退,但第二次在羊咽喉的費奧多西亞地區登陸卻成功了。

他判斷這一路蘇軍會切斷46師補給線和退路,那樣的話,46師在刻赤地區就將遭到被圍殲的危險,而且在這時刻赤地區也不具備什麼戰略價值,不如干脆把46師撤回來,退守費奧多西亞以西防線,堅守羊脖子最後那一段位置,這樣刻赤地區登陸的兩股蘇軍,就無法對46師師形成夾擊,只能向德軍防線進行正面攻擊,於是施彭內克命令46師西撤,46師收到撤退命令,關閉電臺西撤,結果沒有收到11集團軍和南方集團軍群隨後發來要求他們留在刻赤半島死守的命令。

克里米亞戰役,擅自撤退的德軍馮·施彭內克中將該不該被處死?

【本號關聯影片號“老周新觀察”,可在站內搜尋,同時全網各大影片平臺同步推出,敬請加關注多支援】

雖然馮·施彭內克此舉是為自己部隊安危考慮,但是對於整個克里米亞半島戰劇卻帶來了嚴重後果,迫使曼施坦因從塞瓦斯托波爾抽調部隊來迎擊登陸的蘇軍,從而延誤了對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進攻。

因此,惱羞成怒的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馮·賴歇瑙元帥下令禁止給予第42軍從費奧多西亞撤出來的第46師全體官兵以後作戰的一切獎賞,包括授予勳章和晉升軍銜也全部停止,以此作為處罰。由於馮·賴歇瑙元帥不久就因心臟病去世,繼任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的馮·博克元帥,又恢復了第46師的一切戰功嘉獎,並排46師參與了對塞瓦斯托波爾的圍攻。

同時,南方集團軍群先是撤銷了馮·斯彭內克的軍長職務,後來又判處他死刑。

現在再說這個死刑是否合理,這個問題裡有兩個相關問題需要說明,一個是為什麼要判施彭內剋死刑,一個是希特勒在其中的作用。這樣才能更好地解釋這個問題。

42軍軍長施彭內克被判處死刑涉及的是嚴重的戰場抗命事件,而這一事件的前因後果還要從曼施坦因指揮的克里木戰役說起。

曼施坦因從第56軍軍長升任第11集團軍司令後,他也從列寧格勒戰線來到了克里米亞,在這裡他將指揮第11集團軍攻克蘇軍在黑海之濱的“堡壘”——塞瓦斯托波爾。當時,曼施坦因費勁九牛二虎之力終於佔領了大半個克里米亞半島,只剩下最後一個據點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就在曼施坦因為攻克塞瓦斯托波爾做著不懈努力的時候,第11集團軍的左翼出現了巨大的危機,蘇軍的兩個集團軍在刻赤半島登陸,而德軍在此卻只有一個師的兵力,也就是42軍所轄的46師。這樣,第11集團軍的形勢變得極其危險,曼施坦因慎重考慮後依然決定先全力拿下塞瓦斯托波爾,再掉頭解決側翼的危機,於是他命令46師堅守刻赤半島。然而就在曼施坦因下達這個命令前,第46師卻提前得到了軍長施彭內克的撤退命令。

克里米亞戰役,擅自撤退的德軍馮·施彭內克中將該不該被處死?

原來當蘇軍在刻赤半島成功登陸後,第42軍軍長施彭內克就對蘇軍的意圖進行了細緻的分析。他認為蘇軍的戰略目標極有可能是要切斷第11集團軍的補給線,為此蘇軍必然會向西進攻帕爾帕奇地峽,46師原地堅守不但無法掩護集團軍的補給線,還存在著被蘇軍圍殲的風險。相對於丟失刻赤半島,補給線被切斷才是德軍面臨的最大危機,由於對現場情況更為了解,施彭內克覺得他有理由違抗集團軍司令曼施坦因的命令。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施彭內克的分析並非沒有道理。當時蘇軍分別在刻赤半島東部和費奧多西亞達成突破,已經對46師形成了兩面夾擊之勢,如果46師按照曼施坦因的命令原地堅守,極有可能會全軍覆沒。另一方面,第11集團軍的主力幾乎全在塞瓦斯托波爾方向,如果蘇軍由費奧多西亞向西進攻,德軍根本無力抵擋。雖然曼施坦因派出了增援部隊,但按照當時的情況他們恐怕根本無法及趕到,屆時一旦讓蘇軍殲滅了46師,進而切斷了德軍補給線,整個第11集團軍都將陷入大距危險。後來戰局的發展也證明施彭內克的決定是正確的。46師及時撤到了帕爾帕奇地峽,擋住了蘇軍西進的道路,緩解了集團軍的側後危機,這一點第11集團軍也給予了肯定。

施彭內克命令部隊撤退,固然影響了對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進攻,但如果他遵照曼施坦因的命令,讓46師繼續在原地堅守,很可能不但葬送了46師,還會對整個第11集團軍造成極大的危險,最後依然還得從塞瓦斯托波爾方向抽調部隊來消除蘇軍在刻赤半島的威脅,同樣也會影響進攻塞瓦斯托波爾的進展。

事後,施彭內克被撤了軍長職務,並被軍事法庭判處了死刑,但顯然這一判決並不合理。希特勒或許對此也有顧慮,所以他才將死刑判決改成了7年監禁。客觀而言,施彭內克雖然違抗了軍令,但畢竟事出有因,判他死刑確實有些不太公道。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