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為何尚未收復燕雲十六州,就急於釋兵權?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逼迫幼主柴宗訓禪位,建立北宋王朝。然而時隔一年之後,趙匡胤就上演了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當時國家尚未平定,宋太祖為何急著自廢武功呢?

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為何尚未收復燕雲十六州,就急於釋兵權?

分析一下北宋初年的形式,中原地區基本統一,南方還存在著南漢、南唐、後蜀、吳越等一些割據政權,北方有北漢、遼國的虎視眈眈。

燕雲十六州依然在遼國鐵騎佔領之下,這片地區山脈縱橫,易守難攻,一直以來都是抵禦北方遊牧民族進犯中原的天然屏障,戰略地位不言而喻。

趙匡胤作為北宋開國皇帝,還是一位軍事家,自然明白收復燕雲十六州對於王朝穩定的重要性。按照常理,此時正是國家用人之際,應該趁勢平定江南收復燕雲。然而趙匡胤還面臨來自王朝內部的憂慮。

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為何尚未收復燕雲十六州,就急於釋兵權?

唐末五代以來,武將挾重兵謀篡帝位已是司空見慣。趙匡胤心裡明白,自己的皇帝位置也是謀篡得來,他不得不有著同樣的擔心。兄弟情義在皇位面前都是浮雲。

當初他與舊主周世宗柴榮也是情同手足,但是架不住部下慫恿,黃袍加身。現在看著自己手下這幫兄弟,一個個手握重兵,能征善戰,難保他們將來沒有稱帝之心。萬一皇權旁落,豈不為他人做了嫁衣。

時年,後周舊將李筠起兵反宋,接著已經歸順北宋的大將李重進起兵造反。趙匡胤派石守信等大將率軍平叛,最終二李之亂被撲滅。透過這件事,更加堅定了趙匡胤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政策。

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為何尚未收復燕雲十六州,就急於釋兵權?

經過與謀士趙普的商議,趙匡胤認為中原初步平定,南方几個割據勢力不足為患,剿滅只是時間問題,真正的戰略重心在北方,即被遼國佔領的燕雲十六州。

中原不是戰馬產地,而遼國則盛產戰馬,且對中原實行戰馬禁運政策,當時的北宋一時間很難獲得大量的戰馬。因此北宋軍隊以步兵為主,遼國以騎兵為主。

步兵征討騎兵本身就是巨大的軍事劣勢,在加上路途遙遠,糧草的儲備和運輸也是一個大問題。再者,立國以來就兵禍不斷,國家需要休養生息,積蓄力量。趙匡胤覺得徵遼不是一時半會的事。

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為何尚未收復燕雲十六州,就急於釋兵權?

收復燕雲十六州,軍事征伐並不是趙匡胤的第一選項。史書記載北宋初年就設立了一個叫做封樁庫的財政機構,把南方割據政權被剿滅後遺留的大量錢財存入封樁庫,以後每年還從稅收中拿出一部分納入其中。

趙匡胤打算等這些金銀錢財攢夠一定數量,用錢來贖回燕雲十六州,若遼國不同意,再用這些錢購置軍馬招募士兵,武力收回。

基於這些考量,趙匡胤覺得手下這些戰功顯赫,手握重兵的兄弟們,一時都沒了用武之地,留在身邊反倒是對皇權的威脅。但是趙匡胤不是濫殺之人,念及追隨自己多年,對建立北宋政權功勞巨大,用一種和平的方式解除了石守信、王審琦、高德、張令鐸、趙彥徽五位高階將領的兵權,同時賞賜高官厚祿、良田美宅。

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為何尚未收復燕雲十六州,就急於釋兵權?

後趙匡胤又採取了一系列軍政改革,加強了北宋中央集權,削除藩鎮隱患,改變了自五代以來君弱臣強的政治格局。但也開創了宋代重文抑武的先河。

參考文獻:《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