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趙匡胤對儒士的態度,從偏見到重視

今天給大家講講趙匡胤對儒士的態度的轉變。趙匡胤既要恢復科舉考試,廣取天下儒士,因此就要對儒士具備清醒的認識。因為他是武人出身,所以對文人自有其獨到的看法,由此而決定了他使用儒士的基本政策,這就體現了他任用儒士的謀略。首先,趙匡胤本來很輕視儒士,他出身武人,這也許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

中國古代史趙匡胤對儒士的態度,從偏見到重視

趙匡胤某次經過朱雀門,趙普跟隨,趙匡胤指著門額上的“朱雀之門”四字問趙普:“何不只書‘朱雀門,還加個‘之字何用?”趙普說:“之是語助。”趙匡胤笑道:“之乎者也,助得甚事!另外,趙匡胤上臺後,不重用陶谷這個當時很有名氣的文人,認為學士起草皇帝的詔書,不過是用前人舊本略加改動而已,正如諺語所說依樣畫蘆,並非真有多大學問。還說陶谷一雙鬼眼能識人,認為他是個猾的人對陶谷有這樣的看法,表明趙匡胤對儒生從內心看不起。但趙後來能接受趙普的建議,用文臣代武將,這表明他相信文臣不能有大作為,不會對國家形成大威脅。

中國古代史趙匡胤對儒士的態度,從偏見到重視

趙匡胤對儒生既不重視,對儒家推崇的禮也不看重,這是他的本心,但趙匡胤卻讓大臣們討論禮的問題,這又是他的別有用心,是一種謀略。把他對儒生的諷刺與此事聯絡起來看,十分有趣。建隆三年(962),太常寺博士聶崇義獻《三禮圖》,趙匡胤看後嘉獎說:“禮器、禮圖,相承傳用,但經過了多年怎會不出現差錯?聶崇義費心考察歷代禮制,值得嘉獎。他獻的《三禮圖》,讓太子詹事尹拙召集三五個儒生,一起討論,希望更為精審,如果出現了不同看法,就要認真研究”一次趙國胤到太廟,見到裡面陳列不少禮器問:“這都是些什麼東西?”有人告訴他這是在太廟舉行祭祀時用的禮器。趙匡胤說:“我祖宗誰認得這些東西!”命人盡數撤去,只用一般的食器向祖先祭祀。但在祭祀之後,又對近臣說:“再把那些禮器都擺上,讓儒士輩行禮。

中國古代史趙匡胤對儒士的態度,從偏見到重視

這證明他認為儒士可以研究一些制度方面的問題,並用一些制度限制他們,並不認為這種研究會對治國有多大用處,只不過是束縛儒生的工具而已。不過後來趙匡胤也確實感覺到儒家學問對治國有用。因為封建國家、皇權制度總是需要進行禮儀活動,於是有關的種種規定與講究,非要儒家士人為之操辦不可,逐漸地趙匡胤就覺得儒士還是皇帝身邊不可缺少的人才。他發現翰林學士盧多遜對皇家禮儀及其政治作用瞭解得不少,只要趙匡胤一問,他馬上答得出來,因此對此人漸漸看重。有一天,趙匡胤對身邊人說:“作宰相當須用儒者。”盧多遜在趙普失寵之後,果然受到大用。又如,趙匡胤將改年號,對宰臣說:“須求古來未嘗有的名號。”宰臣商量後認為可改為乾德。

中國古代史趙匡胤對儒士的態度,從偏見到重視

趙匡胤剛上合的年號是建隆,但只用了兩年,他就改為乾德。誰知在乾德三年正月平蜀之時,蜀宮裡有一面銅鏡,背後有字:“乾德四年鑄。”趙匡胤看到後大驚:“今年才是乾德三年,怎已有四年鑄的鏡?”他拿來給宰相看,都無言以對。於是就召見學士陶谷、竇儀,竇儀說:“蜀主曾有此號,必是蜀中所得。”趙匡胤大喜說:“做宰相須是讀書人。”像這樣的事都使趙匡胤明白儒士還有用處,所以以後開始重用儒臣。武力只可奪天下,儒學才可治天下。奪得天下之後,武臣也要服從文臣。儒學為帝王道常人所不知道的各種知識,不會讓皇帝出醜,趙匡胤在懂得了這些理後,能夠一改以往輕視儒生的舊習,重用儒臣,這也是他的過人之處。

中國古代史趙匡胤對儒士的態度,從偏見到重視

看到儒家學說對於治國的重要性。他讓大臣讀書,是要他們從史書中尋為治之道,目的在於貴知為治之道,而不是讓大臣們都成為只知研究禮器的書呆子。如趙普雖在政治上很有謀略,但文化水平較低,趙匡胤就讓他讀書,他也養成了手不釋卷的習慣。趙匡胤自己也勤奮讀書,如薛居正新《五代史》,呈給趙匡胤,他連夜閱讀,第二天就談了自己的體會:“史,見後梁諸帝暴亂醜穢之跡乃至如此,宜其旋被賊虐也。”不僅要文臣們讀書,武將也要讀書。趙匡胤聽說國子監集中太學生講書,十分高興,即派遣使節賜之酒果,說:“今之武臣,亦當使其讀經書欲其知為治之道。”看來他已知道為治之道就在經書之中,文臣武臣雖有分工的不同,但要為治國盡力,所以都要知道為治之道。

中國古代史趙匡胤對儒士的態度,從偏見到重視

趙匡胤知道讀書的重要性,於是常請著名學者為他講學。一次他請王昭素講學,期間就向王昭素詢問民間的情況,同時又問到治世養身之術。王昭素對他說:“治世莫若愛民,養身莫若寡慾。趙匡胤認為這兩句話很有道理,於是當作座右銘,寫在屏風上,隨時警醒自己。他還請著名的道士蘇澄來講學,也問到養生。蘇澄對他說,有臣民的養生,也有帝王的養生,兩者不同。臣民養生不過精思練氣,帝王養生就不是這些。蘇澄引老子的話:“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慾而民自正。”帝王只要無為無慾,凝神太和,就是最高的養生,古代的黃帝、唐堯所以能享國永年,用的就是此道。蘇澄是在告訴他,帝王的用心應該在於治國治民,不應放在養生上。

中國古代史趙匡胤對儒士的態度,從偏見到重視

在小編看來趙匡胤似乎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他在位期間,不求個人的長生不老,而是一心謀求國家的長治久安,這又是他的高明之處中國歷史上有不少皇帝,在得到了最高的權力之後,就想長生不老。趙匡胤能克服這一人性固有的弱點,所以說他是更為清醒的皇帝,這與他的治國治軍平天下的謀略,都有不可忽視的關係。各位讀者朋友,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