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客家人文始祖、世界客屬先賢的傑出代表之一

程旼(約公元419~518年),客家人文始祖、世界客屬先賢的傑出代表之一。祖居河南義陽郡。生於東晉末年,是僅次於秦軍平嶺南後入粵的客家先賢。1600年前,程旼為避戰亂從中原輾轉千里來到平遠壩頭官窩裡紮根,積極傳播中原文化,傳授先進耕作技術,帶頭興辦公益,改造山川,教化鄉里、移風易俗。由於他的德行獲得南齊齊高帝蕭道成仰慕,於是肖道成將其所在的縣命名為“程鄉縣”,因此,粵東也就有了“先有程旼,後有程鄉”之說。

他是客家人文始祖、世界客屬先賢的傑出代表之一

程旼事蹟,在《平遠縣誌》、 《嘉應州志》和《程鄉縣誌》中均有簡要記述。唐朝的時候,程鄉縣屬潮州潮陽郡,群眾在所建韓文公祠內設25位粵東鄉賢神位,程旼居於首位。宋朝詩人徐庾,曾經作詩讚揚程旼“萬古江山與姓俱”。由此可見,唐宋時程旼已名揚潮州、粵東。舊時,平遠、梅縣設立了許多程公祠、程公會。舊時《廣東通志》人物評選中,程旼名列廣東古八賢之一。 與唐代韓愈、張九齡,北宋劉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將陳子壯齊名。

他是客家人文始祖、世界客屬先賢的傑出代表之一

2007年10月,程旼被列入廣東歷史文化名人。

2009年3月,程旼雕像首批“入住”廣州南粵先賢館。

程旼出生於東晉與劉宋交替之時,距今已有1500多年。一千多年來,程旼的名字和他那愛鄉土、敦本崇教、勇於開拓的美好德行在平遠、在梅州乃至世界客屬地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他是客家人文始祖、世界客屬先賢的傑出代表之一

相傳程氏來自今甘肅省安武郡,北方胡人入侵時遷到淮河流域(今河南靈寶一帶)。後又因中原戰亂(西晉“八王之亂”及“五胡亂華”),遷至江西鄱陽湖邊居住。

程旼的祖父和父親曾在東晉、劉宋朝做過官。

程旼年幼時,體弱多病。年齡稍大時,由祖父輔導其讀書,因聰穎好學,過目不忘,被稱為神童。

他是客家人文始祖、世界客屬先賢的傑出代表之一

程旼10歲時入學。11歲時,與眾人入山遇虎,眾人驅之不走。而一見程旼,老虎便遁無蹤跡,因被稱為奇人。16歲習五經,特別喜愛《春秋》。24歲赴京(建康城,今南京)應試,考取“中禮經魁”。25歲任“史學士”一職。

劉宋末年,程旼約50歲時,看到北方外敵入侵,戰亂不已,帝室內為爭位而骨肉相殘、道德淪喪,加上天災不斷及農民起義,程旼預感中原及首都周邊,也將是大戰亂之地,因此,辭官歸隱。

不久,程旼率領妻、子、媳及同族人等幾百人南下,經過贛南,沿贛粵小道來到豪居(今仁居)。見該地人煙較稠密,不是避亂、隱居的理想地方,便再向南走了幾十裡,來到今平遠壩頭振東村,見該地山清水秀,便在河邊草草建了住地安頓下來。 但河邊來往人等較多,程旼又感到不夠清靜,因此,再遷到離河稍遠的山背旯旮處,後稱為官窩裡的地方定居下來,並蕃衍後代。程氏一班人馬歷盡艱辛雖然找到了心目中的理想境界,但一路在疫瘴、疾病、盜寇掠奪、逃失等諸多劫難中付出慘重代價,到達時僅剩下幾十個人。

他是客家人文始祖、世界客屬先賢的傑出代表之一

程旼為人樸實無華,酷好讀書,淡薄功名利祿。定居下來後,諄諄教導後代讀書知禮,與當地土著居民和睦相處,並勤學本地語言,與中原古音融合,後成為客家語系。當地人那時非常愚昧蠻魯,程旼便到處講學教化鄉民,後又辦起私學,招收當地子弟入塾,傳播中原文化。平時,經常走訪民間,濟困扶危。見當地耕作技術落後,程旼便教給中原的耕作技術,使他們逐步改變了刀耕火種的舊習慣。據說,解放前有一種木製鐵頭的拱背犁,古拙、穩定、犁得深,水、旱地翻作均適合,被稱為程犁,這種犁便是程旼公傳授下來的。為方便民眾行走及墾荒、耕作時休息,程旼又帶領眾人開闢山道、修建涼亭,還興建水利設施等共99處。

他是客家人文始祖、世界客屬先賢的傑出代表之一

程旼“以德化人”,使民風逐步由“尚氣輕生”轉變為“和鄰睦族”。當地居民如有糾紛,都不到官府,而自願到其處調解。程旼為他們辨別是非曲直,公正判斷,使他們心悅誠服地離開。甚至有些做了虧心事的人,也往往“望其廬輒思改過” 。

由於程旼“以德化人”感人至深,劉宋明帝泰豫年間,程旼約57歲時,官府將其住地周圍命名為程鄉里。

他是客家人文始祖、世界客屬先賢的傑出代表之一

公元479年,南齊滅掉劉宋。時任海陽(後來的梅縣,當時平遠也屬其地域)縣令又將程旼的美好德行報告給朝廷。因為高帝肖道成剛剛篡位,想要收買民心,並樹立自己“賢君”的形象(肖道成在位時,有一度政治較清明),便發出詔令召見程旼,並想讓他出來當官。程旼為了大義不願當南齊的官,便以年老為由(當時程旼約64歲)婉言推辭,並未前往。皇帝便賜給他“義化”稱號以示表彰。後來,縣令呈報朝廷將程鄉里周圍拓展為義化都,並於當年用程旼姓氏命名為程鄉縣。

舊時,平遠、梅縣有許多河流、區域、街道、學校的命名都與程旼有關。至解放前,今壩頭圩內最繁華地段,仍保留義化路的街名。

程旼一生經歷了東晉、劉宋、南齊及南梁四個朝代共16位皇帝,享年約99歲。程旼去世後,葬於程源村豐盈社(後來稱為程公祠)右側,也即今卓、謝二姓程公屋和明巡撿司後大桷樹下,其墓地被稱為“螃蟹遊江眼珠穴”。據前輩回憶,由於程旼生前“信義著於鄉里”,舊時所有上、卸任文武-經過程祠時,在無任何牌示要求的情況下,均自覺下轎或下馬步行,以示對程公的崇敬,並進入祠內參拜。當地眾鄉民則虔誠焚香祭拜,祈求程公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程公墓址在1974年平整土地時被毀去。

他是客家人文始祖、世界客屬先賢的傑出代表之一

程旼有三個兒子,長子名松字伯材,次子名杉字仲材,三子名梅字季材。伯材做官時間較長,後來以服侍老人為由辭官,享年70,葬於壩頭;仲材也做過官,程旼去世時,曾返壩頭守靈,葬父後辭官歸隱於湖南攸縣靈谷,享年100多歲;季材情況不詳。

程旼的後代,在平遠共繁衍了200多年。 大約在唐朝初年,程的七世孫程元輔遷到梅縣今三角鎮龍上坪上程屋。其後裔分散在本市各縣及江西瑞金、福建巖前,遠至香港、越南、泰國、印尼、美國等地,並出了許多高階人才、鉅商、企業家。平遠壩頭於元代末期便已無其後裔。

他是客家人文始祖、世界客屬先賢的傑出代表之一

程旼事蹟,在《平遠縣誌》、 《嘉應州志》和《程鄉縣誌》中均有簡要記述。唐朝的時候,程鄉縣屬潮州潮陽郡,群眾在所建韓文公祠內設25位粵東鄉賢神位,程旼居於首位。宋朝詩人徐庾,曾經作詩讚揚程旼“萬古江山與姓俱”。由此可見,唐宋時程旼已名揚潮州、粵東。舊時,平遠、梅縣設立了許多程公祠、程公會。舊時《廣東通志》人物評選中,程旼列“廣東八賢”之一。當代,隨著客家研究的開展,人們對程旼的認識得到進一步加強。1994年,第12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在梅州召開,程旼被與會學者一致認定為客家歷史名人,並排在首位(共認定118位),並製作畫像懸掛於鄉賢堂。2003年12月,平遠縣壩頭中學退休教師餘蔚文先生(已是78歲高齡)所著《世界客屬名賢程旼》一書出版,該書傾注老人14年心血,前後十一易其稿,長達12萬字,填補了程旼研究的空白,為客家研究及建設“文化梅州”獻上了一份厚禮。 有道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04年底,“世界客屬名賢程旼紀念館”工程在平遠縣壩頭東片村動工。這是客家研究的一大盛事,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大盛事。這正是:

夕陽荒草染秋霞, 道是當年仁者家。

德澤未隨駒隙過, 春來還發舊時花。

程江江水碧如茵, 千載留傳仁者心。

德化萬民仁化土, 至今人愛說程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