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前, 一批西域人進入中國, 現今這個城市很多人都是其後代

在寧夏地區,有一種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有人因為這片土地是一個回族自治區,所以,就強行將其與阿拉伯國家聯絡起來,營造出一種親情關係。可以說,這樣的言論實在是讓人捧腹。很多人可能對寧夏並不瞭解,但是,一定都知道,是黃河養育了這個美麗的地方。

黃河是我們文明和生命的發源之地,哺育了華夏子民。早在三萬年前,寧夏就已有了人類生息的痕跡,寧夏的首府銀川有這樣一條條河流,他們有著特殊的名字:秦渠、漢渠、唐渠… …這些名字無一不在提醒我們,正是因為黃河水的灌溉,才使得這片原本平凡的土地可以孕育出燦爛的文明,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

600多年前, 一批西域人進入中國, 現今這個城市很多人都是其後代

兩千多年前,很多人從四面八方湧來,遷居在這片土地之上。他們利用這裡得天獨厚的優勢,將黃河水引入這裡,修建了秦渠灌溉農作物。之後的很多年,河水、土地、人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創造了這個西北大地、黃沙之間的綠洲。在各類史料中,我們可以發現,距今兩千多年前,寧夏地區得益於黃河水的灌溉工程,位列我國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在這個地方,黃河文明綿延不絕,有學者曾表示:“寧夏平原在灌溉這方面有著十分有利的條件,無論是當地的漢族政權,還是少數民族政權,都十分注重對水的利用和呵護。這麼多年來,雖然,戰亂不斷,但是,黃河文明卻從來沒有斷過。”

600多年前, 一批西域人進入中國, 現今這個城市很多人都是其後代

黃河在平原上由東北方斜貫而入,在這個地方的總長度佔全長的十四分之一。並且,在這十四分之一里,有三百一十八公里的水是被用於水利工程的。黃沙蔓延的黃河水,像是流淌著金子一般,注入每一寸土地,給這個地方帶來生機與活力,使其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

在這裡,有萬畝魚塘,盪漾著碧綠的波濤,土地上種植著水稻和小麥,相間而生,分外壯觀。銀川,是這個地方是古代最重要的產糧基地之一。但是,就在這樣一塊美麗而豐饒的土地上,竟然,有人在大肆渲染其與阿拉伯國家的親密聯絡。在中國的土地上,在中國母親河的滋潤下,這片土地早已被烙上了中國的痕跡,這樣說的人可謂居心叵測,讓人感到費解。

600多年前, 一批西域人進入中國, 現今這個城市很多人都是其後代

在我國曆史上,確實有阿拉伯人隨著蒙古人來到中原之地,可是,他們的數量實在是太少了。元朝時期,西域各地的一些穆斯林進入中國,寧夏回族的先輩也就是在此時開始落居於這塊土地上的。明朝初年,不斷有大批迴回人以歸附土達的身份被安插到靈州及固原各州縣,最終,形成了許多回族聚居點。

可以說,我們的回族是在明代才真正形成,清朝初年,寧夏回族人口更加繁盛,故乾隆四十六年陝西巡撫畢沅在奏摺中稱:“寧夏至平涼千餘里,盡系回莊”。由於,回族在寧夏一帶居住得十分密集,故而,當年在甘肅等地有“回七漢三”的說法。

600多年前, 一批西域人進入中國, 現今這個城市很多人都是其後代

在寧夏的回族距今也就600多年的歷史,算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民族了。在這期間,這個民族與中華大地上的其他民族一起,經歷了融合與發展,已經成了中國土地上的一個獨有民族,在世界上沒有第二個,並且,也不會有重複的經歷和相似的條件能夠造就這樣一個民族。

然而,阿拉伯民族源自閃米特人,居住在北、西非,說阿拉伯語,信奉伊斯蘭教,人口不多,和中國回族基本沒什麼關係的。那麼,這些人非要將他們湊在一起的依據是什麼呢?當然就是其宗教信仰。其實,宗教和國家是分開的,二者都是自由的,都不會為對方影響和改變。所以說,如果有人想要以宗教為由改變一個國家,這是非常不現實的。

600多年前, 一批西域人進入中國, 現今這個城市很多人都是其後代

寧夏不僅有一個民族,各民族都聚居在這裡,回族算是其中比較年輕的一支。人口普查資料表明,漢族人口在境內最多,佔到百分之六十以上,在剩下的少數民族中,回族佔有百分之三十四以上。從這個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寧夏大多是漢族人,那麼,漢族人又怎麼會與阿拉伯人扯上親情聯絡呢?

寧夏曾經是西夏的故地,元朝在這裡設定了西夏中興行省,因為,希望西夏地區永遠安寧,於是,就改稱:“寧夏行省”。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就把“寧夏”改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可以說,寧夏的名字裡雖然指向性比較明顯,但是,絕對不是隻有回族人的。

600多年前, 一批西域人進入中國, 現今這個城市很多人都是其後代

在宗教信仰上,回族人信仰伊斯蘭教,可是,在我國的少數民族中,信仰這個宗教的人有很多,例如說:維吾爾族、哈薩克族、保安族等等。該地區的清真寺有三千多處,阿訇有四千多人,教協有十幾個。在漢族人中,信仰多了去了,大概有五六類,並且,寧夏也有不少相關宗教場所,大約有兩百所處,專職的宗教人員也有五千多人。

既然,寧夏人並不是都信奉伊斯蘭教,那麼,所謂的親情理論又是如何立足的呢?

任何一種文化、一種文明,都是具有包容性的。它可以廣泛吸收一切可以吸收的文明產物,可是,有一點始終不變,那就是,無論如何它都不能抹去母體的記憶。我們的文化本身必須有一個原始母體,這樣才能源遠流長地發展而不會斷裂。華夏五千年,之所以從未間斷過,那就是因為我們有這樣一個“根”啊!

600多年前, 一批西域人進入中國, 現今這個城市很多人都是其後代

每一個吃黃河水長大的人,都是中國人,所以,“根”都生長在中華大地上。所謂寧和阿拉伯國家的聯絡,不過是某些人的一家之言,在傷害民族感情的同時也是不尊重歷史的行為。不過,寧夏在這方面已經察覺,並且,做出了相應的改變,例如說:對地標性建築進行改造,使其更體現國家意識等等。

最後再說一句:“身為中國人,我們可千萬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宗。”

參考資料:

『《寧夏回族的歷史和起源》、《塞上江南—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