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調查也有新發現!臨沂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調查也有新發現!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郭學軍 通訊員 孔凡東

1月27日,記者從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省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專項調查組”獲悉,該調查組三組的工作人員,自去年12月2日起,在臨沂等地進行的野外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調查工作收穫滿滿。工作人員在臨沂不僅對已知的文物點進行了重新測量、拍照、現狀描繪等資訊採集,還在郯城縣有新發現,分別是海望樓石窟和黑龍潭由吾仙洞石窟。泉源寺摩崖造像、富貴頂摩崖石刻、石屋山摩崖造像3處是臨沂地區摩崖造像藝術的精華,這些摩崖造像對於研究魯南地區佛像文化發展史,以及石刻造像藝術具體重要意義。

臨沂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調查也有新發現!臨沂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調查也有新發現!

臨沂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調查也有新發現!臨沂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調查也有新發現!

第一處是泉源寺摩崖造像,位於臨沂市蘭陵市尚巖鎮駐地北約2。5公里安莊村後,文峰山西側。該石刻造像位於北向東西長約200米、高約20米的高低起伏的天然崖壁上,刻佛、菩薩造像15尊,佛造像多為坐姿,菩薩多立姿,高矮大小不同,或組刻在一塊石面上,或單一刻造,為龕中刻像,龕外做題記,難以辨識,佛像石刻在動亂年代遭毀,多數面貌損壞,西部有一處二龍戲珠刻石造像,氣勢恢弘,儲存較好。時代原確認宋代,本次文物普查,又發現一尊石造像,上有“天福”年記銘文,故此石刻造像年代應為五代(913年)時期。民國版《續修臨沂縣誌》載:“文峰山西側約七里許,有泉名泉源,寺後石壁嶙峋,遍刻造像,古拙似六朝時物,名千佛崖。”原泉源寺已廢棄,遺蹟無存。

臨沂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調查也有新發現!臨沂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調查也有新發現!

臨沂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調查也有新發現!臨沂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調查也有新發現!

第二處為富貴頂摩崖石刻,位於臨沂市平邑縣魏莊鄉南武城村西南富貴頂南側的峭壁上,共三龕。一龕為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四月八日摩崖造像,龕高120釐米,寬135釐米,進深4釐米。雕有菩薩像7尊,天王像2尊。佛龕上方陰刻銘文16行,有“大宋國沂州費縣和順鄉佛觀山……沂州崇淨寺此五尼囗囗刻吾誠,費縣妙勝禪院尼姑囗囗誠等主持……建炎二年四月八日記”等字樣,說明此摩崖造像刻於宋建炎二年(1128年)。現造像已殘缺,石刻銘文亦模糊。第二龕,位於第一龕右上方,龕高60釐米,寬30釐米。刻一坐式觀音菩薩像,龕上部陰刻題記,內容為“費縣和順鄉故縣村……一村老小在山隱居避亂,發虔心刊鐫觀音菩薩一尊,永充供養。天會七年十一月初三日”。天會是金太宗的年號,天會七年即1129年。其三,在第一、二龕東南不遠處的石壁上,造菩薩像1尊,現僅存輪廓,年代不詳。前兩龕造像雖僅距一年,但題記中的朝代年號不同,說明此地在1128年農曆4月前尚屬南宋,但到次年十一月初已改屬金朝。

臨沂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調查也有新發現!臨沂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調查也有新發現!

臨沂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調查也有新發現!臨沂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調查也有新發現!

第三處是石屋山摩崖造像,位於臨沂市蒙陰縣垛莊鎮雙石峪行政村石屋山自然村北睡虎山南側的峭壁上。造像是用剔地隱起,然後以浮雕的形式進行表現的,共23尊,置於高1。5米,寬1。25米的石龕內。龕凹進石壁6釐米,造像最高者30釐米,矮者20釐米,其餘高低不等,全部造像面部殘,共分三組合。最上一組雕刻飛天一對,其下有七尊造像拱手浮坐在蓮花臺上,結跏趺坐式。第二組又分左右兩個組合,左組合頭部飾有頂光,身著袈裟,拱手端坐在蓮花臺上,作說法印,位置居中居上,是造像核心人物。其左右兩側分別有侍奉像一對,作合十印。右組合中央造像較為高大突出,是造像的第二核心人物,身著袈裟,拱手端坐在蓮花臺上,作說法印。第三組合,兩邊是身披甲冑的天王像,扼守於側。另有四尊造像坐於臺上,中間兩坐端坐正中,另兩坐位於兩側,曲體舒袖,跳躍踏蹬,神態酷似舞伎,居中端坐的是操琴戲竹的技樂像。另外,在造像的下方有層臺階,兩側有一對石獅,臥居石龕門的兩側,其中間為斗拱像。該處造像1996年被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研究北朝時期佛教造像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