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遭“爆菊”而死,一代名相為何死得如此不堪

明朝中後期,朝政日益廢弛,文官集團中唯一有所作為的大臣只有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張居正自隆慶元年(1567年)進入內閣,萬曆初年(1572年)擔任內閣首輔,從此大力推行改革措施。

針對文官集團,張居正推行“考成法”,對各級官員採取績效考核措施,以此作為官員任免升遷的依據,讓明朝官場風氣為之一振。在經濟方面,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合併各項雜稅徭役,清查土地,要求各家各戶按照擁有的田畝數量繳納稅款,從而使政府收入大大增加,萬曆皇帝才有錢進行他的“萬曆三大徵”。

慘遭“爆菊”而死,一代名相為何死得如此不堪

很可惜,天不假年,這樣一位有所作為的能臣壽命卻不夠長,57歲那年就匆匆撒手人寰了。根據《明神宗實錄》記載,萬曆十年(1582年)三月,張居正就開始發病,當時就請假回家。可是萬曆皇帝非常依賴這位內閣首輔,同意他在家裡養病的同時繼續辦公。

在此期間,萬曆皇帝還四次派人到張居正府上探望病情,並且送來慰問金和慰問禮品。張居正過生日時還派人送來賀禮。然而張居正的身體卻每況愈下,到了六月份就不幸去世了。(注:這裡的月份為農曆)

慘遭“爆菊”而死,一代名相為何死得如此不堪

很多人從這裡得出結論,說張居正是被活活累死的。其實不然,從張居正與友人的書信中可以得知,張居正並非死於勞累,而是死於一種常見又不好意思的疾病——痔瘡。

根據《張文忠公全集·書牘十四·答上師相徐存齋並附與諸公書·三十一》,張居正講述自己的病情是這樣:“賤恙實痔也,一向不以痔治之,蹉跎至今。近得貴府醫官趙裕治之,果拔其根。但衰老之人,痔根雖去,元氣大損,脾胃虛弱,不能飲食,幾於不起。日來漸次平復,今秋定乞骸計矣。”

慘遭“爆菊”而死,一代名相為何死得如此不堪

書信中說道,張居正知道自己得了痔瘡好多年,一直沒好好治療,這次請一位名叫趙裕醫生治療,要求根治自己的老毛病。雖然痔瘡得到了根治,但是身體卻被治壞了。吃不好喝不好,都沒法起床了。他想著等病養好之後,秋後就向皇帝請求退休,回家養老。可惜張居正沒等到秋天,當年夏天就一命嗚呼了。

要知道,痔瘡這個病相當常見,基本沒聽說過痔瘡能要了人的性命。可是從張居正三月份發病開始,三個月內就直接要了他的性命,如果說僅僅是因為痔瘡就有如此威力,實在駭人聽聞,究其原因,還在於張居正在書信中提到的“痔根雖去,元氣大損”這幾個字。

明代中葉,醫療水平還很低,得了痔瘡的人是沒有機會像現代人一樣,依靠手術根治疾病。張居正的“菊花”受苦多年,他想要根治痔瘡,在當時只能用藥。而明代根治“菊花”疾病,只靠一種藥物,叫做“枯痔散”。自古至今,“枯痔散”的配方各式各樣,但是都少不了一樣東西,就是砒霜。

慘遭“爆菊”而死,一代名相為何死得如此不堪

砒霜不用說了,有劇毒。中國古代的殺人利器,潘金蓮送武大郎上西天的絕命配方。人的直腸有很強的吸收力,張居正的“菊花”三個月裡,連續不斷受到砒霜的“撫慰”,將大量的砒霜吸收到體內,也難怪他“脾胃虛弱,不能飲食”,這是慢性砷中毒的典型症狀。

就這樣,一代名相張居正被一位庸醫“爆菊”,英年早逝。好吧,幸虧我們有現代醫學,不至於像張居正一樣,因為“菊花”問題而死的很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