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年前,面對死亡83萬人的關中大地震,明朝是如何救災的!

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曾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文明,然而再燦爛的文明也無法預測大自然的鉅變,頻繁的自然災害往往會破壞人類的發展。公元1556年發生在陝西華縣的關中大地震,無疑是人類災害史上的一次空前大災難,面對83萬人的死亡人數,明朝又是如何開展救災工作的呢?

400多年前,面對死亡83萬人的關中大地震,明朝是如何救災的!

作為因農民起義而起,最終建立封建王朝的明朝來說。其統治者十分清楚“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只有百姓安居,才能保證政權的穩固。為此,從建國伊始明朝的統治者,就十分重視國家對自然災害的預防和救災工作,有著一系列完備的救災體系。

明朝嘉靖年間,正處於封建社會末期,不論是科技還是文化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雖然這一時期的明朝,南有倭寇禍亂海疆,北有韃靼襲擾邊陲,但整體社會環境還是處於相對安定的狀態。政府機構相對明朝末期而言,仍能較好地發揮統籌管理作用。

400多年前,面對死亡83萬人的關中大地震,明朝是如何救災的!

但發生在嘉靖三十四年的關中大地震,無疑為明朝政府的救災能力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大地震影響

由於地震爆發的時間,是當日的子時(夜間23點-次日凌晨1點),民眾大多處於睡夢之中。加之該地區處於人口集中的汾渭盆地,因其特有的黃土地質,百姓大多以窯洞作為居所。8級的大地震,使得這次的死亡人數極為龐大,達到了83萬人之多,地震波及範圍涉及十餘省,其中尤以陝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的華縣最為嚴重。

400多年前,面對死亡83萬人的關中大地震,明朝是如何救災的!

地震不僅給當地民眾帶來的極大的傷亡,同時也對該地區造成了眾多如塌方、地陷、堰塞湖等次生災害。隔絕了地震發生區域與外界的交通及聯絡。

明朝政府快速反應

由於當時的條件所限,不可能擁有現代社會的即時通訊能力。為摸清地震實際情況,明朝中央及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和人力來了解地震災害的實際情況,當明朝政府在正月確認了災情報告後,當即派出戶部左侍郎鄒守愚(後於次年在災區感染瘟疫去世)作為欽差大臣前往震區開展救災任務。

400多年前,面對死亡83萬人的關中大地震,明朝是如何救災的!

這裡說一下,這次的大地震。明朝並不是像某些人說的,政府拖延到二月才派出官員,二月從北京到地方的是欽差鄒守愚,其他方面的人員早在地震發生後就在明朝的災害應急體系下開始奔赴災區了,而且就明朝的交通和通訊環境,臘月二十二發生的事,中間核實災情,確認方案,調集物資和人員,哪一個不需要時間,而且那是在明朝,僅僅用了一個月就能派出欽差和救災物資前往災區,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效率了。

同時,由於大量地方官員在地震中死亡,震區政府機構無法正常運轉。明朝迅速從周邊安全區域調集了大量優秀官員趕赴災區,維護災區的正常秩序。同時,為督查賑災欽差和臨時調任災區官員的工作,明朝政府還派出了回訪大臣前往災區,做好地方善後工作,將地方政府官員賑災的執行情況好壞與官員的考核、升職掛鉤,極大的調動了官員的救災積極性。同時鼓勵官員上書諫言,反省政策開展的得失,安撫民眾。

400多年前,面對死亡83萬人的關中大地震,明朝是如何救災的!

同年嘉靖皇帝還親自下詔,要求面對此次地震,官員們需要“人人痛加反省,各盡其職”,以避免出現懶政,保證災情的及時處理。並以祭祀的方式,發表祭文,以帝王的身份代表國家向災區人民給予慰問,希望受災民眾能早日走出災難的陰霾。在一定程度上對安撫民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面對如此巨大的災情,自然少不了賑災撥款。相對於運輸緩慢的救災物資而言,明朝的賑災撥款,速度就快了許多。到達災區的救災款,賑災官員根據災民的年齡、性別和受災程度來進行分配,使災後初期生活無著的災民得到了及時救助,保障了他們生存所需。

400多年前,面對死亡83萬人的關中大地震,明朝是如何救災的!

而在發放救災款的同時,明朝政府考慮到地震毀去了這一地區民眾的主要生活來源,特地在嘉靖三十五年,“以地震免山西蒲、解、臨晉、安邑、夏、芮城、琦氏、平陸、榮河九州縣嘉靖三十四年秋糧。”

地方政府行動

明朝地方官員在第一時間,將災區情況上報中樞,等待國家救援的同時。就根據明朝政府的相關規定,迅速開展輿情調查,維持治安,以有限的資源開展自救工作。我們可以看到如《三原縣新志》中有這麼一段記錄:如嘉靖乙卯冬十二月,穆寧中正任陝西三原縣知縣,遭遇“非常地震,人死十之三,壞屋十之八九,盜賊群起,人心洶洶,賴公安緝”就可見地方官員在維護社會治安所作出的努力。

在發動政府部門安定社會的同時,地方官員還積極聯合鄉紳,發動群眾聯合維護社會治安。並以身作則捐出薪俸,支援災區的自救工作。同時利用有限的資源招撫流民,恢復生產,極大的保證了社會的穩定。

民間自救

400多年前,面對死亡83萬人的關中大地震,明朝是如何救災的!

當災害來臨的時候,如果完全依靠國家,肯定是無法做到面面俱到的。為此,明朝一直都有鼓勵和倡導民間力量參與自救的行為。在此次大地震中,災區當地許多擁有一定影響力的鄉紳,大族以及寺廟僧眾都迅速的參與到了災區自救的工作中來,在明朝政府救災大部隊到來之前,填補了這一救災黃金時間的空白,並在政府救助到位之後,形成了政府救助的強大後備輔助力量。

結語

可以這麼說,面對損失如此巨大的關中大地震。財政狀況還未如明末那般惡劣的明朝政府,從上到下,從政府中樞到民間,都被充分發動了起來,參與到了這次的救災工作中。面對8級的大地震,他們沒有選擇退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積極主動的方式,在當年就將這場大地震的傷害降到了最低。防止了流民的大量出現,有效地恢復了震區的民生。切實的保證了社會的穩定,正所謂治政與德,唯有德政方能長治,若為荒政,內憂外患,顧此失彼。希望隨著文明的進步,人類不再遭受自然災害的威脅。以此紀念所有為救災而奮鬥的英雄們!

參考文獻:

《地震記》;

《明世宗實錄》;

《荒政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