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臨死前發了三樁毒誓,後一一應驗,都有何意義

關漢卿,今山西運城人,元雜劇的奠基人,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

竇娥臨死前發了三樁毒誓,後一一應驗,都有何意義

他作為元曲四大家之首,一生創作的雜劇有六十多種,數量超過了英國的戲劇家“戲劇之父”莎士比亞,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竇娥冤》,被稱為中國十大悲劇之一。

關漢卿筆下的竇娥,是封建社會被壓迫的婦女的典型。竇娥從小就沒了母親,跟著父親竇天章相依為命。竇天章是一位窮書生,上京趕考缺少銀子,就把年僅7歲的女兒賣給了女兒賣給了蔡家當童養媳。竇娥十七歲時嫁給了蔡家的兒子,然而成親沒兩年,丈夫就病逝了,只剩下她與蔡婆婆生活。

竇娥臨死前發了三樁毒誓,後一一應驗,都有何意義

兩個無依無靠的婦女,註定生活是艱難的。當地有個叫張驢兒的流氓,跟他父親張老兒一起賴在蔡家不走,逼迫蔡婆婆嫁給張老兒,竇娥嫁給張驢兒。蔡婆婆軟弱怕事,勉強答應了,竇娥則嚴詞拒絕了,還痛罵了張驢兒一頓。張驢兒懷恨在心,想著報復竇娥。

幾天後,蔡婆婆病倒了,讓兒媳做羊肚湯給她吃。張驢兒趁機在湯中下毒,想毒死蔡婆婆,然後逼竇娥與他成親,陰差陽錯下,羊肚湯被張老兒喝了,一命嗚呼。張驢兒惱怒不已,便誣陷竇娥毒死了張老兒,還把她告到了官府。

楚州知府是一個貪贓枉法之人,被張驢兒買通,不問青紅皂白就把竇娥抓到了衙門審問。竇娥受盡嚴刑拷打,依然不承認自己毒死了張老兒。知府知道她是一個孝順的人,故要在竇娥的面前拷打蔡婆婆。竇娥考慮到婆婆年紀大了,受不了這些刑罰,只好含冤招供。知府便下令處以竇娥死刑,押往刑場行刑。竇娥滿腔冤屈無處可伸,不想自己就這麼白白冤死。於是竇娥臨刑前含著熱淚向蒼天起誓:“我死後,一要讓這刀過頭落,一腔熱血全濺在上空的白練上;二要天降大雪,遮蓋我的屍體;三要讓這楚州大旱三年!”結果竇娥發下的三樁毒誓,一一應驗,人們都說她是真的被冤枉的。

竇娥臨死前發了三樁毒誓,後一一應驗,都有何意義

竇娥為什麼要發下毒誓?第一樁,“血濺白練”,竇娥想以此證明自己是清白的。在唱詞中,她提到了兩個典故——萇弘化碧、望帝啼鵑,來表明自己死得和萇弘一樣冤,和望帝一樣悽慘。

第二樁,“六月飛雪”。竇娥想透過反常規的自然現象來證明社會的不公,以及社會上人為製造的黑暗。六月是炎熱的夏季,是不會下雪的,這是一種奇特的自然現象。但在信奉神靈的古代,人們更喜歡將它與某種事物關聯。楚州知府是非不分,地痞流氓橫行,是一片汙濁之地,竇娥死後也不願意被楚州的土地掩埋,寧願用純潔的飛雪覆蓋。同時,竇娥還表達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嘲諷,自己的冤屈無處申訴,只能把希望寄託於上蒼。

第三樁,“大旱三年”。竇娥引用“東海孝婦”的故事,將矛頭直接對準殘暴昏庸的官府。她希望透過這一誓願,引起朝廷的重視,從而來楚州調查實情,直接懲戒貪官,自己也有了證明清白的機會。她還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像“東海孝婦”一樣,沉冤得雪。竇天章考取功名後,回到楚州,竇娥才洗涮了冤屈。

竇娥臨死前發了三樁毒誓,後一一應驗,都有何意義

這三樁誓願,層層遞進,時間上一樁比一樁長;空間上一樁比一樁大,也是竇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過程。誓願的實現,是竇娥反抗的最終結果,是悲劇高潮的結束。竇娥雖然死去了,但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勤勞善良,堅貞不屈,富於反抗的感人形象,也留下了一曲對黑暗社會以死抗爭的悲壯歌曲。

關漢卿透過竇娥這一形象,表達了自己對封建官吏的憎恨,對被壓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視封建統治,要求變革現實的時代精神。

透過竇娥指斥天地、發下三樁誓願應驗等情節表明自己對封建官吏的憎恨,對被壓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視封建統治,要求變革現實的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