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禁菸區不能淪為飛地

原標題:室外禁菸區不能淪為飛地

鮑南

近日,本報記者調查發現,在學校、醫院、體育場等公共場合的室外禁菸區,吞雲吐霧者大有人在,不僅有礙觀瞻,還對他人特別是病患老幼等的健康產生嚴重影響。

被稱為“史上最嚴控煙令”的《北京市控制吸菸條例》,至今已施行超過六年,在公共場所室內吸菸的人已十分少見。但值得注意的是,之前對於控煙所形成的嚴密輿論空氣和強力執法舉措基本著眼於“帶頂帶蓋”的場合,使得許多菸民以為,凡是室外就是可以抽菸的地方。因此,無論是控煙條例施行伊始,還是十月初的最新修訂,儘管學校、醫院、健身處、文保單位等場合不分室內外、全區域禁菸的規定被反覆強調,但許多菸民仍然不知曉、不理解。

控煙,說到底是跟煙癮做鬥爭,既要靠菸民的自制,更需要外在的監督。但隨著治理陣線越拉越長,監督力度正在下降。就拿醫院的全域禁菸來說,許多醫院明明在入口處設定了安檢,要求所有人交出打火機;明明豎起了警告牌,告知“抽菸罰款200元”,在執行上卻沒有嚴肅認真起來,不僅讓不少菸民夾帶了打火機進入院區,更鮮有工作人員對不文明行為進行處罰。另一方面,控煙與每個人的健康福祉相關,理應全民參與,尤其是學校門口、體育設施、街邊公園這些少年兒童扎堆的地方,敢於正面勸阻吸菸行為的人寥寥無幾,更多的是漠視旁觀。當監督、勸阻力量不斷稀釋,規則的剛性也就越來越弱了。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但徒法不足以自行。要消滅禁菸盲區,還是要補齊監督不足的短板。眾所周知,戒菸很難,極易反覆,有控煙責任的單位和工作人員應當繼續把弦繃起來,一以貫之、常抓常嚴。同時,既然室外場所僅靠人力難以覆蓋,不妨藉助科技的力量進行物防。比如,我們可以在室外場合多佈置一些煙霧報警器與人臉識別探頭,精準打擊違規吸菸行為;陌生人礙於面子不好勸阻,可以借鑑交通違法的“隨手拍”舉報辦法。總之,辦法總比困難多,行動起來,才能幫助“老煙槍”樹立起規矩意識。

控煙是個系統工程,也是個長期工程。及時查漏補缺,根據現實痛點更新監管方式,我們方能奪取“控煙攻堅戰”的最終勝利。

小云